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荔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 四川绵阳 621000)
“互联网+”视阈下的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彭荔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四川绵阳621000)
【摘要】数字化时代的来临,“MOOCs”的如约而至,“互联网+”的不期而遇,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其它课程同样遭遇着“实效弱化”“情绪极化”等现代性困境。为适应“互联网+”风暴的挑战,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都必须应时而变,与时俱进。教师要从“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界定中解脱,成为“寻道、启惑、导业”的担当者;教学内容要做好从教材体系历经教学体系、认知体系等途径最终变为学生行动体系的转化,从“工具论”中解脱,成为“人本论”视角的真实体现者;学生要重新定位,从单纯的“知识被动接受者”转向“学习探讨者”,成为“知识共享”的受益者;教学平台搭建应充分融入“互联网+”因素,成为线下线上传播的统一者。
【关键词】互联网+;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新探
二〇一五年三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1]。二〇一五年十月,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2]。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政府的积极倡导下,互联网医疗、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教育等融合业态不断出现并得以迅速推进。作为“互联网+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教育在此之前其实就已经受到“MOOCs”“翻转课堂”等的冲击。“MOOCs”又称“慕课”,是发端于美国的“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翻转课堂”又称“Inverted Classroom”,是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教师不是占用课堂时间而是利用课后时间讲授信息,学生在课堂上专注于主动的基于项目的学习,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到学生。它们凭借着其适应数字化时代碎片化学习的特点、以“学”为本的价值取向和数字化与网络化的教学形式冲击着中国大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受此影响,同其它课程一样,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在这“自印刷技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革新”的冲击下遭遇“实效弱化”“情绪极化”“信息乌托邦”“外源负能考量”等现代性困境[3]。而“互联网+”的兴起更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困境。
数字化时代的来临,“MOOCs”的如约而至,“互联网+”的不期而遇都对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提出了诸多新挑战。因此,探索“互联网+”视阈下的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必然要求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平台都要在传统教育教学的基础上发生重大变化,做出适时调整。
一、教师:“寻道、启惑、导业”的担当者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教育被当成并特别被突出为“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传输和人格外塑的过程”[4],教学以规范和知识自居,师生关系主要围绕知识的系统传授而展开,教师掌握教学话语权,凭权威身份主宰人,以话语霸权压制人,用强制方式约束人,借生硬模式考量人,关注学生对文本知识的掌握,注重知识本身的灌输和应试技巧的传授,强调“理想世界的宏大叙事和崇高道德”[5],强调“居高临下”的授予,忽略知识的理解及在理解过程中的意义生成,漠视受教育者对话语的解释、质疑和挖掘,使学生长期处于“习惯性沉默”的状态中,削弱了其原初精神生活,遏制了其内在创造动力。“互联网+”模式中,教学资源共享,网络课程由名校名师主持,内容丰富前沿,吸引力强,其特有的开放性、透明性、可重复性、体验性、互动性、生动性、即时性等特点使学生的学习环境从教育信息化变革为信息化教育,学生更多使用网络学习和非正式学习,课程基础知识的获取将不再囿于教师传授,“是什么”的陈述性知识将不可能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主要内容,教师的授课重点、授课方式和知识结构成为关注重点,传统的教师职责已经发生重大变化。这就必然要求教师转变角色,突破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界定,重新定位自己。对此,有论者认为教师职责应由韩愈所提的传之思想道德、授之学业技能、解之困惑迷误的“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揭示困惑、创新学业、分享为人治学之道”的“揭惑、创业、享道”[6]。该见解具有独到之处,较好地把握了新形势下教育者应该具备的职责职能和使命。但是,笔者却认为,在“互联网+”视阈下,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特殊性,教师职责既不能再仅仅满足于单纯基础知识和技能技术的传授,也不能够再仅仅满足于“揭惑、创业、享道”,而是应该更多地以启发和引导为主,将“是什么”的陈述性知识转化为“为什么”的意义关注,侧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深入分享和深层次探讨,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发挥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作用,嵌入学生学习过程,引领学生自主追寻成才之道以求得共同进步,启迪学生自主思考以揭示学业困惑,引导学生自主提升而深化学业认知,担当“寻道、启惑、导业”的重任,从知识权威者变为知识对话者,从知识传授者变为知识探讨者,从知识占有者变为知识共享者,从教学支配者变为教学引领者,变“教师教,学生学”为“导师导,学生学”,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成长导师,疏导学生疑惑、引导学生探究、指导学生运用,将备“课本”拓展为备“学生”、备“能力”,注重教学反思环节,实现“课前反思”(备课后对教案的反思)、“课中反思”(授课过程中对授课环节的反思)、“课后反思”(授课结束后对授课效果的反思)三者的完美结合,注重“课前听需求”“课堂看反应”“课后观反响”的结合,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真正成为意义创造和意义分享的场地、启迪智慧和引领精神的场所,引导学生避免知识接受的“碎片化”状态,建立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真正成为“使人为人”的课程,达到“德育首位”与“智育本位”的完美结合,真正能够入脑入心。
二、内容:“人本论”视角的体现者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关注于将学生培养为“工具人”,忽略了“学生主体”和“学生为本”,忽略了“成人教育”。教师在课堂上“曲高和寡”,学生在课堂上“我行我素”,形成了“你讲我不听、你考我便背、考完我就忘”的尴尬局面。受“互联网+”的冲击,以技术技能传授为主的“工具论”教学必然举步维艰。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互联网+”模式也并非尽善尽美,它仍然存在诸多缺陷。为适应数字化时代碎片化学习的特点,网络课程尤其是“MOOCs”将一堂课的内容人为分割为十分钟甚至是更短时间的“微课程”,并通过若干小问题穿插其中,犹如游戏里的通关设置,尽管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碎片化的教学视频割裂了知识的整体性并削弱了课程的学术严谨性,人机对话的单边参与模式因缺乏课堂讨论交流的互动而难有思想的深度碰撞,靠兴趣带动的学习因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而难以保证持久性,自由学习的方式因缺少持久的内在动力和有效的监督机制而难有恒久性,标准的较为一致性导致的相似构架因缺乏针对性和对时政热点解读的滞后性而难以保证时效性。为此,“互联网+”为主的网络教育模式仅仅只能是手段,而绝不能作为目的。所以,在“互联网+”视阈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做到互联网课堂与常规课堂的紧密结合,既要学会利用“互联网+”所带来的优秀资源,又要呈现自己的独特价值,彰显自己的独特风格,展示自己的独特魅力,而不是只做知识的搬运工。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要重新整合教学内容,依托教材而又不囿于教材,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从教材体系历经教学体系、认知体系等途径最终变为学生行动体系的转化工作,实现从“课堂、教师、教材”向“学生、学习、学习过程”的改变,完成从“工具论”向“人本论”的转变,使教材内容真正成为“人本论”的真实体现者。由此,作为“公共价值观的有效传播渠道”[7],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不应该再单纯依托教材的章节内容,而应该在突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基础上,有效地融入生命教育、廉洁教育、交往教育、幸福教育、本地历史文化教育、本地城市精神教育和公共事件的引导教育,坚持“以人为目的、以人为根本”的价值准则,自觉渗透对大学生主体的关注,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切身利益相联系,强化大学生“铁肩担道义”的责任意识,并通过互动式的讲座方式,将教材的体系逻辑转化为教学的问题逻辑,将教学内容转化为有意义的问题形式,把封闭的课堂教学与现实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拉回真正的生活空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共同互动,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真正嵌入学生生活,让学生主动将教学内容内化为自身知识、情感、意志等内在素养,完成由“道”而“德”的转变并进而促进其在行动过程中的“外化”,最终成就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和谐。
三、学生:“知识共享”的受益者
现在“90后”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主体。相对于作为天生与数字时代有着隔膜和距离的、被称之为“数字时代的移民”甚至是“数字时代的难民”的教师而言,他们被称之为“数字原生代”①。由于成长环境、信息获取等的差异,受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他们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创造能力。由于从小与电脑、智能手机等“亲密接触”,他们与信息技术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喜欢“即时性、互动性、虚拟性、参与性和控制性”[8],能够运用网络快速接收海量信息和随机获取信息,因而拥有比教师更多的信息和知识获取途径。仅就对基础知识的占有量而言,教师已不再占有绝对优势,甚至已经不占优势。因此,在这样一种态势下,学生就要学会突破传统的“垂直式”师生关系,走出“习惯性沉默”的误区,敢于和勇于对“知识”发表自身的看法,努力成为“知识共享”的践行者。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而言,教育结果的彰显,不是在于教育者的讲授和劝善,而是恰恰在于学生个体的感悟、体验和践行,完成学生行为的“内化”。因此,学生要在教师营造的对话式教学情境中,改变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对教师的仰视和膜拜”心态,将老师看作与自己地位平等的、可以秉烛夜谈的、可以交心的良师益友,积极参与、亲身体验和感悟,面对教师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讨论,在平等的氛围中,扬己之长、避己之短,学人之长、避人之短,共享自己拥有的知识,学习教师的知识融合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打破原有视域的边缘,与他者的视界融合,反思自己的异他之见,以己之好成就他人之好,倾听“他者”对自我的言语,对某一话题达成共识,达到师生在场语言和观念的高度融合,使课堂真正成为“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意义、共享人生价值”的场所,在“理解的同情”和“同情的理解”中完成对所掌握知识的深化和升华,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意义生成”。
四、平台:线上线下的统一者
就教学平台搭建而言,目前尽管思想政治理论课已经利用QQ、微博、微信等搭建了平台,但大多只能着眼于教师和同学的事后点评,无法实现适时点评,交流具有滞后性。由于监督机制和考评机制的不完善,部分同学将自身置身于平台之外,互动融入性较差,仍然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漠然态度。因此,要有效应对“互联网+”的挑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要自身主动融入,搭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平台,又要善于研究学生,抓住学生兴趣点,调动学生积极融入,并作好“线上线下”的结合,使教育教学平台真正成为“线上线下的统一者”。
就“互联网+”平台而言,“+”是指WiFi、4G等无线网络,移动互联网的LBS,传感器中的各种传感技术,O2O中的线上下线连接,场景消费中的众多消费,人工智能中的人机交互,3D打印中的远程打印技术,生产车间中的工业机器人,工业4.0中的智能工厂、智能生产与智能物流等等。因此,“互联网+”就是互联网融合传统商业并且将其改造为具备互联网属性的新商业模式的过程,包括“互联网思维+”“互联网平台+”“万物互联+”。在此意义上,纵观互联网发展史,互联网模式其实就是“互联网+传统商业”模型,“1.0时代”是“互联网+信息”,“2.0时代”是“互联网+交易”,“3.0时代”是“互联网+综合服务”,“4.0时代”是“互联网+制造”。因此,“互联网+”视阈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是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及其优势资源,将“互联网”纳为己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通过“互联网”的便于参与、即时互动等特性,建立“互联网+思想政治理论课”平台,实现“线上”与“线下”学习的完美融合,成为“线上线下”的统一体。“互联网+”平台建设,需要任课教师将大量的精力用于课外,这就要求作为“互联网+”平台搭建、操作主导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要有经营意识。当然,此处的经营并非获取利益式的产业化经营,而是寓指像商人经营商业一样经营教育、经营课堂,全身心投入,做精品平台,敬业为先,奉献为主。对于QQ、微信、微博等常规平台,可以充分利用其本身具有的通用功能,通过扫一扫、点击赢红包、点赞、点评、讨论等方式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跟踪实践进度,考评实践过程。其次,教师应具有研发意识,要在现有互联网平台的基础上,努力研发现有平台所不具备的适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功能,如“手机控制功能”“随机抽查功能”“适时反馈功能”“热点追踪功能”等,对学生的参与度适时监控,屏蔽与课程关联度不大的信息,对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过程中的“开小差”“抛锚”行为进行智能管控,对学生的参与度进行适时统计反馈,建立学生学习的长效考核和监督机制。再次,作为平台搭建主导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克服“为平台而平台”的形式主义倾向,杜绝跟风,使平台内容建设落到实处,避免线上与线下的割裂、课堂与课后的剥离,克服“线上线下两张皮、课堂内外无关联”的缺陷,将线上线下有机结合,课堂课外有效整合,充分实现传统教学模式与互联网模式的优势互补,真正实现课堂中的“线上线下统一”与课后的“线上线下统一”。
总之,在“互联网+”视阈下,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突破“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界定,成为“寻道、启惑、导业”的担当者;教学内容要被拉回真正的生活中,以学生的切实需要为准,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工具论”向“人本论”的转变,成为“人本论”视角的真实体现者;学生要改变观念,不再安于成为教师知识的咀嚼者和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成为知识的共享者,成为“知识共享”的践行者,与教师共同探讨知识的生成过程和知识的意义所在;平台搭建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克服互联网平台的固有缺陷,避免线上与线下的割裂、课堂与课后的剥离,真正使教育教学平台成为“线上与线下的统一者”。唯有此,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才有可能应对“互联网+”的挑战,针对“互联网+教育”的缺陷有的放矢,形成与“互联网+教育”的良性互动,发挥学生成才的“主阵地”作用,共同促进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和学生的健康成长,使学生真正“成人”。
注释
①“数字时代的移民”“数字时代的难民”“数字原生代”的提法借鉴于黎静《在线教育来潮:教师的困境与出路》,载《高教研究》2013年第5期第153页。
参考文献
[1]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EB/OL].http://www.most.gov.cn/ztzl/lhzt/lhzt2015/lhywlhzt2015/201503/ t20150309_118447.htm
[2]习近平: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 [EB/OL]. http://www.caixin.com/2015-10-29/100867990.html
[3]侯勇,孙其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现代转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2):60.
[4]张迎丰,孙云梅.信息化对传统学习核计的解构与重建[J].高教探索,2013(5):99.
[5]杨怀中,程宏燕.新媒体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挑战及评价机制创新[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2(5):114.
[6]马莉莉,丁安华,林至颖.从“推式”到“拉式”:高等教育驱动机制的转型[J].中国高等教育,2013(3-4):22.
[7]金林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式的哲学沉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300.
[8]黎静.在线教育来潮:教师的困境与出路[J]. 高教研究,2013(5):153.
Initially Search of Educational Reform in Theory of Politics at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et Plus
PENG Li
(Mianyang Arts College, Scc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Department,Mianyang 621000, Sichuan, China)
Abstract:The approach of digital age, MOOCS and the coming of Internet plus. Theory of politics teaching has suffered the same predicament with weaking efficiency, polarizing emotions and other modernity.Teachering giveners, teaching receivers and teaching materials all need t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in order to adapt the challenge of Internet plus, and the pragmaticality and pertinency also need to be improved. Master should be the one who guiding, inspiring and careering for them but not only for truth preaching, knowledge teaching and problem solving. The teaching materials should be transformed from teaching system, cognitive system and action system. Teaching receivers should be relocated, and turn to be the learning explorer and be the beneficiary of sharing knowledge.The E-cousre making should integrate Internet plus and be the unified speader Online to Offline.
Key words:Internet plus; Theory of politics; Initially search
收稿日期:2016-02-25
作者简介:彭荔(1974-),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和研究。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校级质量工程研究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性综合改革教学团队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4MYZ01)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4860(2016)02-009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