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 米 青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上海 200433)
上海市中小学生核心素养与关键技能构建
钱 米 青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上海 200433)
[摘要]核心素养与关键技能是上海市深化两期课改的重要研究内容,也是目前世界教育研究的热点。本文立足于汉语传统辨析出素养、技能的内容,立足于上海2040年城市规划,探索上海市学生的核心素养与关键技能,主要包括重视绿色城市,突出公民意识;服务经济发展,着眼财商培养;接纳多元文化,注重人际交流;紧跟时代脉搏,重视信息科技。
[关键词]上海市;核心素养;关键技能;上海特色;中小学生
从1986年至今上海市基础教育已经进行了两期课改。在两期课改中,不同内涵但相辅相成的课改理念引领着上海市基础教育的发展,也为城市培养出了大批人才。目前,我们的基础教育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如在2012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夺得第一,使全球把教育眼光投向了上海。然而近30年的上海课改历程中我们也有必须承认的问题,譬如将全球“先进”的教育理念直接嫁接到我们的教育当中,却未考虑潜在的“水土不服”,制约了教育发展乃至城市发展。因此,笔者重视核心素养中对素养、技能、能力的中国语源的运用分析,避免国外概念套用和照搬的问题,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的本土资源的利用;突出上海特色,作为国际大都市的特质研究;以城市吸引力为重要参照,以上海2040城市未来发展蓝图为重要依据;借鉴和对照欧美发达国家或大都市的城市标准以及核心素养的来源来探索和建构上海市学生的核心素养与关键技能。
一、“素养”“技能”的内涵与探索思路
“素养”与“技能”两个词汇在中文与英文中有着不同的理解。被经合组织采纳的、来自Rychen.D.S.和Hersch.S.L.《为了成功人生与良好社会的关键素养》一书中对“素养”一词给出如下定义:“素养不止是知识,也不止是技能。素养意味着通过调动并利用各种内外资源(包括技能与态度)在各种情景下来满足多元需求的能力。”[1]同样被经合组织采纳的“技能”一词定义来自于欧盟欧洲职业发展中心:“技能即执行任务与解决问题的能力。”[2]
相较于英文中两词内涵的含混,汉语中它们的内涵有着相对清晰的界限。关于“素养”一词,《说文》对“素”的解释为“白致繒也。”清人段玉裁在为这句话作疏道:“素、空也。”也就是说,素是最简单、原始的;“养”在《说文》中解释为“供养也”。而关于“技能”一词,“技,巧也。”“能兽坚中、故称贤能。”也就是说在中国传统理解中,素养是为周遭服务,强调养;技能是为自身生存,强调能。探索上海市学生核心素养、关键技能,应当从汉语的理解出发,建立起属于上海自身的话语体系。
何为“核心”“关键”?在英文文献中,它们都被译作“core”或“key”,即理解为“最重要的”。这一定语对遴选素养与技能提出的要求是数量少而质量要精。那么在这一要求下,如何为教育探索核心素养与关键技能呢?我们必须把握“教育”二字,在教育学视野下探索。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对教育最广泛的定义。教育是为了培养人,那么在教育学视野下探索核心素养与关键技能必须考虑到人——也就是学生的发展;教育是社会活动,它与社会分不开,探索过程中也必须考虑到这些素养和技能要为社会发展服务。因此,我们要从各国研究核心素养与关键技能的成果中分辨出哪些是源于学生发展的,把它们纳入上海市的核心素养与关键技能之中;同时也要立足、服务于上海的城市定位、规划,把上海发展的需要也纳入到核心素养与关键技能的探索中去,并以此为中心,办出有上海特色的教育,培养出有上海特质的学生,以此引领全国乃至世界的教育。
二、各国核心素养与关键技能概览
2009年,经合组织曾对其部分成员国在教育领域设置的核心素养与关键技能进行了大规模调查,以此形成了一份题为《经合组织中在2000年后就学的学生的21世纪核心素养与关键技能》[3]的工作报告。该报告一是依据各国颁布的文件整理出近15个国家的关键技能与核心素养,二是通过发放国家、地区问卷来进行调查。
依据这份报告的文件整理,列出核心素养与关键技能较多的国家是波兰,依据该国2009年颁布的新核心课程标准,该国在高中结束应有八项核心素养与关键技能,它们分别为阅读能力、数理思维、科技思维、交际技能、技术能力、信息利用、自我适应和团队合作。韩国于2007年颁布的国家课程大纲中提出的七项核心技能为创造力、问题解决能力、自控力、公民意识、基础写作能力、职业准备能力和多文化认知力。比利时的法兰德斯地区(Flanders)高中所规定的核心素养与关键技能为学会学习、社会技能、公民意识、健康意识、环境意识、创造与表现意识、科技意识七项。 墨西哥提出五项,分别是终身学习、信息利用、局势掌控、合作力和社会生活。新西兰也提出五项,分别为思考能力、语言运用能力、自控力、交际力和为公心。奥地利只提出了四项,分别是自控力、自主学习力、合作能力和责任心。除了奥地利的四项以“自主学习力”这一项为贯穿,其他国家、地区大多将信息交流技术(ICT)作为贯穿核心素养与关键技能的工具,如比利时的法兰德斯地区要求所有教师培训中要首先融入信息交流技术,培训不仅是训练教师自身信息交流技术的素养,还训练教师如何教,传递这一素养给他们的学生。在国际教育界享誉最高、被认为有最高教育成就的国家——芬兰,在其国家核心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七项核心素养与关键技能,它们分别是个人成长、文化认同与国际化、媒体的利用技能与交际能力、公民意识与商业意识、环境责任、安全与交通意识、技术与人类意识。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份报告所调查的国家中,芬兰独特的核心素养与关键技能有三项,它们是公民意识与商业意识、环境责任、安全与交通意识。
另外这份报告中还依据国家、地区问卷对16个成员国或成员国的某一代表性地区进行调查,当时在问卷第二部分“素养、技能”作答的国家有13个(没有作答的3个国家、地区及原因是:澳大利亚与加拿大的新布朗威斯克地区当时正在编制新的课程标准,意大利没有回答该问卷)。问卷第二部分概括性地列出了十五项核心素养与关键技能,它们分别是创造(创意)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问题决策能力、决策力、交际力、合作力、信息素养、研究调查力、媒介素养、数字公民素养、信息技术素养与认知、适应力、自控力、效率力、领导力与责任力,回答问卷的国家要在每个素养后面打钩,判断这一素养是否是该国的核心素养与关键技能。依据工作报告提供的内容统计发现:创造(创意)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问题决策能力、交际力、研究调查力、信息素养与认知、自控力这七项被回答问卷的全部13个国家选择;合作力等三项有12个国家选择,有6个国家选择了全部十五项。
通过经合组织的这份调查报告,笔者简单得出两个结论:一是各个国家或地区对核心素养与关键技能有多样化的理解,也就是说从各国文献中整理出的核心素养与关键技能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数量上都有差异;二是各国对“核心”(core)、“关键”(key)二词并没有明确意识,尤其是在国家问卷中这一问题凸显,有6个国家在国家问卷中勾选了全部十五项素养或技能,没有突出“核心”与“关键”。
该项调查与结果对笔者探索上海市学生的核心素养与关键技能有如下启示:各国各地区之间认识这一问题的差异彰显出各自的特色,上海市在探索过程中无需取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所探索成果的交集或合集,因为交集可能不全面,合集则太泛泛。解决之道就是要立足、服务于上海的城市定位、规划,把上海市的发展需要纳入到核心素养与关键技能的探索中;同时一定要突出“核心”与“关键”意识。
三、上海市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与关键技能
探索上海市学生的核心素养与关键技能,应了解上海的城市定位、发展目标,也要倾听上海人的意见。目前,上海市正在执行的城市总体规划为《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 1999—2020》,相对比较老旧,深化二期课改、探索核心素养与关键技能所影响到的学生大多会在2020年之后生活,因此我们应该尝试了解到2020年后,上海的城市发展目标与上海人民所期盼的上海。
上海市新一轮总体规划正在编制,这一轮规划的编制工作提出“开门做规划”的总体要求。为了更好地收集民意、汇集民智,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根据总规编制办的统一部署,协同相关部门开展了“上海,我的2040”愿景调查工作。这一调查于2014年7月31日起正式启动,以问卷为主要形式,通过线下和线上两种渠道开展。线上调查通过上海2040官方微信、官方网站和解放日报微信平台征集民意,线下调查采用拦截访问和送发问卷的方式,访问地点覆盖上海17个区县1/3的街镇。本次调查获得了广大居民的热情支持。截至8月31日,共收集到有效问卷16 000余份,覆盖了各年龄层、不同文化层次和多种工作性质的人群。不仅有上海常住居民,还有大量的外来人口和外籍人士也参与了调查。[4]位列前八位的分别为环境友好、低碳出行的绿色城市,经济高度发展的全球城市,多元包容的海派文化城市,社区睦邻友好、为老弱病残孕等弱者考虑的关怀城市,交通便捷、配套设施齐全的宜居城市,无灾害和犯罪的安全城市,信息基础和通讯发达的智慧城市。根据该项调查,我们归纳总结出以下几项核心素养与关键技能。
1.重视绿色城市,突出公民意识
目前上海人最认同的发展目标是环境友好、低碳出行的绿色城市。“绿色”这一理念在国外早已有国家纳入核心素养与关键技能之中:芬兰的七项核心素养与关键技能中明确提出了“环境责任”这一项,比利时的法兰德斯地区也提到了“环境意识”这一项。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环境责任作为公民责任的一项,韩国将此纳入了“公民意识”这一项之中;再放宽标准看,有10个国家在国家问卷中将“领导力与责任力”纳入核心素养与关键技能。因此,聆听上海人呼声最高的发展目标诉求,我们应考虑将环境责任扩大些范围,将公民意识纳入到我市的核心素养与关键技能中去。
“上海,我的2040”愿景调查工作是一项远期规划调查,事实上在作为中长期规划的“十三五规划”民意调查中,上海人也表达出了对环境问题的关切:近14%的受调查者密切关注环境质量问题,在这一调查中受关注程度排行第二。事实上,排行第一、受到15%多的受调查者关注的医疗问题也紧密与环境质量问题相关。这充分说明了无论是中长期还是远期规划,上海人都十分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关注绿色城市建设。
上海要建设绿色城市、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必须将环境意识、生态意识纳入到上海的教育过程中。而环境意识、生态意识不是孤立的,它们作为公民意识的一种,应与公民意识的若干子意识一起纳入课改。
公民意识教育在国外也极受重视,但以不同的形式、解读来呈现或执行。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特设机构儿童权利会议(CRC)一直致力于将公民意识教育的一种——儿童权利意识的教育纳入到教育过程中,并为此设计了课程。[5]有心理学家指出,在儿童阶段进行公民意识方面教育,将会影响学生一生。
在中国、在上海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应与我们的现状紧密结合起来。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6]这是在德育方面给深化课改、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恰好符合二期课改所期望的目标“以德育为核心”。
在教育中体现公民意识也是法治的下位要求。上海一向重视法治,并以此保障上海各方面发展、提升城市效率。尤其在将上海作为司法改革地试点[7]之时,在基础教育阶段提出公民意识的教育要求,有助于未来司法效率的提升,从而进一步促进城市发展。
2.服务经济发展,着眼财商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上海要“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为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改革的方向就是“四个中心”建设,即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建设[8],这其中自贸区的建设与发展是重要一块,自贸区建设与发展缺少不了经济、财政方面的人才,尤其是有这些方面知识与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如拥有汽车能力、有掌握贸易方面知识的专业汽车贸易人员。
上海的八项主要吸引力中与经济有关的达到四项:商业设施丰富多样、就业机会多、创业机会多、投资环境好。再回顾上海20年(2020~2040)发展目标的认同情况,“经济高度发展的全球城市”位居第二位。总结起来,上海特色的内容离不开财经、离不开商业,那么培养具有上海特质的学生,就必须融入财商的培养。
将财商方面的内容纳入核心素养与关键技能并非是笔者首创,在教育上世界领先的国度早有提及。作为教育成功典范的芬兰的核心素养与关键技能中有“公民意识与商业意识”一项,无独有偶,值得注意的是同为经合组织成员国的爱沙尼亚也有“创业(商业)意识”这一项核心素养与关键技能,而爱沙尼亚的教育在美国《教育周刊》专栏作家Marc Tucker的博客《爱沙尼亚:下一个芬兰?》[9]中被称为正在超越芬兰且成本更低。
世界顶级的教育学刊物《儿童教育》(Childhood Education)于2015年年初刊发论文《学龄前儿童的理财教育: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10]转引Webley等人的观点:“童年不再被认为是一个应当远离金融和经济世界而生活着的时期了”。澳大利亚证券投资委员会的报告《教授财智》[11]也谈到:“不久前开学,孩子们从各种途径学到了些理财要点。事实上,研究表明,7岁的孩子便具备了一些金融行为能力,并且会将其带到成年。” 家庭、学校、同龄人和媒体都会以不同方式影响儿童经济的社会化。[10]
将财商方面的内容纳入核心素养与关键技能也符合上海城市规划中目前的定位与发展目标。《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第七条指出上海市的城市性质为“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航运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将逐步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城市之一和国际航运中心之一。”[12]第九条指出上海市城市发展目标为“2020年,把上海初步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基本确立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基本建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挥上海国际国内两个扇面辐射转换的纽带作用,进一步促进长江三角洲和长江经济带的共同发展。”[12]即前述“四个中心”。
培养财商同时也能带动其他素养与技能的发展。笔者从自身经历体会到,财商至少与经合组织中被13个国家全部选择的创造(创意)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问题决策能力、交际力、研究调查力、信息素养与认知、自控力七项核心素养与关键技能紧密相关。俗话说:商场如战场,没有创造力来持续创新、没有研究调查力来展开市场调查,那就无法在商界中取得一席之地。把财商方面的内容纳入核心素养与关键技能,才真正体现“核心”与“关键”。
特别要注意的是,将财商方面的内容纳入核心素养与关键技能中一定要正确理解“财商”,不能只培养学生的商业意识,也要培养正确的财富观,譬如将其与公民责任联系起来,让他们意识到:一分财富、一分责任。
3.接纳多元文化,注重人际交流
再次回顾上海20年(2020~2040)发展目标的认同情况,位列第三、四位的两项分别是“多元包容的海派文化城市”和“社区睦邻友好,为老弱病残等弱者考虑的关怀城市”。这意味着,上海人心目中未来发展的关键词之中也少不了“包容”与“爱”——这两个词也将成为上海特色,也将融入上海学生的特质中。
接纳多元文化意味着上海要在进一步重视德育的前提下重视外语教育。外语教育要遵循语言学习规律,而语言学习规律认为语言学习是有关键期的,即人的一生中有一个固定的时期比其他任何时期都更容易习得语言。学界认为这一关键期大概为12岁之前,这也为将多元文化的内容纳入核心素养与关键技能提供了理论支持。
多元文化在上海的内涵不仅是合理接纳全国乃至全球的文化,更要有代际文化的交融与弱势文化的包容。代际文化的交融意义不仅在于对老一辈文明与风骨的肯定,也为他们融入时代潮流打开窗户。弱势文化的包容除了能体现上海的大胸怀,更是未来上海特色的萌芽与贮备;弱势文化中的优势文化部分会在包容中成长,为城市所吸收,是上海城市发展的强劲支撑与动力。
重视接纳多元文化的同时也要看到科技发展对交流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少国家都将“信息技术素养”改称为“信息交流技术素养”,将交流纳入到这一素养中去。这样的改变对“交际力”的内涵解读有三:一是通过信息技术交流成为一种主流的交流方式。也就是说交流不限于传统的面对面交流、书信交流等方式,即时通讯软件(如QQ、微信等)、社交网络、电子邮件等都成为交流、交际的工具,培养交际力必须培养使用信息技术工具来进行人际交流、交际的能力。二是受信息技术的影响,交际的范围大大扩大。“身处上海,连接全球”将会是我们交际力的培养目标之一。我们不再只是与身边的人交际,而是通过信息技术与全国乃至全球的友人进行交际,因此我们的教育过程也应以此为契机,结合信息技术来促使学生接纳多元文化,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过往的还是将来的。三是交流是人际交流。科技发展改变的只是交流的媒介、增加交流的对象,但必须意识到用新媒介交流不表示面对面交流、书信交流等传统交流媒介的过时,人机交流的出现也不意味着替代人际交流。
当然,接纳多元文化、注重人际交流过程,也必须融入正确的价值观:要让我们的学生能够辨别、剔除国内外糟粕、陈腐的思想,善于“拿来”符合上海特质的内容,以构建、服务于上海的未来发展。
4.紧跟时代脉搏,重视信息科技
Kirsten Drotner曾发表过一篇影响力极大、在全球被引用一百多次的论文《在休闲之前需要奋斗:数字实践与未来素养》,其中提到:“21世纪(人类)全球性的关键挑战之一就是面对经济、政治、文化、自然中复杂的现象能够掌控自若,而且我们通过(实验)证明,儿童个性化的数字实践能极大地提高面对复杂情况的掌控力。”[13]
我们狭义地看待信息科技,就是掌握数字设备的使用技能。我们重视这一技能,但是要意识到当代科技发展不仅仅是信息技术的发展,而是要紧跟时代脉搏,关注科技发展、信任科技成果,在此基础上特别要重视信息技术的发展。调查中,有11%受访的上海人认同信息技术和通讯发达的智慧城市是上海城市发展的目标,将此内容纳入我们的教育过程,也体现出一定数量上海人的意愿。
将信息科技纳入核心素养早已不是新鲜事,前述的调查报告中就有对信息技术重要性的表述[3],全球也有大量国家和地区将信息科技方面的内容纳入核心素养与关键技能中。上海市二期课改的目标也提出“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在深化二期课改、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契机下,应将信息科技方面的内容纳入核心素养与关键技能。
综上,笔者解释了核心素养与关键技能的含义,关注了全球的核心素养与关键技能的内容,也就上海的发展规划与上海人的愿景构建出了具有上海特色的核心素养与关键技能。总结起来,上海学生的核心素养与关键技能应包括财商素养与理财意识、数字素养与科技意识、公民素养与责任意识、多文化认知素养与交际能力。
但是在中文的语境下,笔者认为,我们应当法古,将“素养”“技能”区别开来,分别提出“核心素养”与“关键技能”。如前所述,在中国传统理解中,素养是为周遭服务,强调养;技能是为自身生存,强调能。因此,在服务上海发展、彰显城市特色、引领世界教育这样的目标下,笔者总结出上海市学生的核心素养为财商素养、数字素养、公民素养与多文化认知素养,对应的关键技能则为理财技能、科技意识、责任意识与交际能力。笔者认为,在上海发展方向的引领下、在城市特色的熏染下,方能办出具有上海特色、引领世界的教育,方能培养出具有上海特质、世界一流的学生。
[参 考 文 献]
[1] RYCHEN D S,HERSCH S L.Key competencies for a successful life and a well-functioning society[M].Cambridge,MA:Hogrefe & Huber,2003:43.
[2] CEDEFOP.Terminology of europea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olicy.a selection of 100 key terms[M].Luxembourg:Office for Official Publications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2008:5.
[3] ANANIADOU K,CLARO M.21st century skills and competences for new millennium learners in OECD countries[R].Paris:OECD Publishing,2009:41.
[4]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我的2040”愿景调查公众意见概览[EB/OL].[2015-10-10].http://www.supdri.com/2040/index.php?c=article&id=173.
[5] WILLIAM R,FERNEKES,NOEL BAXTER.Background and introduction:lesson plans on children’s rights[J].Social Education,2015(3):130-131.
[6]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57.
[7] 黄安琪.上海司法改革试点拉开序幕[J].半月谈,2014(15):26-28.
[8] 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2011—2012年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发展报告[M].上海:格致出版社,2012:10.
[9] MARC TUCKER.Estonia:the next finland? [EB/OL].[2015-10-10].http://blogs.edweek.org/edweek/top_performers/2015/04/estonia_the_next_finland.html.
[10] MARIA BIRBILI,MELANTHIA KONTOPOULOU.Financial education for preschoolers:preparing young children for the 21st century[J].Childhood Education,2015(1):46-53.
[11] AUSTRALIAN SECURITIES,INVESTMENTS COMMISSION.Money Smart Teaching.Teacher guide for teacher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tudents[EB/OL].[2015-10-11].http://www.moneysmart.gov.au/ media/528357/mst_teacher_guide_with_ncflf.pdf.
[12]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Z].1999:4,5.
[13] DROTNER,KIRSTEN.Leisure is hard work:digital practices and future competencies[J].Youth,Identity,and Digital Media.Cambridge,MA:The MIT Press,2008:167-184.
[责任编辑:黄晓娜]
[收稿日期]2015-10-13
[作者简介]钱米青(1991-),男,浙江嵊州人,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477(2016)06-0014-06
教改论坛[DOI]10.16165/j.cnki.22-1096/g4.2016.06.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