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雅洁
“戏”“剧”及其连用关系考释
○昌雅洁
“戏剧”是由“戏”和“剧”两个语素构成的并列式合成词。在古代汉语中,“戏剧”有“嬉戏、游戏”和“杂戏、戏曲”两个义项。文章通过考察“戏”和“剧”的本义、引申义以及假借义来推定“戏剧”两个义项的来源:“戏剧”做动词时,为“嬉戏、游戏”的意思,是“戏”和“剧”的本义分别引申或假借为“嬉戏、游戏”的意思,再同义连用而成;“戏剧”做名词时,为“杂戏、戏曲”的意思,是“戏”和“剧”的本义分别引申或假借为“杂戏、戏曲”的意思,然后同义连用而成。
戏 剧 连用关系 戏剧 古代汉语
在古代汉语中,“戏”和“剧”最初都是单个的词,《说文·戈部》:“戏,三军之偏也。一曰兵也。”《说文新附·刀部》:“剧,尤甚也。”后来,“戏”和“剧”连用为“戏剧”有“嬉戏、游戏”和“杂戏、戏曲”两个义项。在现代汉语中,“戏剧”一词一般只做名词,为“戏曲、剧本”义。“戏剧”作为由“戏”和“剧”两个语素构成的并列式合成词,其两个义项都是源自“戏”和“剧”的引申义或假借义。因此,本文将通过理清构件“戏”和“剧”的本义、引申义以及假借义来阐释“戏剧”两个义项的引申途径和理据,并解释现代汉语中戏剧具有的“嬉戏、游戏”的意思消失的原因。
“戏”指古代的偏师,即中军的侧翼。《说文·戈部》:“戏,三军之偏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偏若先偏后伍、偏为前拒之偏。谓军所驻之一面也。”王筠《说文句读》:“凡非元帅则曰偏。”如:
(1)军戏某爰书。(《睡虎地秦墓竹简·封诊式·夺首》)
又古代的军队中常常挂有帅旗,这样表“偏师”的“戏”便假借为“麾”,指军队中的帅旗。如:
(2)兵罢戏。(《史记·高帝记》)张守节正义:“大旗也。”
(3)戏下骑从者八百余人。(《汉书·项籍传》)颜师古注:“大将之旗。”
“戏”又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名。《说文·戈部》:“戏,一曰兵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一说谓兵械之名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戏,兵也。与我、戠同意。”兵器是用于战争的,战争是利用武力进行比赛和斗争,于是引申出“角力、角斗”义,为动词。如:
(4)子玉使斗勃请战,曰:“请与君之士戏,军冯轼而观之,得臣与寓目焉。”(《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5)少室周为赵简子之右,闻牛谈有力,请与之戏,弗胜,致右焉。(《国语·晋语九》)韦昭注:“戏,角力也。”
(6)武王有力好戏,力士任鄙、乌獲、孟说皆至大官。(《史记·秦本纪》)
(7)成帝咸和中,诏内外诸军戏兵于南郊之场,故其地因名斗场。(《宋书·礼志一》)
“角力、角斗”作为比赛,属于一种游戏形式,因而引申出“嬉戏、游戏”义。扬雄《方言》卷十:“江沅之间谓戏为媱(,8)或非谓先之王不,相或我谓后之人嬉,。惟”王如淫:戏用自绝。
(《书·西伯戡黎》)孙星衍疏:“言王游戏自绝于天。”
(9)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史记·孔子世家》)
(10)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世说新语·方正》)
(11)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嬉戏、游戏”的目的是取乐,进而引申出带有取乐性质的“开玩笑、嘲弄”义。《尔雅·释诂上》:“戏,谑也。”如:
(12)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
(13)智襄子戏韩康子而侮段规。(《国语·晋语九》)
(14)成王以桐叶与小弱弟戏曰:“以封汝。”(唐·柳宗元《桐叶封弟辩》)
此外,“角力、角斗”作为比赛,也含有表演的色彩,故引申出“歌舞、杂技等表演”义。如:
(15)有顷,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宫中之乐。”景公曰:“诺。”优倡侏儒为戏而前。(《史记·孔子世家》)
(16)设酒池肉林以飨四夷之客,作《巴俞》都卢、海中《砀极》、漫衍鱼龙、角抵之戏以观是之。(《汉书·西域传赞》)
(17)上为之燕三殿,张百戏,公卿侍臣咸与。(唐·韩愈《凤翔陇州节度使李公墓志铭》)
“戏”古指“歌舞、杂技等表演”义,后来多指“戏剧、戏曲”义。如:
(18)不拘做什么脚色,要我妆男就做生,要我妆女就做旦。做来的戏又与别人不同,老实的看了,也要风流起来。(清·李渔《比目鱼·联班》)
《说文新附·刀部》:“劇(剧),尤甚也。从刀,未详,豦声。”徐灏注笺:“疑劇即勮之俗体。”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劇,即勮字之误文。”由此可见,勮或为劇的本字,劇或为勮的俗字。如:
(19)劇(剧)蒙公之疲民兮,为彊秦而築怨。(《文选·班彪〈北征赋〉》)李善注引《说文》曰:“剧,甚也。”
“剧”后来引申出“多、繁多”义,为形容词。如:
(20)材剧志大,闻见杂博。(《荀子·非十二子》)杨倞注:“剧,繁多也。”
(21)不观时俗,不察国本,则其法立而民乱,事剧而功寡。(《商君书·算地》)
由此,“岔路多”也用“剧”表示。如:
(22)三达谓之剧旁。(《尔雅·释宫》)郭璞注:“今南阳冠军、乐乡数道交错,俗呼之五剧乡。”邢昺疏引孙炎曰:“旁出歧多故曰剧。”
(23)南陌北堂连北里,五剧三条控三市。(唐·卢照邻《长安古意》)
“多、繁多”表明数量上的巨大,又引申出“巨、大”义。如:
(24)寇剧缘间,摇乱区夏。(《后汉书·宦者传序》)李贤注:“寇盗剧贼缘间隙而起也。”
(25)州无怪风剧雨,民不夭厉,谷果完实。(唐·韩愈《衢州徐偃王庙碑》)
如果短时间内发生的事情多或变化大,就可引申出“急促、疾速”义。如:
(26)二世而亡,何其剧与!(《文选·扬雄〈剧秦美新〉》)李善注:“言促甚也。”
(27)口吃不能剧谈。(《汉书·扬雄传上》)颜师古注:“剧亦疾也。”
“多、繁多”也意味着事情等难以完成,于是引申出“繁难、艰难”义。《广韵·陌韵》:“剧,艰也。”如:
(28)高祖伐秦,还破项羽……用兵苦,诛乱剧。(《论衡·语增》)
(29)执务私事,不辞剧易。(《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李贤注:“剧,犹难也。”
(30)能言奇字世已少,终欲追攀岂辞剧。
(宋·王安石《过刘贡甫》)
重要的事情一般比较难于完成,进而引申出“重要、险要”义。如:
(31)问事弥多而见弥博,官弥剧而识弥泥。(《论衡·书解》)
(32)江中剧地惟有合卢一处,地势险要,亡逃所聚。(《晋书·贺循传》)
(33)自知才性疲驽,不任剧职。(宋·司马光《乞虢州第二状》)
由于“戏”在上古是晓母([x])歌部字,“剧”在上古是群母([gh])铎部字,二者声母同类,都属于喉音,韵母部分是歌铎通转,二者语音极其相近。[1]“戏”在中古属于晓母寘韵止摄,“剧”在中古属于群母陌韵梗摄,[2]二者声母分别属喉音和牙音,发音部位接近,语音仍旧近似。此外,二者的古字形体“戲”“劇”也十分类似。因而,“剧”用来借指“戏”的某些常用义项便不足为奇。
“剧”首先被借指“嬉戏、游戏”义。《篇海类编·器用类·刀部》:“剧,戏也。”如:
(34)玩弄眉颊间,剧兼机杼役。(晋·左思《娇女诗》)
(35)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唐·李白《长干行》之一)
(36)(宝建德)遣使与李世民相闻曰:“请选锐士数百与之剧。”(《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四年》)胡三省注:“剧,戏也;今俗谓戏为则剧。”
后来,“剧”又随着“戏”的词义引申,被借指“杂戏、戏剧”义。《正字通·刀部》:“剧,今俗演传奇曰剧。”如:
(37)杂剧丈夫两人。(唐·李德裕《奉宣令更商量奏来者》)
(38)一日到娄东,太原王氏设宴招祭酒,张亦在坐,因演剧,祭酒点《烂柯山》。(清·钱泳《履园丛话·笑柄·太无窍》)
上文分别考释了“戏”和“剧”,下面再考释其连用格式“戏剧”的“嬉戏、游戏”和“杂戏、戏曲”二义源来的理据。
“戏剧”有“嬉戏、游戏”义,为动词,是由它们各自引申或假借出“嬉戏、游戏”义后连用而来的。如:
(39)魏帝缝襄真戏剧,苻坚投箠更荒唐。(唐·杜牧《西江怀古》)《剧话·诗藏·剧曲》:“剧,即戏也。‘戏剧’二字入诗,始见此。”
(40)秀州士大夫家一小儿,才五岁,因戏剧,以首入捣药铁臼中,不能出。(宋·洪迈《夷坚甲志·仓卒有智》)
(41)秉火照视,则墙隅绿锦袱包一银船,左右有四轮,盖外祖家全盛时儿童戏剧之物。(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
单个的“戏”的引申义和“剧”的假借义都有“杂戏、戏曲”这一义项,二者连用构成名词“戏剧”,仍是“杂戏、戏曲”的意思。如:
(42)与父母往连水省亲,至县,有音乐戏剧,众皆观之,定独不往。(北宋《太平广记》)
(43)内廷诸戏剧俱隶钟鼓司,皆习相传院本,沿金元之旧,以故其事多与教坊相通。(明《万历野获编》)
(44)李春来者,某园中之著名武生也,尝扮黄天霸等戏剧,好身手已镂入美人之肺肝。(清《外交小史》)
动词“戏剧”所指的“嬉戏、游戏”义产生时间并未很早,且此义项有专有动词“嬉戏”“游戏”所指,因而此义项被“嬉戏”和“游戏”所取代。所以,在现代汉语中,仅保留名词“戏剧”,又随着杂戏表演的减少,名词“戏剧”多指“戏曲、剧本等”含义。
“戏”和“剧”及其连用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注释:
[1]王力:《同源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2]王力著:《汉语史稿》,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
[1][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罗竹风等.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
[3][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4][清]王筠.说文句读[M].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3.
[5][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北京:中华书局,1984.
[6]徐中舒等.汉语大字典(缩印本)[Z].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3.
(昌雅洁 江苏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21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