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怎样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16-03-03 17:57:42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6年23期
关键词:新教材三角形原则

罗 红

(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龙树中学 云南昭通 657100)

浅议怎样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罗 红

(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龙树中学 云南昭通 657100)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育者必须对自己的教育对象作更全面的了解,对教育过程和数学学科特点作更深入的分析,才有利于调动教学中不同方面的积极因素,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能力。

高效 管理 提问

教学时,教师应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机会,努力改变传统的单一学习方式,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相应的思想与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下面笔者就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开展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谈谈一些认识。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求异思维

1.展示数学美。数学是有趣的﹑美丽的﹑令人兴奋的。然而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老师们往往无暇在教学中向学生展示数学美﹑让学生欣赏数学美,数学也因此渐渐失去了它美丽的本色,变得枯燥乏味。

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提倡“问题情景——建立模型——求解——解释—— 应用与拓展的教学模式。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贴近生活﹑生动有趣而又极富挑战性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发现新知识创造一个最佳的心理环境和认识新知识的理想阶梯。

二、教学设计原则与优化策略

课堂是教师的生命力所在地,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要让爱充满整个课堂,让学生在朴素的课堂生活中去品味数学,用师生之间的爱唤起孩子们的求知欲,用技巧引导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发展空间。

1.融入课程理念,遵循设计原则

(1)融入课程理念

新教材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够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则是指导者﹑合作者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只有我们的教学观念与新教材基本理念相吻合,熟悉进而研究新教材,才能变挑战为机遇,更好地使用新教材,使新教材充分发挥其作用。

(2)遵循设计原则

新教材是从事教学活动的基本蓝本,但教材不是也不可能成为教案——因为它所面对的是千万个具有不同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和数学活动经验的学生与教师。

使用教材的人需要加上自己的理解,给学生充分探索和交流的机会,灵活地遵循情境性原则﹑建构性原则﹑交互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实验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创新性原则,有机﹑有效地进行课堂实践。这一点也正是教学创造性得以体现的基本缘由,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真正使学生从我要学出发,建立我能学的自信,最终寻找到适合学习的个性化方式,赋予学习新的生命价值。

三、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它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现,它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那么学生学习的动力,就会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的克服困难,积极的探索﹑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感知认知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认真组织学生通过参加教学实践活动,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不断获取新的知识。

例如:在讲授判定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公理时,我先让每个学生利用直尺和量角器在白纸上作一个△ABC,使∠B=20 ,AB=3cm,BC=5cm,并用剪刀剪下此三角形,然后与其他同学所作三角形进行对照,看看能否重合,这时学生们会发现是能够重合的。接下来让学生改变角度和长度大小再做三角形,剪三角形并对照,这样学生自然会发现每次所作三角形都能够完全重合,此时教师启发学生总结出: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边和夹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即“边角边”公理。通过同学们的动手操作,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蕴于简单实验之中,使学生易于接受新知识,促进学生认知理解。

四、提升学生敢问能力,关注学生的创造活动

老师在数学课堂上,应激发学生创造热情,提升创新能力,这就要求老师帮助学生培养“问题”意识,关注学生的创造活动。第一,应告诉学生不懂就问。通过日常生活的实例来增强学生对“问题”的关注度,对那些不爱问“问题”﹑害怕问“问题”的行为加以批评,从而提升学生问“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老师应学会指导学生,指引学生寻找和研究新问题。第二,引导学生问。通常情况下,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对象,因此老师要以身作则,帮助学生问问题。例如,几何知识教学结束之后,老师应提出类似下列问题:什么是正方体?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等。第三,应准确解释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要正确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当然答案不是最终目标,学生应该在老师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研究来解决问题。爱问可以帮助学生增强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素质,表现学生的创造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通过有效的问题教学,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使所有的学生都最大程度地参与到数学课堂学习中;通过有效的问题教学,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和更深层次的思维;通过有效的问题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真正获得有用的数学知识,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用数学的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问题设计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初中学生是极富想象力的,他们思维活跃,有探索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和学科特点,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思考和创新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给学生交流探究的机会,感悟数学学习的思考方式。要利用问题驱动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使学生从“学”数学逐步走向“做”数学。让我们用心探索﹑积极实践,我们的数学课堂就会因“问题”而生成,更精彩,更有效。

[1]涂风琴 如何对初中生进行数学创造性思维训练[J].华章(教学探索),2007(Z1)。

[2]苏文斌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S2)。

[3]李强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初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S2)。

猜你喜欢
新教材三角形原则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地理教育(2022年10期)2022-09-29 09:23:56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师道·教研(2021年2期)2021-03-28 02:20:53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教书育人(2020年11期)2020-11-26 06:00:34
三角形,不扭腰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画一画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