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 哲
(武汉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民生理念下如何在客观事实中展示电视民生新闻的表达深度
吕 哲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 要:电视民生新闻因具有新颖的思路及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受大众喜爱,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内容琐碎、形式过于单一等,人们逐渐对电视民生新闻产生了审美疲劳。对此,电视民生新闻应积极采取民生理念、突破思维定式,多角度、多层面地挖掘有价值、有深度的民生新闻,经过精心策划、采访及制作,在客观事实中展示电视民生新闻的表达深度,本文也将对此展开分析与论述。
关键词:民生理念;客观事实;民生新闻;表达深度
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了解世界、获取信息也越来越方便。其中,电视新闻节目是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途径,新闻节目在电视台也占据较大比重。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一些变化,媒体的传播理念也逐渐发生了改变。新闻节目逐渐向电视民生新闻倾斜,一进入大众视野中,便受到了大众的喜爱。
民生新闻属于新概念新闻,其与《南京零距离》栏目的实践关系非常密切。《南京零距离》是江苏电视台在2002年推出的新闻栏目,报道的主要内容是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反映、展现了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及心灵状态,贴近市民实际生活及心理需求,因此取得了较大成功,后来各地方电视台都争相模仿开设民生新闻栏目。“民生”一词最早出现于《左传》,这是一个具有人本思想及人文关怀的词语,具有一种大众情怀,由此传媒学者及电视行业对民生新闻的含义有以下几种解释:民生新闻是指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采集得到的新闻,关注群众生活状况、生存空间及其喜怒哀乐,充分使用先进的传播手段,提升新闻的互动性及时效性,增近彼此间的距离与联系;民生新闻的基点是民本思想,常常使用平民视角及人文叙事手法关注百姓的生活、生存状况,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平民视角、民生内容及人文叙事;民生新闻媒体站在人文关怀的立场上,结合广大普通百姓需求,采取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播报、解说其关心的人和事,并且还能帮助百姓排忧解难;[1]民生新闻报道题材主要是百姓的身边事、麻烦事及稀奇事等,记者通过现场调查、跟踪报道等多种方法进行采编制作,创造出具有实用价值、娱乐价值及情感价值的电视民生新闻。综合上述几种说法,我们能够总结出民生新闻的概念与特点:民生新闻关注百姓日常生活、从民众视角将民主价值及人文关怀体现出来,满足了广大民众的新闻诉求。
(一)新闻策划——选取有新闻价值的事实
民生新闻栏目基本上每天都会接到很多新闻线索电话,但是其中占比较大的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这些线索数量巨大但意义较小。新闻工作者要从这些大量相似且意义较小的事件线索中,经过新闻策划,积极挖掘新闻内涵,扩大新闻事件的外延,将更为丰富的信息传递给观众。做好新闻策划,首先是提炼新闻点,围绕一个既定目标,提出并制定对应的策略与政策,寻求最佳的新闻传播效果。例如,针对乱收费这个社会热点问题,新闻策划报道时应将个别教育乱收费现象披露出来,然后将政府部门对有关乱收费的政策解读及治理效果报道出来,最后再报道社会对弱势群体子女上学问题的关注。这样策划组织新闻,从一个新闻点出发,并从多个侧面讲述、分析事实,一方面满足了群众的期待权及知情权;另一方面,也抓住了大众的同理心,从而增强了新闻报道的深度。[2]好的新闻策划能从多方面充分结合传播者及受众的需求,在客观发生的新闻事件基础上对新闻事件进行有效利用,但应注意与策划新闻区分开来。
(二)新闻采访——查找支持新闻深度的事实
民生新闻要想增强其表达深度,还应寻找支撑深度的事实。挖掘新闻事实深度应从多个方向进行,新闻节目制作者应首先寻求支撑新闻深度的事实及依据。新闻记者看到一个选题时,应从表面事实中构建调查基础及标准,树立一种质疑态度深入到事件现场,多方位地了解新闻事件的起因、内容及结果,通过追问这些基础问题,逐步向深刻问题过渡。新闻记者在进行采访时,不仅要对“占有”新闻事实进行采访,还要“占有”新闻背景,因为背景是新闻事实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例如,河北电视台在2013年6月播报了《秦皇岛港西港搬迁今日“启航”》,这篇新闻报道并没有将关注的视线仅仅停留在新闻事件本身,而是对其进行了延伸扩展,联系到秦皇岛港悠久的百年历史、其对市区居民的影响及未来发展前景等。新闻报道将背景与影响引进,很好地展示出新闻报道的厚重与深度。相关研究“深度报道”的学者提出:将个别事物放在事物整体认识结构及框架下给予定位、解释及理解,这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也符合电视传播规律。
(三)新闻制作——借助电视语言呈现出事实
新闻制作是电视新闻最后的一道加工流程。一条完整的电视新闻需要画面、同期声及解说词的各司其职及互相配合,需要各个环节分工协作才能完成电视新闻的叙事任务。下面将具体阐述新闻制作包含的几部分工作:一是画面,这也是电视新闻生动形象的关键。电视民生新闻内容多是普通人的日常平凡小事,记者在新闻现场时应尽量传递较多信息、增强新闻内容的表达力,将画面当作一种语言来认知与理解,积极利用自己的职业敏感度发现、捕捉新闻细节。以新闻报道《秦皇岛港西港搬迁今日“启动”》为例,其主要展示了三个连续画面,全景:宽敞整洁的房间;中景:女主人使用手指擦抹窗台的动作;特写:手指粘上煤尘。这些画面仅仅用了10秒,但却生动形象地将煤港扬尘给居民生活造成的影响表现出来,迅速将观众带进了新闻现场、增强了新闻真实性,也增加了新闻的深度与价值。[3]二是同期声,电视新闻中使用同期声能带领观众进入新闻现场,创造、渲染一种气氛,增强画面表现力及新闻内涵。同期声指的是与画面同步出现的各种声音,不仅有记者和采访对象对话的声音,还包括新闻现场的各种实际声音,如街道嘈杂的声音、鸡鸣狗叫声等,这些能帮助观众更加全面地认识、了解新闻现场情况及新闻事件。精彩的同期声也能让新闻很好地呈现出感觉化与视觉化特征,新闻记者应培养自己灵敏的听觉,使同期声言简意赅,防止出现同期声拖沓、杂乱的现象;同期声作为电视新闻呈现事实的一部分,有时能够独立传播信息,但是制作同期声时应尽量原始、自然、真实,最好不要人为地“导演”。三是解说词,电视新
闻节目中加入解说词能够加深观众的认知及感受。解说词一般与电视新闻画面内容相串联,能够较好地整合画面信息,从而提升画面内涵。电视新闻节目中如果缺乏解说词,就难以准确完整地将新闻信息表达出来。因此,解说词与画面就像是孪生兄弟,两者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及印证,具有加深认知及感受的作用。对于电视民生新闻来说,其解说词应充分考虑观众接受信息的习惯,将那些没有形象感的形容词、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等舍弃掉,最好使用简明通俗、明白晓畅、具有口语化的语言与采访对象进行互动,充分体现平民风格,以此让观众感受民生新闻的深度。
电视民生新闻的表达深度不等同于艰深的语言及晦涩的表达方式,需要电视新闻工作者合理运用画面、声音等电视语言,将有深度、有价值的民生新闻事实呈现给观众,体现新闻信息传播及教化价值。
参考文献:
[1]赵荣荣.电视民生新闻简论[D].山东艺术学院,2011.
[2]孙晓静.试论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故事化的表达方式[D].华东师范大学,2008.
[3]王浩宇.电视民生新闻:在客观呈现中表达深度[J].当代电视,2014(08):98-99.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6-007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