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隐性采访中网站新闻记者对“度”的把握

2016-02-28 21:35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6期

李 斌

(丽水日报社 丽水网,浙江 丽水 323000)



论隐性采访中网站新闻记者对“度”的把握

李 斌

(丽水日报社丽水网,浙江丽水323000)

摘 要:信息时代的蓬快速发展促使媒体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为提升媒体竞争力,网站新闻记者开始挖掘第一手新闻资料,力图走在新闻前沿,占据新闻市场的主导地位。由此,隐性采访成了电视新闻记者取得新闻信息的关键手段。然而,这种新闻采访方式并非是完美的,它通常会涉及法律纠纷,超越社会大众的容忍度,并遭受大众谴责。因此,为提高新闻采访的价值,规避隐性采访纠纷,本研究探讨了隐性采访中网站新闻记者对“度”的把握。

关键词:隐性采访;网站新闻;记者;适度

应用隐性采访取得新闻信息,不仅可以提高新闻的现场感,增强新闻信息的真实性,还能增加新闻信息,提升网站新闻的关注度。因此,网站新闻记者越来越注重用隐性采访手段挖掘第一手资料。然而,从保护隐私权的角度来看,隐性采访是不合法的采访方式。若滥用这种采访方式,会引发严重的社会伤害,甚至使网站新闻记者遭遇人身安全问题。因此,隐性采访可用,但必须适度应用。所谓适度应用,即网站新闻记者在应用隐性采访方式时,要严格遵守公平、公正、客观原则,有节制地披露隐性采访内容,使得隐性采访对象能够得到相应的惩罚,但真实面目又不至于过分丑恶。鉴于此,网站新闻记者应在贯彻隐性采访方法时掌握适度策略。

一、适度把握隐性采访的量

隐性采访虽然是一种具备强吸引力的采访方式,但却不可频繁使用,否则社会大众会将其当成“轻浮的小把戏”,并对其产生不良印象,甚至引发社会大众的限制呼声。因此,网站新闻记者在进行隐性采访时,要注重适度把握隐性采访的量,不可频繁使用。同时,要切忌滥用隐性采访,能尽量公开采访就选择公开采访。并且新闻信息具有较高的价值,才可应用隐性采访方式。而且在应用隐性采访方式前,要了解新闻报道主题及社会大众对主题的感兴趣程度,深入把握社会舆论倾向,对于社会公众不关注的或与主题不相关的新闻,采用公开采访方式即可,无须应用隐性采访方式。此外,在取得新闻素材时,要注重隐性采访的出发点与根本目的,不可滥用隐性采访,严格遵守社会道德原则。唯有适度把握隐性采访的量,才能真正挖掘到符合大众价值判断且受大众欢迎的新闻信息,提高信息的浏览量。

二、适度把握隐性采访的内容

新闻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促使媒体开始想方设法寻求第一手新闻信息,力图吸引更多受众关注网站并读取网站新闻信息,进而使网站取得更高的关注度,增加网站的经济效益。而作为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达成该理想效果的主要采访方式,隐性采访引起了网站新闻记者的重视,例如,不少网站新闻记者应用隐性采访方式采访了多起暴力、色情等消极阴暗的新闻信息。值得一提的是,越来越多的网站新闻记者关注暴力、色情等消极内容,并用隐性采访方式深入挖掘犯罪、恐怖和色情内容的过程,严重污染了媒体环境,甚至破坏了正确的社会价值观的建立。因此,本研究认为,网站新闻记者在应用隐性采访时,要注重适度把握隐性采访的内容与采访技巧,对部分过于丑恶的犯罪细节不能深挖,达到新闻揭露效果即可。同时,要理智地选择采访选题,深思熟虑后再确定采访内容和形式。

三、尊重被采访者的个人隐私

在法治社会,人们的隐私权越来越受关注,居民的法律意识也明显提高。然而,从法律的角度来看,隐性采访是一种破坏个人隐私权的手段,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公民的隐私权。所以,若网站新闻记者不注重尊重被采访者的个人隐私,未把握隐性采访的“度”,就可能严重侵犯公众的知情权和隐私权,进而引起法律纠纷。因而,在对一些不良现象进行采访和报道时,网站新闻记者要尊重公民的肖像权、名誉权或隐私权,不能以隐性采访需要为借口,随意披露公民个人隐私。同时,在隐性采访过程中,网站新闻记者通常会遇到与社会治安、文化等有关的新闻主题,一般而言,这种新闻与公共利益有关,新闻报道本身存在优先权,但网站新闻记者也要注意适可而止。这是因为隐性采访是在当事人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报道播出后极有可能直接影响当事人的正常生活。因此,要把握好采访的“度”,尊重被采访者的个人隐私,提升电视新闻的社会价值。

四、把握社会大众的容忍度

新闻媒体作为舆论监督的重要一方,主要是由新闻记者来执行监督权力。但值得注意的是,网站新闻记者不可超越法律规定。因此,在应用隐性采访方式时,网站新闻记者必须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采取科学合理的采访手段达成采访目的,以规避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尤其是要注重把握社会大众的容忍度。当前,不少网站新闻记者为吸引社会大众,经常以身试法,例如乔装成记者或假扮成文物贩子等来诱使当事人进行违法行为,进而揭露社会不良现象。然而,这种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新闻揭露的目的,却不利于保障记者的生命安全,甚至超越了社会大众的道德底线与容忍度。所以,在应用隐性采访手段时,要掌握好“暗访”的限度,减少以身试法,规避以破坏道德底线的方式来挖掘有价值的新闻素材的行为。

五、结语

适度应用隐性采访,深入挖掘新闻信息,提升新闻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可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与支持,并使不良社会现象得以被揭露与消除,进而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网站新闻记者要谨记并摸索适度把握隐性采访的策略,如适度把握隐性采访的量、适度把握隐性采访的内容、尊重被采访者的个人隐私、把握社会大众的容忍度等,从而在坚守法律、道德准则的基础上真正履行网站新闻记者的职责。

参考文献:

[1]顾理平.隐性采访:道德价值与法律底线[J].视听界,2015 (4):49-48.

[2]张曜多.论隐性采访的利弊及遵循原则[J].视听,2015(2):85-86.

[3]何克难.浅谈隐性采访的风险控制——从“卧底替考”说开去[J].新闻世界,2015(8):56-57.

中图分类号:G21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6-0221-01

作者简介:李斌(1987—),男,浙江丽水人,本科,助理记者,研究方向:新闻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