刘冰玉 周 琳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北京 100048)
小学英语课堂情感教育探析
刘冰玉周琳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北京 100048)
[摘要]情感蕴含于语言内容,语言是表达情感的工具。在课堂中渗透情感教育,实现英语工具性与人文性兼备的理论价值和学科育人的现实价值。教师应明确情感教育定位,指导英语教学;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寻找与学生情感体验的契合点;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为情感交流创造语言环境。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情感教育;学科育人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性质[1],明确界定英语课程不只局限于教学生掌握一种交流的工具,同时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发展。情感是人类丰富的精神财富,小学阶段是学生情感逐渐形成的重要时期,积极的情感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持续发展。《课标》将情感态度定义为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1],然而并未对“情感”的概念做单一明确解释。通过分析教材得知(以2013版新起点教材为例),编写者在内容和话题编排的目的上,除了旨在培养学生的兴趣、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和国际理解外,还潜移默化地渗透着人类最本质、珍贵的情感体验,如爱、关怀、感恩等。赵德成不仅将“情感”界定为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还包括爱、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2]从这一点看,与教材的编写意图不谋而合。
关于情感教育的界定呈现出三个层次,即“有情感的教育”“有关情感的教育”“情感的教育”。第一个层次指把情感教育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或教学方法运用到教育教学中,通过营造情感空间和情感氛围,以获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第二个层次指在各学科教育以及审美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过程中,有意识地将培养情感品质设定为明确的教育教学目标;第三个层次指专门以情感为本体的教育,情感既是教育的内容,也是教育的最终归宿。[3]
小学英语的教学方法以任务型教学法、交际教学法、全身反应法等为主,情感教育不是主流教学方法,所以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不属于“有情感的教育”。并且小学英语教学以学习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技能、培养综合运用语言能力为主要任务,情感只是影响语言运用的因素之一,不作为讲授的主要内容,因此也不属于“情感的教育”。然而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将情感目标设定为教学目标之一,并会有意识地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综上所述,目前小学英语课堂是一种“有关情感的教育”。正如朱小蔓教授指出,情感教育是将不同学科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价值观以及积极的情绪情感作为目标[4],英语教师根据教育教学要求,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从而促使学生的情感领域发生积极的变化。
一、小学英语课堂渗透情感教育的价值取向
课程是一切教育理念的载体,是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受教育形式。情感教育也应以课程为切入点,在小学英语课堂中逐渐渗透。
1.理论价值: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践行现代语言观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对英语课程性质的描述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语言观,英语不仅是人们沟通交流的工具,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小学阶段是儿童语言与情感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在赋有情感教育的课堂中学习,不仅能够发展语言技能,增长语言知识,还有助于形成基本的正确的情感,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当前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仍倾向于只关注学生的语言技能和知识的发展,认为情感的变化是无形的,可有可无。然而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涵。学生只有综合运用语言知识与技能,才能有条件交流和表达情感;语言蕴含了一定的情感,才会富有活力与生命力,而不仅仅局限于几个单词符号、枯燥的语法知识和死记硬背的固定句型。重视情感教育,能够在课堂中充分显示英语学习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
2.实践价值:落实全面育人目标,培养完整的人
欧盟核心素养体系将“社会和公民素养”作为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从个人发展和社会生活两个角度提出保持身心健康生活方式的知识、参与社会化活动中包容和理解的技能、诚信正直和尊重的态度。[5]我国教育部也提倡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实现学科育人。[6]无论从国际视角还是国内发展来看,培养具有“软实力”的人才已经成为全世界的诉求。“软实力”是与单纯注重知识学习的“硬实力”相对的,它是一个人全面发展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当前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商业化、物质化的社会风气已经弥漫到学校这片净土,学生们喜欢攀比、炫富,教育应有的人文性和正能量在逐渐衰退。因此新的教育改革背景下,需要充分发挥各个学科特殊的育人作用,使学生树立起积极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并流传的精神财富。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英语能够传递情感、蕴含思想、开阔视野、丰富阅历,并以文字、声音的形式呈现出来,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和文化性。因此,将英语语言作为载体和媒介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不仅能够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也有助于学生形成跨文化意识,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使学生形成多样的情感。
二、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选取自北京市某小学的一堂英语常态课,该授课教师为入职两年左右的新手教师。与公开课相比,常态课能够在比较自然的情况下反映出教师的学生观、课程观和教学观,便于观察者直接捕捉到教育细节,从而了解教师在日常点滴教学中是否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1.教学内容
2013年审定版新起点英语五年级下册教材Unit 6 Growing up Lesson 1,是一堂单词和句型的新授课,话题内容是关于描述自己的成长故事。
2.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说出七个新授词组:was born,started to speak,learned to walk,learned to ride a bike,went to kindergarten,went to school,learned to swim。
(2)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句型“I ________ when I was ________ old”及“when I was ________ old I ________ ”,描述成长故事。
(3)学生能够学会感恩成长过程中对自己有帮助的人。
3.教学过程
(1)导入。教师通过询问学生“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引出自己的成长故事;听录音,关注课本中主人公的成长故事,初步感知新授词组。
(2)新授词组。教师引导学生复述听到的内容,引出七个词组,并教授读音,利用动作或图片解释含义。学生在小组内或男女生分角色重复朗读。
(3)新授句型。在大部分学生掌握词组后,教师示范使用句型,并书写板书。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并结合范例,用新授句型描述自己的成长故事。
(4)语言运用练习。学生以教师课前发的表格为蓝本,描述其中主人公的成长故事。在表格下方教师给予若干语言支架,学生只需根据相应内容填写时间或年龄。完成练习后,部分学生朗读文段,教师根据实际内容提问。
(5)情感升华。教师使用幻灯片展示若干老人的图片,并描述“As we grow up,our parents and teachers are getting older.So we should say ‘thank you’ to them.”向学生们传递“感恩”的情感概念。
4.分析
纵观该教师的英语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活动相对丰富,但是只单纯地注重知识的教授和机械训练,与情感的渗透是分裂开的,有明显 “贴标签”的倾向。该行为产生有以下几点原因。
(1) 学生地位的认识偏差。教师潜移默化地将自己设定为课堂的主体,传递知识与情感经验是其首要任务。然而学生不是“容器”,是有思想和情感体验的真正主体。仅靠教师的讲授与传递,而忽略建构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化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也是无法触动心灵的过眼云烟。况且情感的本质是一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品质和信念信仰,它不能像以符号为载体的可以通过传递的方式让学生接受。[7]在案例中,教师过分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而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表达隐藏在知识背后的情感的机会,因而无法判断学生是否真正达到了预设的情感目标。
(2) 课程作用的认识偏差。课程是一切教育理念的载体,应为学生成长为完整的人而服务,因此情感教育的问题是其中不可分裂的一部分。传统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注重对知识的传授,学生的头脑成为单词与语法的机械记忆仓库,虽然具备了许多英语语言知识,但缺失了应有的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小学英语课程作为一个整体,应致力于培养具有美好高尚的修养和情操、广阔的国际视野及一定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发挥其学科育人的任务。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升华出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情感目标,从而将课程的育人功能发挥到极致。
(3) 教学活动的认识偏差。在案例中,教师认为第二语言的学习主要依靠模仿,课堂活动设计遵循“输入—产出”僵化的运行方式,因此学生的一切活动均按照教师提前预设好的教学环节进行,不断地重复与操练。师生对话仅限于语言知识的重复,忽视了特定教学情境下师生深度的情感交流,缺乏语言学习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内容。皮亚杰指出,发展就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中的一种建构过程,其内部的心理结构是不断变化的。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断通过同化、顺应从而取得同客体的平衡。[8]因此,教师应设计一系列基于学生原有学习和生活经验的活动,帮助学生能动地建构知识与情感,从而强化学生对“感恩”的理解。
综上,学生观、课程观与教学观的理解偏差导致教师的课堂角色定位错误,是情感的教授者而并非引领者,情感教育的效果不佳。
三、小学英语课堂渗透情感教育的措施
情感目标是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总目标之一,只有始终明确其重要定位,充分挖掘出情感因素,创造丰富条件交流情感,才能落实情感教育的实效性,实现科学育人。
1.明确情感教育定位,指导英语教学
一线教师会忽略情感教育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渗透,原因之一是对情感教育的理解不够透彻,没有正确把握其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地位,陷入了把情感教育同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割裂开的误区。这与情感教育本身抽象、虚化、难以监测等因素相关。然而,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五维目标之间是普遍联系的,并非五条平行线,语言知识和技能为情感表达提供了知识基础,蕴含着的情感使语言具有生命力。此外,五维目标又具有一致性,同为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服务。教师应摆脱单纯传授知识的倾向,注重情感渗透,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丰富发展情感体验。
2.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寻找与学生情感体验的契合点
教材是教学的蓝本和依据,内容里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师需深入挖掘教材,寻找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进行情感渗透的部分,恰当地融入教学过程中,给予教育对象充分的内心情感体验和心灵世界成长。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挖掘出成长过程中需要感恩长辈的情感,也可以从西方父母教育孩子从小要独立面对困难的角度,发掘出要自立自强的情感。教材中蕴含的中西文化因素都是与学生生活经验息息相关的,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
以新起点教材为例,其中很多话题都隐含着情感因素,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Classmates,主要的语言知识是学习使用形容词描述人物的性格特征,教师也应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他人的闪光点,向他人学习;第三单元Animals学习描述动物的习性外貌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列举一些濒临灭绝的动物,引导学生保护动物、爱护大自然;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Keeping healthy,学生除了应学会对某些疾病提出相应的建议外,教师还应向学生渗透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关爱他人等思想;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In China及第二单元Around the world,为学生展示了我国和世界上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文化遗产,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欣赏并热爱自然之美,开拓国际视野,培养爱国之情。教师应充分开发利用这些教学资源,辅助教学,共同完成情感教育的目标。
3.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为情感交流创造语言环境
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分地强调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在认知性目标的指导下“知识本位”的倾向严重,情感方面的渗透是可有可无的。这种教学模式从根本上导致学生情感缺失,丧失了对人全面发展的整体关怀。因此,现代教学模式应注重知识、技能、情感的三者统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关注学生对语言知识的习得,更要关注其情感的发展,与学生实现真实的情感交流。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可以将“感恩”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首先,在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时,描述每件事情后有意识地表达对父母或教师的感谢,例如,“I remember the first time I went to kindergarten.I missed my parents very much and I cried.But my teachers encouraged me and I made many friends.So I want to thank to them”;其次,在教授每个词组的读音和含义后,可以自然地询问某几个学生“Did you remember the first time you learned to ride a bike? Could you talk something about it?” “Who taught you to talk/swim?”引导学生自由地使用语言描述成长故事,顺理成章地涉及曾经对他有帮助的朋友或长辈,潜移默化地将“感恩”渗透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此类活动还可以在小组中进行,促进学生之间更多的情感互动与交流。学生在综合运用语言表达和交流的同时,体会到“感恩”的深刻内涵。教师的情感渗透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学生也学习到了真实的语言。
综上,如果知识是人的骨骼架构,技能是肌肉组织,那么情感便是渗透其中的鲜活血液,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为知识和技能的发展提供必需的能源。小学英语课程需要摆脱传统的教授单词、句型、语法的形象,以“语言-情感”的共存创设语言环境对学生而言才更为重要。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20.
[2] 赵德成.新课程实施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2003(9):11.
[3] 张淑燕.我国当代情感教育的现实思考[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17.
[4] 朱小蔓,朱永新.中国教育:情感缺失[J].读书,2012(1):7.
[5] 裴新宁,刘新阳.为21世纪重建教育:欧盟“核心素养”框架的确立[J].全球教育展望,2013(12):96-99.
[6] 龚亚夫.英语教育的价值与基础英语教育的改革[J].外国语,2014(11):18.
[7] 姚林群,郭元祥.新课程三维目标与深度教学:兼谈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11(5):16.
[8] 张庆宗.外语学与教的心理学原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20.
[责任编辑:黄晓娜]
[收稿日期]2015-12-03
[作者简介]刘冰玉(1992-),女,北京丰台人,硕士研究生;周琳(1963-),女,浙江绍兴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477(2016)06-0062-04
英语教研[DOI]10.16165/j.cnki.22-1096/g4.2016.06.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