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俊
唐诗“杏花”意象与举子的科场心态
○余 俊
杏花因其开放时节与唐代科举放榜时间及放榜后一系列庆祝活动时间重合,与科举士子有了牵扯不断的联系,及第者见到了杏花,杏花成了美好的象征,落第者见了杏花,只能平添愁绪。杏花在及第者和落第者心中遗留的情绪或情感便称之为举子的杏花情结。
杏花 唐代科举 及第举子 落第举子
杏花开放于农历二月,每至花期,一枝繁花,满树氤氲,给春天增添了妩媚的气息,因而杏花便成为了春天的象征。自唐中后期科举制度的全面盛行,杏花因其开放的时间与科举放榜时间及科举揭晓以后的一系列庆祝活动时间重合,杏花这一词便具有了特殊的情愫。
唐朝时,杏花被广泛地栽种于长安城的街头巷尾,并被大量移植于长安城东南部的曲江之畔。每到农历二三月时节,是杏花开放最旺盛的时节,长安城仿佛置身于一个杏园圣地,满街的杏花走进人们的眼中、心中,成为了靓丽的风景,也有许多游客们纷纷地前往曲江观赏满园的杏花,而文人也多有吟咏杏花的诗作。这个时节,正是科举放榜的时节。魏晋以来选拔人才的制度为九品中正制,以门第和出身明贵贱选拔,出身寒微的士子基本上没有摆脱贫寒的捷径,直到隋唐实行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尤其是中晚唐科举制度的完善,广大庶族士子终于有了跻身仕途的机会。在这可以改变命运的关键考试面前,在这科举放榜时节,及第者自然是满心地欢畅,这满城的杏花更是为其添喜。
杏花是举子们眼中的“及第花”,是可以给他们带来幸运的吉祥花。经历了无尽的艰辛终于及第,新科进士们接下来便要开始沉醉于各种各样的庆功宴会之中,直到返乡之日,这些庆功宴会才会结束。这些庆功宴会主要有:相识宴、烧尾宴、闻喜宴、樱桃宴、月灯打球、看佛牙、曲江关宴、杏园探花、雁塔题名等。在这所有的活动中,其中一项很重要的活动便是杏花宴。杏花宴在曲江宴之后,大家遍赏了曲江的名川胜水之后,便前往曲江之西的杏花宴。宋魏泰《东轩笔录》卷六记述:“进士及第后,例期集一月。选最年少者二人为采花,使赋诗,世谓之探花郎。自唐以来,榜榜有之。”即唐科举放榜后,需于杏园宴集,以少俊者两人为探花使,使他们骑马在长安城各处名园搜寻名花,若采得名花,这两人便不受罚。此时,正是杏花开遍长安的时节,自然杏花成为了探花使的目标,于是杏花便与进士及第联系起来,被称为“及第花”,寄托着士人们金榜题名的愿望。如郑谷在《曲江红杏》中写道“遮莫江头柳色遮,日浓莺睡一枝料。女郎折得殷勤看,道是春风及第花”,诗人通过女郎折得杏花以暗示自己科举将会顺利通过,及第愿望近在咫尺。同样,郑谷在其《杏花》诗中也有同样的表达,“不学梅欺雪,轻红照碧池。小桃新谢后,双燕却来时。香属登龙客,烟笼宿蛛枝。临轩须貌取,风雨易离披”,诗人将杏花的香味看作“登龙客”,即可见在诗人心中杏花是象征及第的花。徐夤《长安即事三首》中“拖紫腰金不要论,便堪归隐白云村。更无名籍强金榜,岂有花枝胜杏园。绮席促时皆国器,羽砒飞处尽王孙。高眠亦是前贤事,争报春闱莫大恩”,诗人徐夤认为世间再无其他的花比杏花更具有吸引力,杏花是举子们最为心动的花,之所以杏花是举子们的心动之花,则是因为杏花已成为“及第花”的象征,它寄托着举子们科举成名的梦想。
杏花不仅在举子们的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唐代更有以杏花命题的科举考试和以杏花命题题诗的庆贺诗。《文苑英华》中载有李君何、周弘亮、曹著、陈翥四位举子的省试诗作《曲江亭望慈恩寺杏园花发》。在李君何、周弘亮、陈翥、曹著四位诗人眼中杏花是仙杏,它的花蕊是浓密的,微风吹来,空气中会弥漫着缕缕清香,香飘万里,似乎浸透到游人的心里,满城的杏花齐齐开放,整个长安城变成了一个近似桃源的圣地。之所以杏花在四位诗人的眼中如此美丽,与他们中举及第的心情是密不可分的。
杏花被唐代的举子们如此看重,寄托着他们成名的梦想。每年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多达数百人,甚至数千人,能够真正鲤鱼跳龙门,进士及第的人不到三十人,等待举子们的不是及第的欣喜,而是落第后的悲伤。
及第者们在尽情地欣赏代表幸运的满城杏花时,落第者只能自顾自怜地感叹自己命运的凄苦,及第者与落第者的心情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落第的诗人则借杏花来抒发自己的辛酸与惆怅。吴融在其诗作《途中见杏花》载:“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林空色唉莺先到,春浅香寒蛛未游。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诗人漂泊在外,偶遇一枝杏花,触动诗人的哀思愁怨,使得诗人浮想联翩。在诗人的笔下,杏花在还带有料峭寒意的早春时节独自开放,只有黄莺陪伴着这枝孤独的红杏,此景何其凄凉,不正像诗人自身一样,功业未成,独自飘零,长安城内那些千树万树齐开放的盛景,那些象征科举等第的杏花是不属于自己的。在这里,杏花成了落第者功业未成,漂泊无依的情感载体。李山甫在其诗作《下第卧疾卢员外召游曲江》中载:“眼前何事不伤神,忍向江头更弄春。桂树既能欺戏子,杏花争肯采闲人。麻衣未掉浑身雪,皂盖难遮满面尘。珍重列星相借问,嵇康懒病也天真。”诗人落第卧疾,卢员外召他去游曲江,而在诗人眼中,曲江的美景、红杏无法让人心情舒畅,只能增添烦忧,使得诗人黯然神伤,愁容满面。温庭筠在其诗作《春日将欲东归,寄新及第苗绅先辈》中载有“几年辛苦与君同,得丧悲欢尽是空。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逢。三春月照千山道,十日花开一夜风。知有杏园无路入,马前惆怅满枝红。”科举放榜后,诗人为友人及第贺喜的同时,看到长安城遍布的杏花却无法真正地开心起来,因为诗人自己落榜了,此时盛开的杏花并不是为诗人而开放的,只能更添愁绪。郑谷《同志顾云下第出京偶有寄勉》中载:“凤策联华是国华,春来偶未上仙槎。乡连南渡思菰米,泪滴东风避杏花。吟聒暮莺归庙院,睡消迟日寄僧家。一般情绪应相信,门静莎深树影斜。”顾云落第,诗人在诗中安慰友人,并猜到顾云归家途中见到杏花便会落泪的情景,可见,在落第举子的眼中,杏花只能惹人伤心。
科举考试年复一年地进行,而落第的举子勤学不辍,他们之中不少人家境贫寒,只能倚靠科举进士来改变自身及家庭的处境,一旦落第后,则会发现多年来自己的辛苦完全归零,光阴逝去,年华老去,一事无成,家境丝毫未曾改变,不免因眼前的杏花发出一番光阴负我的感慨。吴融在其《渡淮作》中题有“红杏花时辞汉苑,黄梅雨里上淮船。雨迎花送长如此,辜负东风十四年”,在红杏开放正茂盛的时候,诗人落第回到家乡,此时诗人才惊觉十多年来一心参加科举考试,到头来是岁月蹉跎,一事无成。张蠙《下第述怀》中也记有:“十载长安迹未安,杏花还是看人看。名人进事方知险,诗到穷玄更觉难。世薄不惭云路晚,家贫唯怯草堂寒。如何直道为身累,坐月眠霜思枉干。”张蠙家境贫寒,对于他来说,科举是改变贫寒、改变命运的最佳出路,然而造化弄人,他累累落第。再次落第,长安城的杏花让他不禁想起了家庭的贫寒及如今功业不成的挫败感。
关于杏花意象的描写,多抒发及第后的喜悦,宴会中的畅快,或者落第后的悲慨,杏花因其开放的时节与科举放榜时间的重合,成为举子们抒发科场心态的媒介,寄托着举子们的功名情结。
[1]杨波.长安的春天——唐代科举与进士生活[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丁小兵.论古典文学中杏花的审美意象[J].菏泽学院学报,2005,(1).
[4]程杰.论中国文学中的杏花意象[J].江海学刊,2009,(1).
[5]腾云.杏花开与槐花落 愁去愁来过几年[J].名作欣赏,2010,(5).
(余俊 湖北大学文学院 43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