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语文课堂中的语言艺术

2016-03-03 09:30范华基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6年24期
关键词:于勒导语语言艺术

范华基

(湖南省祁阳县八宝镇中学 湖南祁阳 426135)

浅论语文课堂中的语言艺术

范华基

(湖南省祁阳县八宝镇中学 湖南祁阳 426135)

用生动、典范、丰富的教学语言来吸引学生,默化学生,熏陶学生,集中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本特点。本文从新课导入,课文品析和文末收束三个环节,论述了语言运用的一些技法。

语文课堂 语言艺术

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语文课堂中的教学语言更讲究艺术性,更具有影响力。一个好的语文老师更需要运用语言艺术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默化学生的语文素养,构筑学生的人文精神。以下就从教学流程的几个环节来谈谈语言运用的一些技法。

一、先声夺人,勾住学生的“魂”

语文课堂教学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开好头,其中导语的设计至关重要。好的导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情感,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所以,在设计导语时须根据不同的文体,不同的内容,配以得体的语言,便能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欲罢不能。[1]

煽情式:用慷慨激昂的话语或满怀深情的描述,创设情境,使学生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产生一种吸引学生亟待接触课文的诱惑力。例如:在教《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时,我设计了如下导语“1931年九·一八东北沦陷后,国民党反动政客不是去抗日,而是多次奉行‘法会’,祈求菩萨保佑;1934年8月其报纸更是散布‘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失败论调。 中国人真的失掉自信力了吗?有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通过振聋发聩的质问,使学生燃情深思,从而投入到课文阅读中去。又如:在教《苏州园林》时,我设计了如下导语“我们领略过桂林山水的神奇,东岳泰山的雄伟,杭州西湖的妩媚……你可曾见过‘站在每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园林?”通过优美的语言描述,激发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欲望。[2]

悬念式:充满悬念的语言总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例如:我在教《我的叔叔于勒》时设计了如下导语:“十多年前,若瑟夫的叔叔于勒便去了美洲,并发了大财,于勒成了若瑟夫全家摆脱拮据生活的惟一希望。终于,他们在一艘游船上相遇了,于勒能给他们带来福音吗?他们相见的情形又怎样呢?”通过悬念,激起学生急切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的欲望,从而扣住学生的心。

旁征博引式:引用一些名言警句,诗词歌赋,经典歌词,精彩对白,流行话语等,往往易调动学生情感,丰富知识,激发联想,引起共鸣,创造一种轻松,雅致的氛围。例如:在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先让学生唱了主题歌《风风火火闯九州》,接着说:“‘该出手时就出手’,我们来看看是怎样出‘手’的吧!”。又如:在教《范进中举》时用“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来引述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及世态炎凉,言简意赅,为学生理解内容作好了铺垫。

二、在语境中畅游

在讲析,探究新课时,老师的用语也应有特色和美感,让学生体验语言的魅力,在语境中畅游,在语境中接受熏陶。

感染力,亲和力。语文课的语言首先要有感染力。讲课时应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表情丰富,辅以肢体语言,将语言的外质和内涵之美尽情释放。不论是范读课文,还是描述情节,能让人喜,让人忧,让人怒,让人笑,让学生徜徉于老师所营造的氛围中,流连忘返。其次,要有亲和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语文课堂要善用亲近语言来拉近师生的距离。促进心理相容。特别是对学生课堂提问和评价,更应注意使用亲近语言。提问时可采用选择式、启发式、诱导式等方法,让学生感到人文关怀,便会积极表达,乐于表达,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对学生的评价更具艺术性。对经常受到表扬的学生,应用责备亲近法,会显得格外体贴入微;对于性格内敛、成绩较差的同学,应用抚慰情绪法,会让学生感到贴心的理解,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来。

规范化,生活化。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我们的语文课用语必须要典范,因此,用语不管是力求优美生动,还是力求朴实明快,不管是力求精炼含蓄,还是力求准确严密,都必须符合语法规范,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说话、写文章不啰嗦,无病句,合逻辑。生活是语文的源泉,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善用生活中鲜活的,有表现力的群众语言,举例、取譬也要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学语言,用语言,让语文课堂成为积累语言、规范语言的语言“市场”。[3]

雅致些、幽默些。语文课堂要想营造一种氲氤美,老师的用语就要尽量做到字字珠玑、妙语连珠。古今中外的美文佳句能信手拈来,与课文交相辉映;要善于取譬,善于类比,旁征博引,丰富课堂的韵味。总之,要让学生觉得学语文是那么雅致。语文课堂中的幽默,能含而不露地启发学生深思联想,出神入化地说明问题,引起学生愉悦的心理反应,造成和谐的教育氛围,所以在教学中要善用幽默。例如:为了让学生在学文言文时不望文生义,我特地引用一个笑话:有位教书先生学问不多,却好为人师。有次,他午睡刚醒过来,就有个学生业请他解释“宰予昼寝”这句话的意思。这位先生随口道“‘宰’即是‘杀’,‘予’即是‘我’,‘昼’即‘午昼’,‘寝’即‘睡觉’。四个字连在一起,意思就是:即使杀了我,也要在午昼时睡一觉。”学生在哄笑中明白了望文生义的害处。

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如果把一堂好的语文课比作一首优美的旋律,那么文末的收束语就如其尾声,能让人回味无穷,意犹未尽。

1.情感激励法

一般在讲述文学作品课文结束时,教师以充满激情的语言,对主题、人物、情节加以引申总结,创设一种诗一般的意境,让学生陶醉于“压轴戏”的艺术氛围之中。例如:《孔乙己》的收束:孔乙己就是这样在人们的笑声中死去了。孔乙己静悄悄地死去了。他的死一点也没有惊动这个社会,他的死就像树上无声地落下一片叶子,就像荒野中枯死了一棵无名的小草。他在笑声中出场,在笑改朝换代中度日,最后在笑声中死去。他活着的时候,封建社会公开侮辱他,损害他,封建意识毒害他,麻醉他。他盲目地挣扎了一辈子,被别人践踏。这个可悲的下层小知识分子啊!他的人格、尊严、价值被剥夺的干干净净,成了封建教育制度下的牺牲品。老师以饱满的感情,诗一样的语言,对全文作了总结性讲解,昭示哲理,形象感染,晓之以情,喻之以理,能激发学生的共鸣。

2.名句品味法

名言警句含义深刻,想象丰富,表现力强,给人以启迪,在课文中一般是关键句和重点句。课堂教学收束时对名句进行品味,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也能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例如:《岳阳楼记》结语:本文作者的言志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继承并发展了我们古代早有的“与民同乐”的思想,并以此作为对待社会仕途进退的原则。作者虽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范仲淹的“忧君”的思想,虽然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借鉴和教育意义。这结语,通过对文中极具思想性的名句的品味,使学生浸淫于文中的人文精神中。

3.发散思维法

此法是指在课堂教学收束时,老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用多种方法去思考问题,探求知识,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既发散了学生思维,又让学生体验到创新的乐趣和目的。我在教《我的叔叔于勒》时,就用了以下结语:想象一下,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了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试写成200字的短文。这一结尾,“言已尽面意无穷”,刺激学生主动探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训练他们的多向思维,达到了“余音绕梁”的目的。

语文课堂犹如广袤的天空,老师的语言好比空中的飞鸟,只要善于飞舞,定能勾勒出美丽的风景。

[1]言雨著:《教师语言艺术》暨击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蔡高才、袁光华编著:《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3]李卓著:《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人文性渗透》 湖南教育23/2004

猜你喜欢
于勒导语语言艺术
导语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阳光
我的叔叔于勒(缩写)
本期专栏导语
主持人语言艺术与包装的重要性
生活中的语言艺术
导语
别人的玩具,我可不管(一)
习近平的语言艺术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