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莲
摘 要:“学困生”的转化是高职院校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通过对“学困生”产生的内外因及高职校“学困生”特点的分析,在情感教育的视域下探讨高职“学困生”的转化,力图通过科学的情感教育理念为指引,遵循情感教育价值规律,营造情感教育实现的外在环境,使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与情感教育相融合,以求彻底有效地改变高职“学困生”的学困状况。
关键词:情感教育;“学困生”;高职院校
收稿日期:2015-11-11
作者简介:王 莲(1983—),女,江苏财会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讲马克思列宁主义公共课。
一、“学困生”及其产生的原因
本文中的“学困生”, 专指在家庭、社会、学校的教育主导影响下形成的一部分特殊学生。他们在思想品德和学习及行为习惯上较长一段时间都达不到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培养目标对该年龄阶段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表现为同时具有思想意识差、行为习惯差、学习无自觉性、学习能力差的结构性特点,不含智力因素差而学习差的学生。[1]
1.内部原因
(1)学习动机不明确,缺乏学习主动性。在对150名成绩排在班级后20%的高职在校生的问卷调查中有119名学生不知道学习是为了什么。在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缺乏学习动力的情况下,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变差,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不能持之以恒。长期影响下,甚至形成懒散、叛逆的性格和不良的品行。
(2)学习能力不足,学习方法存在偏差。这部分学生并没有很好地掌握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学习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从而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理解能力上也存在偏差,很难对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和综合分析。
(3)自信心不强,自卑心理较严重。被调查学生中自卑因素影响到学习成绩的占到了90%。由于某些方面的挫败感,经常受到身边人的否定,使得学生自卑心理加重,反而特别在意自己的不足和他人的目光,缺乏自信心。在自卑心理的作用下,学生难以在学习中投入紧张的思维和积极的情感。
2.外部原因
(1)家庭教育粗暴单一或管理不善。一方面现代社会家庭多为独生子女家庭,家长对孩子或过分溺爱或放任自流。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有些家长一方面没有时间精力教育孩子,另一方面又对孩子寄予了过高的期望,只是一味地提要求,没有掌握科学的教育方式,使得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没有了求知的欲望。在家长简单生硬的逼迫方式下,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
(2)学校体制影响教师的教育导向。传统教育下,特别是中小学的传统教育体制,大多以应试教育为核心,有的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成绩优秀的学生身上,而忽略了对后进生的工作,使得这些学生的自信心受到打击,缺乏理解和关爱,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发展成“学困生”。
(3)社会不良因素使学生价值观扭曲。在社会转型期,各种价值观充斥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深深地影响着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二、高职“学困生”特点
1.学习基础差,不求上进
高职院校的学生处于录取的后一批次,学生本身在初中阶段学习基础较差,特别是“学困生”,因为成绩不好已备受冷落,对学习丧失信心。
2.逆反心理强,有抵触情绪
在过去家长、老师和同学冷落的目光中,这部分学生用坚硬的外壳保护着自己脆弱的内心,因为心智发育尚不成熟,很容易产生偏激的心理应激。
3.依赖心理强,自我管理能力差
现在的学生往往衣食无忧,但父母忙于工作,缺乏对学生的管理,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又跟不上,学习缺乏主动性,成绩相对较差。而且这部分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表现出很强的依赖性,上课依赖老师,作业依赖同学,把学科学习的希望寄托在老师和同学的身上,缺乏独立思考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以情感教育为依托, 加强高职“学困生”的转化
1.以科学的情感教育理念,引导“学困生”转化
情感教育理念是教育发展中的一种理性认识,反映了人类追求进步,个体与整体和谐发展的趋势,它包含着求真、向善和审美的统一。[2]面对高职“学困生”的问题,首先,我们要避免把成绩的好坏上升到道德品质的评价,学会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平等相处,尊重他们的人格,走近他们,了解他们,给他们特别的温暖和关爱。其次,要找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为他们提供充分展示自我特长的机会,让他们能品尝到成功的滋味,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帮助其树立自信心,抛弃自卑,增强自信,把学校、家庭、社会对他们学习上的要求变成内在的学习需要,积极主动地唤醒并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自我转化去争取更大的成功。在对“学困生”转化的教育实践中,要敢于否定传统教育理念,从而践行对人的整体目标的实现。
2.在“学困生”转化过程中,遵循情感教育价值规律
人的一切积极主动的思想和行为都受到感情的支撑,在感情体验的过程中否定的情感会产生减力,而肯定的情感在愉悦的体验中会产生增力。在良好的心理环境中,更容易发挥人的创造性,所以我们在情感教育价值的实现过程中,要积极发挥人的肯定情感,减少或抑制否定情感。在“学困生”的教育中,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特别是肯定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良好心境,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心理冲突,让学生形成正确对待事物的态度。这种态度一旦形成,就会对行为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有计划性地践行情感教育的价值规律,才能达到培养学生情感能力的目的。
3.努力营造情感教育实现的外在环境
环境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品行的形成。“学困生”的形成受到社会、家庭及学校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同样,情感教育价值的实现也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同样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为了使对“学困生”的情感教育充分发挥其作用,一方面我们要建立情感教育实现的环境,确立情感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建立运行完善的情感教育机制;另一方面,要利用情感教育方法改善“学困生”的负面环境,为其构建轻松自然的学习环境的同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使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与情感教育相融合
情感教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含义不同程度地渗透、存在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之中。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情感教育目标被抽离出“五育”教育体制,致使“五育就变成了毫无生命力的知识传递与继承的过程,学生有成为冷漠的‘机器的可能”。[3]为了实现高职“学困生”的全面发展,必须使“五育”与情感教育相融合。在高职“学困生”的逆反心理下,教育者只有真实地投入情感才能把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品质。轻松的情感教育环境为“学困生”的智育发展创造了条件,情感教育心理净化式的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正确的审美,并能够实现身与心的辩证协调发展。情感教育模式更能激发学生关爱他人、关注自我、热爱学习、热爱劳动的情感品质。所以要将情感教育切实应用到“学困生”的转化教育过程中,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相融合,其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
参考文献:
[1]李洪元,陆士杰,龚维珍.后进生的心理特点与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2]张鑫蕊.论情感教育的价值及其实现[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3]严 明,张晓书.情感教育:梳理与反思[J].教育探索,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