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受众的新闻选择失范行为初探

2016-02-28 21:35刘志鹏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6期

刘志鹏

(广西艺术学院 影视与传媒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互联网环境下受众的新闻选择失范行为初探

刘志鹏

(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广西南宁530022)

摘 要: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新闻生产逐渐平民化,受众越来越掌握新闻选择权,但是由于普通民众的新闻素养不高,缺乏足够正确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观念,从而导致了某些新闻失范行为的发生。本文针对受众在新闻选择上的一些失范行为进行初步探析。

关键词:互联网;受众;新闻选择

互联网时代的新闻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闻生产平民化,传统的新闻选择标准随之发生变化,呈现出越来越多样的趋势。在新闻报道中,一些新鲜的报道开始出现,如数据新闻、反转新闻等。而在这些新鲜的报道中,受众的新闻选择标准成了关键的一环,诸多媒体为“博眼球”而选择报道受众喜欢看的新闻。从而,受众的喜好影响着新闻,当然新闻同时也影响着受众,互联网让新闻生产逐渐“取之于受众也用之于受众”。这让受众更大程度上参与到新闻生产中来,普通民众的话语权越来越重,有利于个人意见的抒发。但另一方面,由于一味追随受众口味导致了一些新闻失范行为的发生。同时,互联网环境下,诸多受众培养起自己固定接收的新闻信息,而自觉屏蔽了其他信息,这导致个人视野被束缚,对一些事件的看法愈加偏颇。本文就针对受众在新闻选择上的一些失范行为进行初步探析。

一、互联网时代中的受众新闻选择话语权分析

新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新媒介,新媒介赋权让受众的表达渠道更宽,话语分量更重。特别是无线移动的无限双向交流潜力,使手机成为信息传播最方便的媒介,每个人都可以方便快捷、随时随地发表个人意见。

这种环境下,年轻受众对网络内容得心应手,年长的受众跟随时代潮流也开始走进网络世界,网络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首先,社交平台的迅速发展让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自由地发表个人的意见或者看法,这之中便存在个人的新闻选择。新闻选择是指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实加以鉴别,选出值得传播的事实。网友便是选出了自己认为值得传播的事实,然后表达个人的观点。2011年,新浪微博迅速崛起,许多新闻事件首先由微博发出,许多经过网友集中浏览、转发、评论的新闻事件就会演变成新闻热点。这样,网友们就参与了新闻选择的全过程。现在,微信又成为最流行的社交媒体。用户通过朋友圈发送个人的生活状态、自己周围的新鲜事物等,通过朋友圈的传播,一件事可能会吸引更多的朋友浏览、转发、扩散,从而就会出现我们经常说的“被刷屏”现象。而所有通过朋友圈传播同一事件的人,便会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共同或类似的观点,这样众多人对同一事件的转发、对同一观点的抒发也容易酝酿出新闻热点。通过微博热搜榜可以看到,由于网友多次的浏览点击和网友首发,出现的热搜新闻非常多,如“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等。

对媒体来说,知道受众的喜好便可以吸引受众目光,报道受众喜欢的内容便给了受众以话语权,不仅会获得受众支持,同时还会促进媒体向更好的方面发展。在网友追捧这些新闻事件使其成为热点时,这些新闻事件也进入了媒体的视野,通过传统媒体的报道,相关事件进一步升温,从而被更多人知道。因此,用户的喜好便重塑了媒体的表达。

同时,受众文化水平提高后希望可以表达个人的观点,希望能拥有自己的话语权。互联网的平等交流、自由互动的特征也为受众所喜爱而接收。这样,在受众、新技术、互联网、媒体等多方面的共同作用下,受众便拥有了更多的新闻选择权。

二、新闻选择的失范分析

新闻失范是人们都已经认识到的现象,新闻失范往往会对受众造成误导,对当事人造成伤害,因此新闻传播工作者都希望对此加以杜绝。而明白了构成新闻失范的表现可以更清楚地分析受众的新闻选择失范。其中主要的失范现象有以下几种:

(一)有偿新闻

有偿新闻是指新闻机构及新闻工作者对要求刊登新闻者索取一定费用的新闻。虽然我国对这种行为明文禁止、严厉打击,但却仍然存在。这一失范现象在网络时代的受众新闻选择中不多见,主要集中在传统媒体或网络大V身上。

(二)虚假新闻

虚假新闻是指未能真实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貌,带有虚假成分的报道。新闻的基本要求便是真实和新鲜,而在新闻报道里,新闻失实的情况也经常出现。网友对于很多新闻事件并不加以调查就将之认定为事实的这种情况,也造就了许多虚假新闻。

(三)最小伤害原则失范

最小伤害原则指记者在采访报道负面新闻、灾难性新闻时,要考虑到可能对与报道相关的人群造成的伤害,经过妥善的处理给予其保护。而在实际报道过程中却经常重视新闻价值而忽略了最小伤害原则,追求新鲜、刺激。这一点在网络时代更多见,网络暴力经常会曝光他人信息,给他人造成伤害。

(四)客观公正原则失范

客观公正也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而在网络时代,很少有人会仔细考虑是否客观,很多受众做不到公正地看待一些事件,对待新闻事件的偏激态度随处可见。

(五)媒介审判

魏永征教授认为,媒介审判是指新闻媒介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对涉案人员做出定性、定罪、定刑以及胜诉或败诉的判定等。媒介审判在当下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而在互联网时代似乎可以改成“受众审判”,很多受众看到一些一面之词就会冲动地直接下结论。

三、受众新闻选择失范行为分析

互联网中,受众整体对某一话题的关注会使该话题逐渐成为整个社会共同关注的新闻热点,这便是受众选择了该新闻。而针对这些热点,受众会集中发表个人意见,在意见表达的过程中,会逐渐出现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主流观点。与沉默的螺旋理论相契合,与此同时,一些持不同观点的受众为了避免被孤立,会选择放弃个人的观点和看法。而有时候被大众所接受的观点不一定是正确的观点,这种现象就会导致一些新闻选择的失范行为。针对一些网络热点,媒体选择进行报道以迎合观众口味,当报道的这些事件失范时,便导致了媒介失范行为。

(一)受众主动曝光和追逐导致的新闻失范行为的案例

1.中国老人日本碰瓷事件。2015年国庆节期间,一条关于“中国老人在日本碰瓷”的传闻在网上走红,传闻说在日本京都的居委会发了一份通告,通告称8月时一位中国大妈在一起交通事故中讹了一名日本人10万日元(约5300元人民币)。该事件是由一个名叫@小小小力SAMA的网友在听到身处日本的中国朋友阐述之后,未经核实,就将信息发布到了微博上。由于该微博言辞激烈,不仅大骂老人,还偏激地讽刺中国人素质低,结果微博很快被疯狂转发。截至10月6日晚,已经有1.3万的转发量。后来一位媒体记者声称自己做了采访,并拿出来一些采访资料,从而使事件得到了更高的关注度。然而随后中国老人所在的旅行团导游受老人及其家人的委托出面澄清此事并出示了证据,这才还原了事件的真相,最终事件以日本相关责任人的道歉告终。

当事人被污蔑成碰瓷是真,而网友却更多地愿意相信中国人是错的,这里面可能有扶老人“碰瓷”等相关新闻报道的“前车之鉴”,但事件发生后,网友几乎全部发出了指责的声音,而没有人关心其是否真实。网友在选择这个新闻进入自己的视野进而进入大家的视野的过程中,并没有做相应的判断,违背了真实性原则。

2.优衣库不雅视频事件。2015年7月14日晚,一则优衣库试衣间的不雅视频在微信朋友圈流传,之后迅速在微博传播,视频中,一对青年男女在服装店试衣间内半赤裸性爱,该视频引来网民猜想。之后曝出疑似女主角与闺蜜的微信对话,再后来视频中男女主角的微博疑似被人曝光。虽然微博上相关的视频与微博段子被平台方删除,话题也没有上微博热搜榜,但该事件却在网上迅速发酵,众多网友乐于参与其中,几乎到了无人不知的地步。网友的这种猎奇的选择倾向在给当事人造成了伤害之外,更给网络环境带来了不良影响。

(二)媒体为迎合受众而导致的新闻失范行为

为博观众眼球,很多媒体利用大数据等新技术为用户量身定做其感兴趣的新闻,这很容易导致受众的思想单一化,不能培养多元的价值观念。同时,很多媒体迎合受众,经常出现内容粗俗化、标题党等现象,一些新闻报道也过度娱乐化,过于追求受众的喜好,而忽略了受众应该关注的内容。例如,对“医患关系”的过度黑暗描述、报道,对于一些歧视性词语的使用等。

(三)受众新闻选择失范行为的原因

总体来说,受众的新闻选择很多时候之所以失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受众文化素养较低,不能分辩事件的真伪;监督力度不够,“把关人”缺失,导致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传播一些失范的新闻;受众的猎奇心理,为失范新闻的传播提供了空间。

四、新闻选择失范行为的应对措施

第一,提高受众的新闻传播素养,使受众能有一定的新闻辨别能力,分辨出失范现象并主动规避,不做失范新闻的制造者和传播者。

第二,政府要加强互联网的管理和引导,使受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出正确的新闻选择,提高应对失范新闻的效率,加大对恶意传播失范新闻当事者的惩罚力度。

第三,媒体也应发挥其作用,传统媒体不应一味迎合受众的喜好来选择新闻,对于观众应该了解和知道的内容也应进行报道,对于所报道内容的事实真相要查清楚,避免出现对错误信息的二次传播。

第四,社会上应提倡更好的社会风气,提高人们的审美趣味,号召人们对一些低俗的网络新闻事件不参与、不浏览等。

参考文献:

[1]王宗敏.从网络群体性事件分析受众话语权的表达[J].新闻世界,2011(1):82-83.

[2]蔡静康.门户网站类与传统纸媒类新闻客户端的新闻选择探究——以“搜狐”和“澎湃”新闻客户端为例[J].科技传播,2015(3):16-17.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6-0061-02

作者简介:刘志鹏,广西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