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色”发展启示录

2015-06-05 13:33王德明
印刷经理人 2015年1期
关键词:本色高宝印刷厂

王德明

甲午岁末,笔者再访位于阜阳市工业园顶大路6号的安徽本色印刷有限公司(简称本色),发现这里的面貌又呈新意:一幢三层6000平方米的生产楼拔地而起,通道上新搭盖了天棚,车间现场井然有序,针对酒包装制定的“六不混”警示醒目悬挂,一台全新高宝利必达印刷机闪亮投产。回顾“本色”发展历程,我认为可以得出三点有益启示。

印刷企业必须找准市场定位,走适合自己的路

“本色”是现任董事长兼总经理申勇,在收购原县级阜阳市印刷厂的基础上创办起来的。公司成立后,并没有延续原厂经营多年的书刊印刷业务,而是当机立断转型,改做以酒盒为主的包装印刷,且按照这条路坚定不移地一直走到今天。现在回过头看,这条路是走对了。原阜阳市印刷厂当年做书刊时已经步履维艰,不得已才同意被收购。书刊印刷市场日趋疲软,现在更遭受网络和电子出版物的猛烈冲击,许多书刊印刷厂因为无米下锅而相继倒下。试想,“本色”彼时如不果断调转方向,命运必会与其他书刊厂一样,怎么可能还有今天的高宝机落户?

包装印刷不同于书刊印刷,前者的生命力明显强于后者。佛要金装,人要衣装,货要包装;商品经济越发达,对包装的质与量的需求也就越高,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电子产品代替不了包装印刷,包装市场前景会长久看好。阜阳市是白酒大市、百亿粮仓,酒和食品包装业务来源充裕,取之不尽。在阜阳做酒包装,便于就地取材,把握商机,因地制宜,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本色”多年坚持做酒包装,不仅满足了自身生存的需要,而且实现了积累,让不断引进世界知名品牌设备的愿望梦想成真。

一家公司实现了由书刊印刷向酒包装的成功转型,不代表其他企业可以照搬照套。地况有别,厂情各异,每个企业都要从本地本厂实际出发,认真分析,找准市场定位,绝不能盲目跟同,人云亦云。世上有的是好东西,但属于自己的东西才是最好的东西;天下的道路千万条,只有适合自己走的才是最好的一条。路在何方?路就在自己对客观事物的准确判断中。

印刷企业必须树立远大志向,敢于攀登高峰

“本色”问世之初,申勇就赋予企业勇攀高峰的内涵,取名“本色”即代表着“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之意。公司率先成立了阜阳市包装印刷技术研究所,研发的“开槽式对裱纸质包装盒”,荣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填补了安徽包装技术的空白。他们奉行的“99+1=0”(即一批产品当中99件都合格,但有1件不合格,这批产品也要推翻重做)的质量理念,“客户是上帝、员工是上帝、供方是上帝”的经营理念和“不混印张、不混度数、不混装箱、不混标签、不混堆放、不混发货”的酒包装生产现场管理理念,在业界产生积极影响和推动。虽然已取得一系列显著成绩,但“本色”毫不自满,以其鸿鹄之志跨越群峰,将目标锁定在了新的领域。引进高宝“7+L”机型的战略决策,就是在这种不断进取的思想背景下产生的。有了高宝机后,该公司艺高人胆大,开始放手接单,其中包括难度较高的食品和医药包装。随着网络印刷经营的展开,国外订单的进入,产品结构将发生质的变化。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小富即安的思想严重束缚着印刷业发展的脚步。放眼世界,中国是印刷大国,但不是印刷强国。着眼国内,安徽既不是印刷大省更不是印刷强省。我们没有理由骄傲和停顿不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必须克服“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小农经济意识,发扬“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的大无畏拼搏精神,通过艰苦奋斗,创造美好未来。

毛泽东同志说:“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安徽印刷业也有大量事实印证了这一点。黄山北麓有一个偏僻小镇叫岩寺,当年新四军军部成立时就设立在此,因为地处山区,交通不便,日军一直都没敢过来。就是在这样一个穷乡僻壤,产生了年销售收入13亿元以上的安徽黄山永新股份有限公司,且于2003年就在深交所主板上市,成为安徽印刷业的头牌。同样是植根在县级经济区域的蒙城县簿本印刷企业,已有4家厂拿到了外贸进出口经营资质,产品远销中东地区和南美洲。即便在政局不稳的阿富汗,也可以买到安徽蒙城县印刷厂出品的活页软抄。其中,仅安徽畅行纸品有限公司2013年的到账款项,已超过500万美元。

印刷企业实施技改既要坚持不懈,又要量力而行

印刷企业实施技改,很容易把眼光盯向世界知名品牌,谁都想早一点将顶尖设备拿到手,这种心情可以理解。

成立于2003年的“本色”,直到11年后才将高宝机买来安装投产,难道他们不想拥有一流品牌吗?完全不是。经过这样长的时间跨度,只能说明这家公司的投资决策是从实际出发,稳扎稳打,量力而行。

11年前,阜阳市印刷厂基础薄弱,经济总量很小,在这个摊子上建立起来的“本色”,初期自然是力量有限,难经风雨,只能因陋就简,从小干起,一点点积攒,才能够逐步成长壮大起来。除此之外,其他想法只能是空想,如果执意快马加鞭,就会成为盲动冒进,而急于求成往往会不成,欲速则不达。在印刷这个行业,已经有过因为盲动而造成严重后果的沉痛教训。申勇率领他的团队脚踏实地,控制速度,一开始并不急于引进高宝这样的名牌印机,而是先用低中档设备做起,不断更新。等经过了11年沉淀,渐渐聚集起一定实力后,再直捣金龙,厚积薄发,轻松用上皖北地区首台高宝“7+L”新机,唱响了高水平技改的凯歌。正所谓多年不飞,一飞冲天;长时不鸣,一鸣惊人。

该公司引进高宝机的事例告诉我们,企业的发展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步登天;实现弯道超越,那是在特定条件下的特殊之举,成功概率很小。一般情况下,印刷企业还是应当勤勤恳恳、老老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把基础打牢,把腾飞的翅膀造好,一旦时机成熟,果断展翅翱翔!

猜你喜欢
本色高宝印刷厂
替竞争对手跑生意
回归语文教学本色的课堂对话策略及实施探讨
《诗经·国风》 中弃妇诗的 “本色” 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