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恒莉
(徐州广播电视台,江苏 徐州 221006)
浅谈城市电视台外宣专题选题的立足点
——大爱无疆——江苏省彩虹奖获奖作品《美国外公》创作体会
何恒莉
(徐州广播电视台,江苏徐州221006)
摘 要:要提高一个城市的影响力,打造颇具吸引力的城市名片,电视外宣就要选取生动的事例和贴切的镜头语言,达到最佳的外宣效果。笔者以江苏省彩虹奖获奖作品《美国外公》为例,论证了城市电视台外宣专题的选题应该立足于大爱无疆。
关键词:城市电视台;外宣;立足点;大爱无疆
众所周知,一个城市的对外宣传工作就是在报道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历史以及对外交往的基础上,提高城市在国内外的影响力,进而打造颇具吸引力的城市名片。而电视外宣工作就是要通过生动的事例,贴切的镜头语言来达到这些目的。那么什么样的选题才能是生动的,才能达到最佳的外宣效果呢?
要达到最佳的外宣效果,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应该是注重选题中“情”的因素。人是感情的动物。身处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国度、不同的体制、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人对某些事物的看法会有分歧,但唯有“情”是人人都能懂得的。电视外宣节目要做到“目中有人”、“人中有情”。忽略了人的因素,节目便是事件的堆砌,而没有了感动人心的真情和力量。荣获2007年度江苏省广播电视彩虹奖的电视专题片《美国外公》,从选题到采编的过程都十分注重体现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尽力展现主人公与孩子们的浓浓深情,体现中美人民间的友好交往。回顾这部作品的创作过程,笔者深有体会。只有发掘人间真情,忠实地记录它,展现它,才是一部好作品感人至深的基础。
《美国外公》诞生在2007年第二届“感动徐州”人物评选活动中。笔者当时是组委会的成员,负责在成堆的推荐材料中初选符合“感动徐州”评选条件的参选人物。在众多的推荐材料里,这位名叫鲍勃·塞里的美国人进入笔者的视线。
徐州市社会福利院的推荐资料这样介绍鲍勃·塞里:
鲍勃·塞里:美国人,现为“徐州希望之家”院长。2005年与妻子辛迪来到徐州。鲍勃和妻子曾是美国一小学的校长和老师,服务于美国教育机构30年。退休后来到徐州从事慈善事业,并且不要慈善机构和徐州社会福利院的一分钱报酬,以志愿者和义工身份,为慈善机构和孤儿默默奉献,把亲情与爱在一个个幼小的心灵中播撒。孩子们亲切地称呼他们为“外公”、“外婆”。
这几行简短的文字,使笔者敏锐地觉察到这是一个很好的外宣选题。首先它有“情”——一位退休美国小学校长与中国孤儿的祖孙情;其次是对比鲜明有趣的电视画面——一对金发碧眼的美国夫妇与一群黑发黑眼的中国孩子,这里面会有多少有情有趣的故事呢?
新闻工作者要在第一时间对材料进行证实,要做到确有其事,真实、不虚假。为了证实鲍勃·塞里的推荐材料真实可信,笔者先后多次前往“徐州希望之家”调研。“徐州希望之家”是徐州社会福利院和美国“下一个城镇”慈善机构合作的一个项目。在这里生活的孩子大多是无父无母的孤儿。在这里,他们得到了鲍勃·塞里夫妇的悉心照顾。鲍勃·塞里夫妇经常拥抱孩子们,告诉他们“我爱你”,孩子们则亲昵地称呼他为“外公”,称呼辛迪为“外婆”。鲍勃·塞里这样做是希望孩子们觉得自己不是生活在福利机构里,而是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家庭中。这样,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就能够充满浓浓的爱意。笔者当时很有信心做好这个专题片,因为孩子们天真快乐的笑脸感动着笔者。但没想到的是,鲍勃·塞里并不愿接受笔者的采访。据鲍勃·塞里的翻译说,他已经谢绝了多家媒体的采访,一是因为不愿过多地打扰到家里的孩子们;二是强调自己只是在做自己应做的工作,不想上电视。最终,笔者一遍遍地上门,一遍遍地与之沟通,诚心终于打动了鲍勃·塞里,这部专题片才有了一个美好的开始。
现在的人物专题片都倾向于故事化的讲述。在这部作品里,笔者用镜头忠实地向观众讲述了“希望之家”这个特殊家庭里发生的故事。不需要过多的旁白,只用他们生活中的细节就足以讲好这个真情故事。在镜头里,笑容是展现得最多的细节:早起的孩子看见鲍勃·塞里夫妇出现在餐厅,开心地喊着“外公外婆早”时的笑脸;鲍勃·塞里给幼小的孩子喂食时的微笑;襁褓中的婴儿看见鲍勃·塞里便手舞足蹈、嘴角还流着口水的笑脸;鲍勃·塞里把孩子们送到学校门口,挥手互致“再见”时的笑容;鲍勃·塞里和孩子们一起跳绳、一起做游戏时的开怀大笑;生病的孩子偎在鲍勃·塞里怀里满足的笑脸;看见孩子考试成绩单时,鲍勃·塞里摸着孩子的头欣慰的笑脸……
报道中有矛盾、有起伏,人物才能显得丰满真实。笔者采用纪实手法,于细微中见真情。随着故事的展开,电视镜头捕捉到了鲍勃·塞里的诸多烦恼:由于刚刚成立,当地人对此并不了解,不敢把村上孤苦无依的孩子送到希望之家,鲍勃·塞里表情颓丧。在希望之家创办的三年间,鲍勃·塞里只回了两次美国的家,那里有他的大女儿和大儿子。一次回去是参加大儿子的高中毕业典礼,他说不想错过儿子人生中的重大事件,却只在美国待了一夜就匆匆返回,鲍勃·塞里面露愧疚;另一次是回美国向基金会汇报工作,同时将美国的房子出租,因为鲍勃·塞里夫妇的工作完全是义务的,没有工资,他们在徐州的生活费用全靠退休金和房屋的租金,这一次鲍勃·塞里的表情略显尴尬。当孩子得了重病,四处寻找治疗方法和医院时,鲍勃·塞里表情急切……这些细节中蕴藏的感情,都让观众看到了一个真实的鲍勃·塞里。
2007年6月9日,第二届“感动徐州”十大人物评选颁奖典礼上,主持人敬一丹宣读了活动评委给鲍勃·塞里的颁奖词:有一种距离,笔者们无法改变,那就是空间的距离;有一种距离,笔者们渴望缩短,那就是心与心的距离;当这位美国人跨洋越海,来到徐州,用一颗无私无求的心,为16个孤儿构建了一个温暖的家,浓浓亲情间流淌的是超越血缘的情,传递的是跨越国界的爱……
节目播出后,鲍勃·塞里的事迹为更多人所了解,他也受到了更多人的尊重,被市民称为“博爱大使”。2008年,他被评为全国“优秀慈善工作者”;2014年当选为“情动江苏·杰出国际友人”。到目前为止,希望之家共养育了45位孩子,其中10多名孤儿被境外领养。在鲍勃的影响下,他的小儿子、女儿也成了他的助手。不仅如此,鲍勃还找了一位徐州女婿,把女儿嫁在了徐州,徐州已经成了他们的第二故乡。
鲍勃·塞里的作为体现的是人间大爱,以此创作的专题片才能如此感动人心。这也印证了本文的观点——外宣节目选题的立足点是大爱无疆。
中图分类号:G229.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6-02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