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课堂教学的提问策略

2016-03-02 17:10:02唐红松
学语文 2016年3期
关键词:提问策略高效课堂课堂教学

□唐红松



例谈课堂教学的提问策略

□唐红松

摘要:“课堂提问”事关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只有善于捕捉文本阅读的切入点,巧妙设计教学问题,才能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课堂思维,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关键词:课堂教学;提问策略;高效课堂

“课堂提问”事关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教师会不会问,问什么,怎么问,直接反映着教师教的艺术和学生学的质量。肯尼基·胡德曾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以传统的一问一答的形式直接告诉的方式教学,势必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深入思维。那么,在教学中,怎样通过寻找恰当的教学切入点优化课堂提问,让提问开启学生智慧之门,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呢?这里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几种有效的课堂提问策略。

一、从比较异同切入设计问题

没有探究体验的学习,学习效果必然大打折扣。比较分析,就是在评论某一客观事物的时候,把此一事物与其他某种有联系的事物 (或事物本身某些因素之间)作比较,从比较中找出双方的相同或差异,进而对所论事物做出评价和判断。对于思想日趋成熟的中学生来说,提高他们的鉴别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比较的方面很多,大到立意构思,小到遣词造句。

笔者在执教说明文《松鼠》时,为了让学生感悟本文在语言说明上的特色,设计了一个提问:本文与《辞海》中关于松鼠的介绍在语言特点上有什么差异?

松鼠亦称“灰鼠”。哺乳纲,松鼠科。体长20—28厘米;尾蓬松,长16-24厘米。体毛灰色、暗褐色或赤褐色,腹面白色。冬季耳有毛簇。林栖;用树叶、草苔筑巢,或利用鸦、雀的废巢。嗜食松子和胡桃等果实,有时食昆虫和鸟卵……年产1—4窝,每窝产5-10仔。分布于我国东北至西北,以及欧洲各地。毛皮可制衣,尾毛可制笔。

——摘自《辞海》松鼠条目

通过比较,学生能很快感受到同样是介绍松鼠,二者却有明显不同。请看学生的回答:

生1:《辞海》中对松鼠的介绍简单平实,科学严谨;而本文的介绍则具体生动,读来充满情趣,更富有情味。

生2:《辞海》中对松鼠的介绍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说明很准确,让读者对松鼠有一个清晰地了解;而本文却运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大量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松鼠人的情感,读来不觉让人心生喜爱之情。

师总结:说明文从语言特色角度可以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也叫科普说明文和文艺说明文,本文就是一篇语言生动形象的科学小品文。

通过以上比较,学生很自然地掌握了本文在介绍松鼠上的语言特色。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也顺利地实现了,而老师充当的是一个穿针引线的角色,适时点拨归纳。

二、从质疑文本切入设计问题

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老师过多的包办反而会扼杀他们的潜能。过多的直接告诉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探究的欲望,并导致思维蜕化。只有放下那些所谓的“舍不得”,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思考的时空天地,把质疑探究的权力还给学生,学生才能学得轻松、高效。老师最终才能教得轻松、自如。

笔者在执教《松鼠》这篇课文的结尾时,围绕尾段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说《松鼠》这篇课文作者运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确实很讨人喜欢。而尾段却显得格格不入应该删去,你怎么认为?

松鼠通常一胎能生三四个。他们的毛是灰褐色的,过了冬天就换毛,新换的毛比脱落的毛颜色深些。他们用爪子和牙齿梳理自己的毛,弄得身上光溜溜的,干干净净的,没有什么坏气味。松鼠也是一种有用的小动物。他们的肉可以吃,尾毛可以制成画笔,皮可以制成皮衣。

——选自布丰《松鼠》

生1:我认为不应该删去,因为尾段介绍了有关松鼠其他方面的一些知识,让我们对松鼠的特点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生2:我认为应该删去,因为文章是写松鼠很讨人喜欢的一些特点,而尾段却说松鼠的肉可以吃,我觉得这样显得太残忍。

生3:我也觉得应该删去,因为按照文章一般的写法,结尾应该是突出中心、揭示主旨的。本文中心写的是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并很讨人喜欢。而尾段却不是表现这样的中心。

师总结:以上3位同学的说法都很有道理,思考很有深度。但我要告诉大家的是,这篇文章是篇说明文,说明文的目的主要是通过介绍让读者对事物有更深的了解。所以我们可以将尾段看着是对松鼠的一个补充性说明。

通过以上讨论,学生既能从文体特点的角度思考,又能从文章的写法和章法的角度思考,既全面又深刻。所以说老师是一个设计者,如何通过更好的教学设计来激发学生的潜能是一位好的语文老师应该具备的能力。

三、从形象解读切入设计问题

课堂教学环节的推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问题的设计。无论课堂教学怎样变革,有一点始终贯穿课堂,即“问题驱动”。好的课堂教学离不开好的问题设计。有的课堂琐碎问题太多,使得课堂教学显得凌乱,学生把握不住文本的思路和主题。有的课堂缺少问题,老师一言堂,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不能深入的思考和探究。这都会导致阅读教学效果不佳。设计一个有效的教学问题是把文本引向深度阅读的关键。

笔者执教小说《三颗枸杞豆》时,在带领学生阅读文本后,为了突破这堂课的教学重难点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初次遇见三叔“我”感到很怪异,后来才明白三叔原来是身患癌症,临死的人对于世界上的一草一木总是很留恋的,请你找出前文哪些地方为揭示三叔得了癌症留恋世界埋下了伏笔?一触即发,学生很准确地找到了文中人物相关细节描写的语段,加深了对人物的认识。在教学的第二环节中,我让学生阅读“我”与三叔的第二次相遇,设计的问题是:当我再次遇到三叔后,我对三叔有了怎样更深的认识呢?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很快找到相关语段,了解了三叔凄苦的一生,加深了对人物的感悟,课堂气氛进入了情境,学生与文本产生了共鸣,心灵受到了触动。接着,我因势利导:理解三叔送我“三颗枸杞豆”的真正目的和意义。在之前教学环节的层层铺垫下,学生很自然地理解了标题的含义和小说的主题。

四、以学生疑惑切入设计问题

语文课堂的低效一方面在于学生思维得不到活跃,只是被动的学习,缺少质疑探究的精神;另一方面在于老师忽视了学生问题的所在,课堂预设太强,无形压制了学生问题的生成,即使学生有了问题也不能捕捉和有效引导,许多有效教学的契机就在老师的忽视中流失了。美国著名教学设计专家赖格卢认为:“研究教学设计,必须站在如何帮助学生进行卓有成效的学习起点上,结合学生提出达到预期目的的有效途径。”课堂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捕捉教学的切入点,以学生的阅读疑问,引导学生向文本更深处“漫溯”,把文本教学引向深度阅读。

笔者执教童话《七颗钻石》时,在明确这篇童话故事的情节虚构特点后,带领学生交流了文本中虚构的情节。随后,有一位学生提出了疑问:为什么童话是虚构的,可是人们还是很喜欢,甚至相信这样的故事的存在?我便从这个问题切入课堂教学,组织学生们讨论这个问题,探究童话故事虚构的背后要传达的到底是什么。经过交流,学生们找到了答案。那就是童话通过虚构要表达美好、善良。故事情节中雪狗水罐里跳出七颗钻石,甚至喷涌出巨大的水流,最后七颗钻石变成天上的七颗星星。其实是小姑娘的爱心播撒到人间,因此《七颗钻石》就是要宣扬向善向美的品质。明确了童话虚构表达的主题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文本:文中哪些语句充分表达了善良、充满爱心的品质呢?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再次深入文本,抓住爱的细节,体会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责编李平]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能仁中学)

猜你喜欢
提问策略高效课堂课堂教学
幼儿园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36期)2016-12-12 14:18:53
教师的提问策略对课堂师生互动的影响
科教导刊(2016年29期)2016-12-12 08:08:39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问”的重要性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下引导学生提问的策略探究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23:56:09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46:47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36:03
如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