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琳
培智学校绘本阅读教学的实践思考——以绘本《我妈妈》教学为例
罗琳
在培智学校开展绘本阅读教学时,可通过由泛读到精读、按次序呈现图画和文字、多种方式提示、巧妙设置提问、层层递进地推导、开展丰富多彩的延伸活动等,让学生充分感知整个故事,加深对故事的理解,情感得以升华,并能在生活中迁移使用。
培智学校;绘本;阅读教学
由于感知、观察、思维等方面能力较弱,很多智障儿童认读、理解抽象文字较为困难,这使他们难以培养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加上社会活动的缺乏,更限制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绘本,是图文交互的图画书,其图文之间不存在主次和附属关系,撇开文字,图画可以独立叙述完整的故事。即使不识字,也可通过观察图画来完成阅读,认识和了解绘本中所描述的事物、事件和整个故事内容,并从中受益。下面以绘本《我妈妈》为例,谈谈如何更好地开展绘本阅读教学。
智障学生认知水平较弱,对图画和文字的感知、观察、思考速度慢,因此,在培智绘本阅读教学中,必须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阅读,让他们由浅入深地感知图画、故事,为观察细节、理解故事奠定基础。可采用泛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反复从各个角度认识故事中的人物、事件、语言等,在这种螺旋式的重复中逐步感知整个故事。
在《我妈妈》教学中,先进行泛读。让学生自己翻阅绘本,观察其中的图画。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从绘本中发现了什么、没有发现什么,然后按照绘本的呈现顺序为学生朗读整个故事。泛读后针对故事主题向学生提问:“你觉得这篇故事是关于什么的?”确定故事主题后,再让学生围绕主题进行精细阅读。在这一过程中,可通过提问、提示等方式,引导学生更仔细地观察,更充分地发现,展开更丰富的想象。如,指着封面问:“本文是写妈妈的,为什么绘本封面是一颗爱心?”再指着文尾妈妈抱宝宝的图画,朗读句子:“我爱她,而且你知道吗?她也爱我(永远爱我)。”通过泛读的初步感受和精读的深入了解,使学生理解整个故事。
要给智障儿童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自己观察、发现,但时间太长也会使学生注意力分散,因此,要在呈现方式上进行调整。
首先,在图画和文字的顺序上,先呈现图画,让他们形象、直观地观察、思考,然后呈现文字,让他们结合图画理解文字的含义。其次,在呈现图画过程中,也要按一定次序,即先整体、再细节。整体呈现某张图画后,再单独呈现某个关键细节,引导学生更深入地观察、思考。另外,对于一些图画,还可将其次序打乱,先呈现后面的图画,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更仔细、更主动地观察和思考。
以《我妈妈》第四页教学为例,首先呈现整页图画(妈妈和蛋糕),然后呈现句子:“我妈妈是手艺特好的大厨师。”接着呈现图画细节——妈妈的双手姿势、自信的笑容和颜色丰富、样式繁多的蛋糕图片,进一步分析妈妈的手艺很好。这种从整体到细节、先图画再文字的呈现,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故事的体会,也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阅读习惯,为以后的学习做准备。
针对智障儿童语言理解能力、观察能力较弱的情况,在绘本阅读教学中要进行适当的提示和引导,通过表情、声音、体态等变化帮助智障儿童更形象地感知故事的起伏、人物情感的升华等。
如《我妈妈》教学,从第一部分“我妈妈真的很棒”,到第二部分“我妈妈真的真的很棒”,再到第三部分“我妈妈真的真的真的很棒”,这是一个情感递进的过程,在朗读时,必须做到后一句比前一句更缓慢、更深情、更响亮。再如,朗读句子“(妈妈个性的)有时候像猫咪一样温柔”时要用温柔的语气,朗读“有时候又像犀牛一样强悍”时就可以语气粗一些,并用手臂和表情表现强悍凶猛。
另外,对于故事的关键点和图画的细节,也要以反复诵读、圈出、再现、放大等方式引起学生注意、观察和思考,从而把握整个故事。
如《我妈妈》第一部分中“我妈妈是个很会杂耍的特技演员”是承前启后的句子。教师提问“妈妈为什么是杂耍演员”,并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发现在妈妈的手上,“转着”打扫房间、接送孩子、赚钱存钱、陪伴和照顾等各种各样的事务,从而发现第一层意思:妈妈很繁忙,很勤劳。再通过反复诵读、再现句子、圈出妈妈表情、播放录像理解杂耍演员的工作后,发现更深一层的意思:妈妈手里“转”这些家庭事务的时候,和优秀的杂耍演员一样得心应手,没有一丝烦躁、倦怠和忙乱的感觉,说明妈妈很能干,也能初步感受妈妈对家庭心甘情愿的付出和爱。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部分开头的句子——“她真的很棒!”
提问能吸引智障学生注意,促进学生对关键细节的感知与理解,因此绘本阅读教学中要巧妙设置提问。泛读时,可针对故事主题提问;精读时,可依照故事脉络,抓住承上启下的关键点提问。
泛读《我妈妈》时,主要让学生自己感知故事、抓住主题,那么只需要在学生泛读整个故事一两遍后提问:“这是一个关于谁的故事?”精读过程中,可在每个段落结束时提问:“什么样的妈妈让你觉得很棒?”从而在对比中加深对故事的理解。把握好主题后,再针对关键的图画、句子提问,以加深对各部分的理解,以及引入后面的内容。
绘本故事大都含有某些情绪情感,有着清晰或隐蔽的层次脉络,智障儿童共情能力较弱,理解绘本故事中的情绪情感需要教师的帮助。因此,各部分层层递进的推导,不仅可使学生更清晰、更充分地理解故事,还可促进学生逐步感知作者的情绪情感,更完整地体验故事。
《我妈妈》教学中,根据作者的情感升华过程,将整个故事分成四个部分:从外部特征描述妈妈——美丽、勤劳,真的很棒;从性格特征描写妈妈——善良、有才艺、生气时凶猛等,真的真的很棒;从各个方面描写妈妈特征——美丽、温柔、强壮,真的真的真的很棒;最后总结,“我”对妈妈的爱和妈妈对“我”的爱。前面三个部分虽然表面上描述妈妈的外形、个性、能力等,但图画和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妈妈对“我”的爱,以及“我”对妈妈爱的感知体验,几个部分呈现的感情是逐步升华的,所以才有后面的第四个部分。抓住这个线索,就要分层次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初步感知妈妈的爱,点到为止;再次感受妈妈对“我”的爱,即使生气都是爱“我”的表现,加重笔墨;全面感受妈妈的爱,再进行强调;分析妈妈的爱,以及“我”的感受与回应。
为加深学生对绘本故事的理解、记忆,更深地体验故事情节、情感,可将故事中的所学迁移到更多情境中,设计丰富多彩的延伸活动。
将绘本《我妈妈》的阅读教学安排在母亲节前。教学延伸活动中,设计“学唱一首妈妈的歌”“妈妈的一天”“说说我妈妈”“感恩父母”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妈妈的爱与付出,从而激发自己对妈妈的感谢和爱,再将这种爱化作行动,拥抱妈妈,对妈妈说爱,要自立自强。这些活动的安排涉及各个学科,可进行主题式教学,也可以活动形式开展,让学生从各个角度、用各种方式观察、感受、理解、思考与表达,更深刻、更多层次地体验妈妈的爱,进而在各个方面进步与成长。
(作者单位:浙江省金华市启明学校,321000)
G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