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梅
追求“本色”,让考场作文鲜活起来
□李天梅
摘要:“本色作文”不是仅指学生平时写出的文章,而是指包括高考作文在内的所有文章。然而,当前在高考考场上存在着滥用古代文化名人、运用万能结构、使用矫情文字等不良文风。要改变这种应试的“伪作文”就需要正本清源,锤炼思想、储备材料和多样表达都是行之有效的良策。
关键词:本色;锤炼思想;储备材料;多样表达
多年来,考场上“应试作文”大行其道,从中看不出学生的聪明才智和真情实感,翻阅一张张语文试卷,扑面而来的是一种不良文风。此风不纠,语文会走进死胡同。“本色作文”会让考场作文鲜活起来,会将学生的才华激发出来。
(一)题材:堆砌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
参加过高考阅卷的老师戏称屈原、陶渊明、苏轼为文化三巨头,因为无论什么作文题,他们都会在作文中出现,他们是“万能”的。南师大附中的王栋生老师发现,“屈原向我们走来……”竟能“通吃”江苏近年来的所有高考作文:
2004年江苏省的高考作文题是 “山的沉稳,水的灵动”,可以这样写:“屈原向我们走来……他的爱国之情,像山一样沉稳……他的文思,像水一样灵动……”
2005年江苏省的高考作文题是“凤头、猪肚、豹尾与人生的关系”,可以这样写:“屈原向我们走来……‘帝高阳之苗裔兮’,他的出生正是一种‘凤头’……当他只身赴汨罗江时,他画出了人生的‘豹尾’……”
2006年江苏省的高考作文题是“人与路”,这就更好办了,可以这样写:“屈原向我们走来,他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呢?……”
2007年江苏省的高考作文题是“怀想天空”,可以这样写:“屈原向我们走来……他仰望着楚国的天空……”
2008年江苏省的高考作文题是“好奇心”,可以这样写:“屈原向我们走来……他那彪炳千秋的高洁的人格,像巨大的谜团一样吸引着无数后人的好奇心……”
2009年江苏省的高考作文题是“品味时尚”,可以这样写:“屈原向我们走来……他用全部的言行向我们讲述着时尚的内涵……”
受近年来市场流行的满分作文影响,加上语文教师备考的强化训练,考生为了使自己的作文具有文化内涵,渗透文化气息,拿到高分,将历史文化名人的典型事例、经典诗句串串烧一样排列组合,以不变应万变。这完全是作文的弄虚作假,是一种投机取巧。
为了杜绝这种现象,各省在批改评分细则上做了规定。如安徽省,原则上涉及古今,鼓励学生关心现实,如果都写古代,不能归为一类文。不提倡写文化散文(只讲古代,不联系现实的议论散文)。观点与材料有关,全是古人事例,只能得三类以下分。
(二)结构:穿靴戴帽三段论式的万能结构
议论文的结构常为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考场八股文从文体上模糊议论文与散文的界限,结构上是论点+论据+结论的单一结构,论据一般三个左右,呈并列的,内容上在一个平面,不是阶梯式递进的:
广东孙胜韬老师的 《一篇毁我三观的高考满分作文》,由高考满分作文《穷其可能》推导出万能的结构和素材。
上海题“更重要的事情”:
做好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强大的信心。袁隆平……
做好更重要的事情,需要无比的勇气。诗仙李白……
做好更重要的事情,需要超人的智慧。邓小平……
四川题“过一个平衡生活”:
过一个平衡生活,需要强大的信心。袁隆平……
过一个平衡生活,需要无比的勇气。诗仙李白……
过一个平衡生活,需要超人的智慧。邓小平……
浙江题“三句话看青春”:
有作为的青春,需要强大的信心。袁隆平……
有作为的青春,需要无比的勇气。诗仙李白……
有作为的青春,需要超人的智慧。邓小平……
……
孙老师认为这样只能培养出人云亦云,亦步亦趋,鹦鹉学舌,惰于思考,僵化思维,因循守旧,画地为牢,情感荒漠,灵魂空洞的机器和僵尸。虽然是愤激之词,却并不危言耸听。
(三)语言:矫情造作的文字游戏
唐人眼中的花,妩媚而秾烈。“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那里的落英缤纷,很美。宋人眼中的花,伊人憔悴,“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那里的花烛照红妆,红瘦绿肥,很美。清人眼中的花,飘零流水,“花谢花飞花满天,红销香断有人怜?”那里的花,游丝无力,楚楚动人,也很美。(辽宁卷《今年花胜去年红》)
语言华丽、文采飞扬的确能为作文写作增添不少亮色。但过分倚重文采而弱化思想内容和真情实感,难免会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淖。有的为文造情,堆砌华丽词语,不管是否符合语境;有的编织工整句式,串连古诗文名句,不管是否切中内容。在这些文章中,我们无法找寻到作者的真情实感,无法捕捉到文脉所在,毫无实际内容。
一言以蔽之,套话作文是没有生活气息,没有贴近自我心灵,没有思想的“三无作文”。
高考作文应考出学生的真水平、真性情,这就有必要将“本色作文”引入考场,以杜绝那些平庸的、拼凑的、矫情的“伪作文”,这样才可让考场作文鲜活起来。为此,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锤炼思想,让主题深刻起来
1.了解一点哲学原理,学会几种思维方法
生活中用到的哲学原理有:整体与部分,原因和结果,必然与偶然,内容与形式,现象与本质,对立与统一,共性与个性,内因与外因,量变与质变,主要与次要,主观与客观,否定之否定,可能与实现……
由哲学原理引发思维品质的提升。本色作文常用的思维方法有:逆向思维,比较思维,纵深思维,辩证思维等。写作的事说到底是思维的事。语言的内在是思想,驱动思想的是思维,因此,锤炼思想首先要从提升思维品质入手,这就需要懂得科学的思维方法。
2.养成关注现实,了解时政的习惯
“文以载道”是我国作文教学的优良传统。当今社会存在哪些问题,主流民意,国家领导人的执政方针等等都是我们需要认识并思考的,如道德缺失、生命质量、生态环境、群众路线、反腐倡廉、利益公平、厉行节约、传递正能量、自主创新、文化的失落与重拾……
3.建构读者意识,常作“写什么”的训练
设想一个读者就在面前,与你对话,阅读者在具体的阅读情境中通过文本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冲撞和共鸣。写作者如何对待读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必要性、重要性)文章是针对什么现象(人)的?可以从哪些角度来阐明观点以说服对方?对方有什么理由可以支持其观点?我提出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从读者角度思考,自然有许多东西可写。
(二)储备材料,让内容丰富起来
1.挖掘自身素材
作文可写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学生要关注自我,写出真我。
周末的校门口,总是停满了大小不同的车辆。总有眼神疲惫的学生,一出校门便被急切等待的家长搂进怀中,在拥挤的人群中,由他们小心翼翼地护送进车里。可我从不,我总爱自己独自拎着书包,慢慢踱回不算太近的家中。一路上,风声、人潮声、喧语声浸满久离世俗热闹的我。(浙江考生 《我的时间》)
2.发现身边素材
学生可就近取材,注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感受生活,写出生活味。
端午节来临之际,家家户户就早早地开始准备粽叶、糯米、咸肉、红枣,几个妇女,几个老太太围成一团,堵在巷子里,洗粽叶的、拌馅的、生炉子的,忙得不亦乐乎。她们一个个都是包粽子高手,两手一卷一翻,一个漏斗式的形状即成,舀点米,夹几块大肉往里一塞,再来两片粽叶一裹,三下两下,黄铜针一戳一穿一拉,一个漂亮的三角粽子就成功了。(江苏考生《绿色生活》)
3.捕捉随机出现的材料
除了观察生活,积累素材,还要学会捕捉随机出现的素材。比如课外阅读的内容是我们写作的好素材,考试训练的海量文言文、现代文是作文的素材,你喜爱的网络文学、影视作品都可以成为你的素材。只要做个有心人,素材无处不在。
(三)表达多样,让文章灵动起来
1.掌握几种结构的模式
“总分式”结构。一般分为三种形式。“总——分”式,即先总论后分论,总论为论点,分论为论据。“分——总”式,即先分论后总论,分论为论据,总论为论点。“总——分——总”式,即先总论或引论再分论,最后总结或总论;总论或引论为论点或引述语,分论为论据,总结或总论为结论或论点。
“并列式”结构。当一个中心论点提出以后,为了多角度、多层次地论证它,使文章的主体材料既丰富,又清晰,往往就要运用并列式结构。即在论证中,文章的几个层次、段落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没有什么主次、轻重之分,顺序安排可以灵活处理。
“层进式”结构。主要强调文章各层次之间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关系,也称“由表及里”式结构,即从事情、现象说起,进而分析原因、后果,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揭示意义。各层次之间逻辑顺序严格,不能随意改动。
2.学会几种表现方法
(1)借景抒情,将主观情意融化到描写之中。
沐浴着如墨的树影,独自站在月夜的庭院中,可以闻到月下白菊的幽香,可以听到花和月的窃窃私语。俯身攀折一枝,露水滚滚,月影也随之簌簌零落下来。朝来的雨止了,风息了,月夜的静谧实在难以用言语形容。是被什么惊动了呢?井畔的无花果叶子一阵喧哗,其后满院静寂,月和影一起睡着了。(德富芦花《月下白菊》)
作者选取花、叶、树影写月光,将月、花、无花果叶子等拟人化,化静为动,营造了一方安闲恬静、妙不可言的庭院小景。作者选择的对象是自己熟悉的、有感受的事物,也是生动有美感的事物。
(2)寓情于事,在叙事中饱含情感。
有一天上午,为了寻一块又红又甜的海南岛西瓜,在医院南北足足搜寻了一个多小时。我匆匆奔上四楼病区,用调羹挑起一点喂妈妈,妈妈说:“甜。真甜!”然后问我:“太阳大吗?”“大。”“有风吗?”“没。”“可怜啊!”她摸着床头的手绢,要给我擦汗。又有一深夜,我趴在她床沿上睡着了,朦胧中好像谁在摸我的头,抬眼看,才知70岁的妈妈在爱抚她40岁的儿子,在幽暗的灯光中,她脸上充满了孩子似的淘气笑容。(胡廷楣《枇杷熟了》)
作者的目的不是叙事,而是抒情。在“我”的举动中,在妈妈的问话里,在抚摸儿子的苍老的手指间,都流露着儿子拳拳的爱、母亲眷眷的情。作者在叙事中精心选择对话、动作来传达情感,抓住了令人动情的“细节”(动作、神态、语言等),在叙事中显意,把情感或意义明确、固定了下来。
(3)托物言志,由此及彼、由物及理地表达情感。
梨花谢了春红,太匆匆。都说落尽梨花春又了。可因了父亲的诚信,我却说零落的梨花,飞珠溅玉,它盈盈而生着这个老农民品质的光泽。即使零落成泥,哪怕碾作灰烬,它叶香如故!(河北考生《一地梨花》)
梨花洁白清纯,借它比喻人的崇高品质,是再恰当不过了。父亲承包果园,种植梨树,遭虫害而赔本,却不赚昧心钱。作者化用诗句,用梨花的洁白表达对诚信人格的赞美,借物写人,值得学习。
“随人作计终后人”,鹦鹉学舌,人云亦云,是不可能有独到见解和生动表达的,是写不出好文章的。只有提升思维品质,锻炼思辨能力,积累大量素材,灵活运用各种表达技巧,才能使自己的作文内容丰富、意境深远、思想深刻,带有自己鲜明的个性色彩,写出“真我”本色,给人耳目一新的享受。
[责编夏家顺]
作者单位:(安徽工业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