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媒体交通事故报道的现状与创新

2016-11-10 22:31王卫明刘文浩
声屏世界 2016年9期
关键词:民生新闻电视

王卫明 刘文浩

摘要:对齐鲁电视台《每日新闻》的交通事故报道的内容分析显示,交通事故报道是常规性报道,数量常随着极端恶劣天气升高;以四分钟以内的消息类事故报道为主;视频素材的来源多样;报道基调多为中立。电视新闻中交通事故报道的创新路径包括:重视事故后续跟踪报道,采用多元可视化的呈现方式报道交通事故,改进交通事故报道机制,报道方向逐步向公共新闻转型。

关键词:交通事故报道 电视 民生新闻

人们对于交通出行、物流货运的需求逐年加大,然而交通事故发生的数量居高不下。交通事故是广播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不可忽视的报道题材,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与社会价值。

作为中国地面频道四小龙之一的齐鲁电视台,一直以民生新闻类节目为龙头,其收视率、节目创优、广告创收等各项均位居全国省级地面频道前列,堪称领军全国地面频道的“民生TV地标”。《每日新闻》是齐鲁电视台老牌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在山东省内具有较高的收视率和影响力。鉴于齐鲁电视台《每日新闻》的民生定位与品牌影响力,笔者特地选择该节目为样本,抽取了2015年10月至2016年1月这4个月(以下简称10月、11月、12月、1月)的交通事故报道进行统计和数据分析。之所以选取这4个月的交通事故报道,主要是因为自2015年10月入秋以来,地处华北地区的山东,多次遭遇大雾、雾霾、大雪、低温霜冻等极端天气,对道路交通产生了较大影响,交通事故频发。因此在被选取的时间区间内,交通事故报道的数量较多、密度较大,报道的交通事故类型也较多,对本文的研究起到了较好的范例佐证作用。

齐鲁电视台《每日新闻》交通事故报道的内容分析

一、报道数量。在4个月的样本报道当中,关于交通事故问题的报道共有93次,其中10月24次,11月14次,12月32次,1月23次。根据每月的报道次数可以初步得知,前两月相较于后两月的报道数量少。其原因根据报道的具体内容来看也较为明显,12月到1月山东省内经历了多次严重雾霾侵袭、暴雪以及寒潮天气,导致视线受阻、路面打滑等状况,路面出行条件极差,极易发生交通事故。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天气情况和出行情况相似的1月,相较于12月的报道数量少了三分之一左右,主要是因为山东省“两会”于1月24日至29日在济南召开,这段时间正值寒潮来袭,对于“两会”的报道明显成为《每日新闻》的重头戏。从数据角度来看,12月24日前交通事故报道数量为20条,1月24日前交通事故报道数量为24条,在数量上前24天还是很接近的。

通过对数据的观察可以得知,交通事故报道在《每日新闻》中属于常规性报道,在每个时间段都有涉及,在极端恶劣天气情况下,由于交通事故多发,报道数量也会跟着明显增多。但由于该新闻节目在热点话题编排上的偏重,特定时间内会相对减少交通事故报道的数量。

二、报道体裁和长度。在4个月的样本报道当中,消息报道占到报道总量的75.27%,有70条;其次是通讯,占报道总量的16.13%,有15条;再次是特写,仅有5条,占到报道总量的5.38%,调查报道有2条,占到报道总量的2.15%;而新闻评论、新闻专题、人物专访则完全缺失。从报道长度上看,也与报道体裁所反映的情况相对一致。在样本中,有26条报道时长在1分钟到2分钟之内,41条报道时长在2分钟到3分钟之内,19条在3分钟到4分钟之内,仅有7条在4分钟以上。

《每日新闻》报道交通事故,绝大部分报道体裁为消息与简单通讯。报道时长也较短,在深度报道和新闻专题等体裁方面出现了缺失情况。虽然这与《每日新闻》的节目定位有关,但报道体裁的单一易造成观众的厌倦,无法丰富报道的内容和方向,也难以提高节目的整体档次。

三、视频和图片来源。电视新闻报道中所使用的视频及图片来源,对报道的质量有较大的影响。多样性的素材来源可以丰富报道画面,提高报道可信度,提高收视效果。在4个月的样本报道中,4条报道使用了现场直播形式,22条报道使用了监控视频,18条报道使用了事故目击者拍摄(当事人、交警、路人)的视频,49条报道使用的是记者采访拍摄的视频,也就是说52.69%报道单纯是由记者在事发后到现场采访、实地拍摄来还原现场的。

在没有使用现场监控视频或相关人员拍摄的视频、图片的情况下,记者在事后到事故现场采访、实地考察,无法真实、生动地还原现场情况,造成该报道内容乏味,可看性不高,真实性也有可能受到观众质疑。

四、马赛克处理。对事故相关人员的画面进行必要的马赛克处理,是涉及到报道伦理规范的一项重要工作。必要的马赛克处理,对相关人员的名誉权、肖像权、隐私权也是一种尊重。交通事故中马赛克的使用,除了使用在相关人员的面部,还应使用在画面中出现的车辆号牌上,防止车辆信息被不法分子盗取。在4个月的93条样本报道当中,15条报道中使用了马赛克,78条报道没有使用马赛克。《每日新闻》的后期编辑需要注重马赛克的使用,避免触犯新闻伦理和法规,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由此可见,《每日新闻》在交通事故选题上对主观原因造成的事故是有一定侧重的,相对来说主观原因造成事故的报道数量也远远高于客观原因事故的报道。另外,客观原因造成的交通事故的报道数量,与天气状况联系比较密切,直观体现为雾霾、雨雪结冰等恶劣天气出现较多的12月、1月,报道数量远比10月、11月要多。

电视民生新闻中交通事故报道的创新

通过以上对《每日新闻》的交通事故报道研究不难看出,以往电视民生新闻中的交通事故报道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那么,电视新闻在报道这类交通事故时,如何进行创新和改良,使其迎合广大观众日益挑剔的口味?

一、重视事故后续跟踪报道。交通事故具有突发性,但交通事故的追究认定、善后赔偿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第一时间报道事件的消息无可厚非,但事后的跟踪报道同样需要引起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重视。对于一些交通事故,由于心理或是距离的原因,一些观众会非常关心,希望通过节目来获知事件的后续情况发展,但节目无后续报道的结果会影响他们对节目的整体印象。从另一方面来讲,把完整的事故事件过程呈现给观众,不仅能让他们了解事件过程的本末,更能引起观众对交通安全问题的重视,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从而减少此类事件发生的概率。

二、采用多元可视化的呈现方式报道交通事故。通过技术层面的加强来推动交通事故报道方式的改进,是优化电视民生新闻中交通事故报道的一项重要举措。首先是引进专门的动画制作人才,在不能还原事故现场也没有相关监控视频的情况下,以3D动画、FLASH动画的形式展现事故画面,相较以往交通事故后记者到现场采访拍摄的方式更生动、直观,也更有趣味性。其次是综合运用大数据技术,通过合作、外包或者购买等方式,加强数据获取能力。记者要提高自身的数据应用能力,提高“数据素养”,利用大数据挖掘新闻线索,利用大数据实现交通动态的预测性报道,创新报道视角,增强交通事故报道深度。

三、交通事故报道机制改进。交通事故新闻具有较强的突发性,媒体在报道这类重大的突发事故时,为了避免反应不及时和新闻报道组织策划不善,应建立这类突发事故的报道应急机制。首先是报道的组织机制。在重大突发交通事故时建立应急报道小组,制定报道的方案,确定小组成员的分工和职责,然后快速反应,有序利用相关资源,协调各方力量进行报道。其次是报道效果评估机制。效果评估机制参与到报道的整个过程中来,在报道交通事故的台前幕后时,可以一方面针对各小组工作情况、进度进行监督和协调,一方面在报道的各个阶段对报道效果进行评估,并继续拟定下一阶段的后续报道方案。①

四、扎根“大民生”,逐步向公共新闻转型。电视民生新闻中报道交通事故多用消息体裁缺乏深度,对事故的善后处理和追究反思的忽视等,使得报道愈发僵硬化、模式化。近年来,随着舆论宣传环境的变化,各省级地面频道纷纷提出了“提升舆论引导能力”的口号,力求民生新闻从“小民生”向“大民生”转变,全方位优化民生报道。②对交通事故报道的优化,是电视民生新闻亟待解决的问题,若想解决好这个问题,在报道时就必须把眼光放远,从人们的柴米油盐和市井百态,逐渐侧重到对国计民生的解读和探究,对重大事件的深度报道和评论,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综合反馈等上来。

电视民生新闻在报道交通事故时向公共新闻转型,首先是对交通事故的新闻线索挖掘,侧重调查报道、跟踪报道、深度报道,通过对事件的分析解读,综合利用新媒体平台引导公众参与讨论,提高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是针对热点事件、特定时间内的多发事故做综合性的交通专题报道,比如在寒潮天气做综合的交通情况通报、事故汇总报道以及防范措施宣传。[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党报在媒介新格局中的角色研究”(14BXW001)阶段性成果](作者单位:南昌大学)

注释:①李 钟:《道路交通安全报道的媒体作为》,湘潭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

②钱 力:《2014年度全国省级地面频道发展报告》,http://chuansong.me。

猜你喜欢
民生新闻电视
电视财经报道的现状及创新对策分析
电视媒体融合的困境与出路
电视新闻摄像实验课程的基本教学方案
电视如何借力新媒体提升传播力
从电视民生新闻角度谈新闻报道创新
电视健康节目的受众与定位探究
探究新媒体环境下民生新闻的发展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民生新闻栏目特色的挖掘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