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媒介融合产生的内外因

2016-02-28 21:35曾黄昕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6期

曾黄昕

(国际关系学院 文化与传播系,北京 100091)



试析媒介融合产生的内外因

曾黄昕

(国际关系学院文化与传播系,北京100091)

摘 要:这是一个“融媒体”的时代。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媒介融合成为一种合理且合法的可能。媒介融合是媒介发展的一种内在趋势,也是时代发展的一种产物。技术革新、媒体间的竞争转型、受众的驱动以及健全的社会环境,都为媒介融合的产生创造了可能性。

关键词:媒介融合;内外因;融媒体

相对于漫长的人类传播史来说,媒介融合是一个较新的概念,但它已快速地成为当代传播领域热议的话题之一。对于媒介融合的定义,学界仍存在不同的声音。但从狭义的角度,媒介融合是指多种媒介形式相互融合、互通有无,并呈现一体化发展的趋势。这一定义还是得到广泛认可的。事物的发展大多有其内在的因素,也有外界的助力。媒介融合的产生离不开内在发展的驱动,也离不开良好的外在发展环境。

一、媒介融合产生的内因

(一)技术的革新推动了媒介融合的发展

媒介是传播的重要载体,技术的发展是推动媒介演变的重要动力。人类传播媒介的发展史,是技术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印刷术、造纸术到广播、电视、互联网,这些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的发明,同样也影响着传播媒介的演变。

媒介融合形成的前提,是不同媒介形式的存在。随着电波以及发射、接收技术的发明及完善,电力媒介应运而生。广播的发明让声音成为大众传播的载体;电视的出现给受众带来了“视听合一”的感官体验;互联网的诞生更为传播方式增添了互动性。[1]基于互联网技术,手机网络形成,手机成了信息接收终端,实现了掌上互联。

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以及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为媒介融合提供了技术层面的可能性。不难发现,媒介融合过程中,文字、声音、影像这些传播介质依然存在,并且扮演着传递信息的重要角色。只不过,它们不像传统媒介一样独立存在,而是互相搭配、互相融合,组成了“新媒介”。无论是之前出现的网站、博客,还是现如今的微博、手机新闻客户端……都体现出传播形式的日渐丰富多彩,多种媒介的融合碰撞出了新的火花和创意。不同的传播媒介有不同的特点,适用于不同群体、场景。网络传播在日渐成为大众传播最主要形式的过程中,打破了各种媒介形态的隔阂,很好地融合了各种媒介的优点,成为一个集大成者,让传播媒介更好地适应了受众的需求。

每一次的技术革新,都给传播媒介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媒介融合让媒介形式走向电子化、数字化,而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让这样的融合成为可能。

(二)新媒体时代的媒体竞争与转型

达尔文“进化论”中的核心思想——“适者生存”同样适用于媒介的发展。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类已进入新媒体时代。随着网络媒体、手机媒体以及各种移动终端迅速占领受众市场,报纸、杂志、广播甚至是电视,为了维持运营只能走向媒介转型的道路。

传统媒体依靠单一的媒介形式,已无法满足受众的需求。受众就是媒体生存的土壤。日渐减少的受众基础,让传统媒体意识到了危机。但是,传统媒体一般都有着较久的发展历程,产业基础较为深厚,完全放弃传统媒介形式,对于他们的技术基础、人员设置、运营结构等方面都是不现实的。所以,传统媒体的发展大多是基于已有的良好基础,进行媒介融合。例如,传统报刊开始研发手机新闻客户端、手机报,杂志也开发了电子版,而广播、电视节目也开始借助网络进行传播。

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已走在了时代的前端。但是由于数量剧增,新媒体之间的竞争也异常激烈。作为新生产物,新媒体缺乏一定的受众基础,如何在更新换代如此之快的媒体竞争中赢取受众市场,成为新媒体面临的生存问题。新媒体间竞争的激烈程度丝毫不逊色于传统媒体的争相转型,应该在已有的技术上,融合更多媒介,不断进行创新,开拓传播新领域。

传统媒体间的转型,新媒体间的创新发展,以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都存在着竞争,而且它们的竞争都离不开媒介融合这一主题。对于事物的发展来说,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有推动的效果。媒介融合就是在这样的媒体竞争中,不断焕发生机。

二、媒介融合产生的外因

(一)受众因素决定了媒介融合的必要性

除了及时、准确地向受众传递信息之外,在媒体商业化水平较高的今天,获得更多的受众,拥有较强的传播力以及社会影响力,从而能够获得更多的广告收入,这也是媒体的立足之本。以商业模式为喻,媒体就如同企业,而受众喜好就是市场需求。市场需求的变化,决定了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类信息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如果单纯依靠传统的单一媒介进行传播,依然以媒体为传播主导,受众面对丰富的信息时,就会失去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信息以及接纳更多信息的机会。与此同时,冗余信息以及垃圾信息也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繁杂信息、雷同信息不断出现,无用甚至有害的信息也并不少见,受众获取信息的效率低下。如何让受众更加快捷、方便地获取想要的信息,成为媒体发展的着眼点之一,受众导向型的传播模式也在这样的环境中日渐成熟。媒体只有传播受众喜爱的内容与形式,才能获得关注度,也才能经济以及社会效益。

在经济、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今,社会阶层分化日益明显。在多元媒介的影响下,传播已从大众时代向分众时代转变。同时,拥有笔记本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多种电子设备的受众不在少数。这些电子设备的最大用户群,是年轻且具有一定知识背景的群体,他们与大多媒体的目标受众群体也基本吻合。他们或多或少背负着学业、工作、生活的压力,获取信息更多追求的是趣味性、娱乐性。

为了牢牢守住并扩大自己的受众范围,媒体开始迎合受众的喜好以及习惯。媒介融合让信息在移动电子设备上得以呈现,方便了受众的获取,也符合受众利用零碎时间获取信息的习惯。文字、声音、影像相结合,增加了信息的趣味性,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让传播更具交互性。

受众的需求影响了媒体的发展战略。在

已有技术的支持下,获得更多受众这一发展目标,驱动着媒体朝媒介融合的方向加速发展。

(二)社会的开放为媒介融合构建了良好的环境

社会系统有其运转的规则。媒体作为社会系统下的一个要素,其运转规则虽是人为制定,但更改并非易事。无论官方或是私营的媒体,发展都是受到国家的严格把控的。

许多国家都曾有法律明确对媒介间的关系进行限制。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媒介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相应的限制法规也陆续被废除。西方一些国家都已明确颁布了允许媒介融合的法规。中国虽还未颁布成文法,但改革开放后,社会开放的程度日益加深,中国曾提出“三网融合”的概念,并推行一系列措施,也为媒介融合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网融合”指的是将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计算机网络相互渗透、兼容,逐步整合为全世界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三网融合”对于媒介融合的推动作用,最直接体现在电视媒介与网络媒介的融合。现如今,电视媒介中大多数的电视剧、娱乐节目,都能在网络媒介中找到相应的资源,甚至出现了同步直播的呈现形式。虽然电视媒介在节目制播中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但在媒介融合相应的鼓励措施颁布之前,电视媒介与网络媒介的资源共享、趋于融合,是几乎不可能存在的现象。

政策法规解除了对媒介融合的限制,并推行了相应的确保媒介融合健康、有序发展的措施。这是媒介发展的必然结果,而这样的开放,也更好地促进了媒介融合的发展进程。

三、结语

媒介融合的出现,内外因素都是缺一不可的。技术的发展让媒介融合成为可能,争夺受众群体以及媒体间的竞争加快了媒介融合的速度,也扩展了其广度,开放、包容的社会则为媒介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媒介融合是时代的产物,它已成为传播领域不可阻挡的潮流。

本文仅着眼于技术融合这一最基础的层面进行内外因的探讨。随着媒介融合的不断深入,更多层面的媒介融合,如业务、所有权以及政府规制等,也将呈现蓬勃发展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刘建明.新闻学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23.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6-0269-01

作者简介:曾黄昕,国际关系学院文化与传播系本科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