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外阅读有机整合的策略探究

2016-03-02 11:21福建省漳平市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黄秀玲
学苑教育 2016年13期
关键词:课外课外阅读课文

福建省漳平市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黄秀玲

课内外阅读有机整合的策略探究

福建省漳平市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黄秀玲

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但如何能做到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整合呢?笔者认为教师要推荐和教材内容相关,和学生认知水平相宜,及心理特征相符的课外阅读材料。并根据课文内容、类型及教学的需要,安排在课前铺垫,课中解疑,课后延伸等不同时机进行课外阅读材料的推荐。

课外阅读 内容把握 推荐时机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可见阅读的重要性。阅读教学分课内和课外两方面。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因此,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

纵观整个小学阶段,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并不容乐观。在实际调查中发现,相当多的学生存在着缺乏阅读兴趣,阅读量少;盲目择书,阅读内容单一,不重积累,阅读方法不当,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等问题。而要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扩大学生的信息量,不能仅仅依靠课堂,还要开放课堂,以课内为点,以课外为面,使课内与课外有机整合,让学生既从生活中,从课外阅读中学语文,同时,又能把课内所学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运用到课外阅读和生活中去,学以致用,为生活服务。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以精读带博读,即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互促进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一种重要手段。但如何能做到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整合呢?

一、课外阅读材料内容的把握

很多学生对课外书籍的选择比较盲目,再加上市场上的图书良莠不齐。学生缺乏辨别能力,很容易受到不良书刊的毒害。为了提高学生阅读质量,我们有责任向孩子推荐健康有益的,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

1.和教材内容相关。根据教学需要,推荐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教师应抓住教材与拓展材料之间存在的联系点,以一篇带多篇,让学生既学好课内的,又学好课外的,让课外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拓展材料因其目的不同,可分为多种类型。有用于知识铺垫的“增进理解型”,有对某一知识或难点作阐释、说明的“解决疑难型”,有为巩固某一能力、方法的“学法迁移型”,有积累语言文字的“赏析比较型”,还有丰富课外知识的“知识延伸型”等等。如教学《海底世界》之后,学生对课文所介绍的海底世界的知识还是有限,同时对海底的奇异景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时,教师可借机引导学生去看《海洋深处的秘密》《海底两万里》等书,激发学生对大海的向往之情,对科学的探求之心。教学《赠汪伦》一诗时,在学生掌握了送别诗的表达方式和学习方法后,适时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利用学法迁移,学生很快在吟诵中领悟了诗中蕴含的情感。学生在比较中发现虽然都是送别诗,但是送别的方式不同,送别的情形不同,从而认识到表达同一主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

2.和认知水平相宜。学生感兴趣,能理解的阅读才是有效的阅读。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去读,读得快,收获大。为此,推荐阅读的材料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适合学生年龄水平,能将课本中不易理解的内容还原成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而促进学生更快读懂课文。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学习了生字“鲸”,便让学生交流自己对鲸的了解,孩子们便主动到《十万个为什么》《动物世界》等书中去寻找相关的资料,甚至回忆起自己看过的电视片。可以要求他们认真阅读并讲给同学听,不求深度和广度,以学生愿读、爱读并乐于表达为目的。到了五年级学习《鲸》这篇课文时,要求则提高,要引导他们有目的地读整篇的故事。同样对“鲸”相关资料的阅读,就要求他们主动收集尽可能多的资料,了解鲸的体形特点,生活习性等知识,并在课堂上交流,互相补充,以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当然,因拓展阅读本身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决定了不可能花很多的时间让学生研读拓展材料,所以拓展阅读的材料应比课本中的材料要适当浅显些,应以学生基本能自己读懂为前提条件。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学生,所选的文章中不宜出现生字、新词,就算出现,也最好能加上拼音和注解,便于学生快速阅读。高年级的学生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也有一定的鉴赏能力,我们可以多推荐一些文质兼美的经典书籍。

3.和心理特征相符。孩子感兴趣的阅读才是高效的阅读。为此,我们要推荐与孩子心理特征相符的书籍。在教学中可鼓励学生向全班同学推荐自己喜欢读的作品,60个同学就可以推荐60部作品。我的做法是:以比赛的形式看谁看过的书多、推荐的书好!每周安排两个同学推荐两部作品,推荐时要求说出推荐理由。教师向学生推荐自己曾读过的名著、经典篇目,学生还可以推荐给老师。推荐阅读的范围不限:文学的、科学的、侦探冒险的、历史的,还有报刊、杂志、小说等都可以,但内容必须是健康、有教育意义、积极向上、有阅读价值的作品。

二、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的时机

拓展性阅读作为课内教材的补充、延伸,要符合学习的规律,使其获得最佳的效果。根据拓展阅读的不同目的,推荐的时机也不同。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类型及教学的需要,把它安排在不同的时段。

1.课前铺垫。对于教材中的课文,教师找准拓展点,新课之前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为更好地进行课内阅读打下基础。如教学《花钟》一课时,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有关花儿开放时间的资料,课上让学生展示,可以是设计一个花钟,也可以是资料卡等,不但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为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储备了能量,培养了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又如,教学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中的《临死前的严监生》时,可提前半个月推荐学生阅读《儒林外史》。《儒林外史》第五回中,写严监生平时在家里,连猪肉都舍不得买一斤来吃。每当小儿子要吃时,在熟切店内买四个钱的,哄他就是了。还写他病得很厉害,饮食不进,骨瘦如柴,却舍不得花银子去买人参吃。通过阅读,吴敬梓笔下的严监生吝啬、爱财胜过生命的特点已在学生心里留下印象。学习课文时对严监生临死前因为两茎灯草而不肯断气的不可思议的做法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2.课中解疑。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疑难,教师如果适时地利用拓展性阅读材料,就能够较好地帮助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学《黄山奇石》时,学生对“云海”无法理解,我提供一段描写“黄山云海”的话,让学生快速阅读,找出描写云海的句子,学生马上明白了“云海”是指像海水一样翻腾,连成一片的云。”又如:教学《生命 生命》一课时,学生在理解“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加光彩有力……”这部分内容有困难。于是,教师出示杏林子的简介,通过作者杏林子的事迹,既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上减缓了坡度,又架起了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心灵的桥梁。

3.课后延伸。叶圣陶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因此,一篇课文学完后,当学生意犹未尽时,教师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向他们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使阅读向课外、课后延伸。如教学《盘古开天地》一课后,要求学生找其他的神话故事读一读;在学完古诗《望天门山》和《饮湖上初晴后雨》之后,让学生课后搜集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促进了学生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并且调动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再如由《赤壁之战》《草船借箭》延伸到《三国演义》,由《鲁滨逊漂流记》延伸到小说《鲁滨逊漂流记》等等,学生在由整体到局部,由局部至整体的阅读中,不仅能更立体地理解课文,而且可以建立起读名篇、名著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就能自主地去学习。相信这种“课本+非课本”的阅读模式能让学生体验到更多的阅读快乐。

猜你喜欢
课外课外阅读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小满课外班
背课文的小偷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背课文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