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对幼儿性别角色双性化发展影响的研究

2016-02-16 15:06胡寅寅
中国校外教育 2016年35期
关键词:性别角色教龄观念

◆胡寅寅

(连云港市花果山幼教中心)

教师对幼儿性别角色双性化发展影响的研究

◆胡寅寅

(连云港市花果山幼教中心)

教师对幼儿性别角色双性化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研究以幼儿园195名幼儿和42名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探讨了幼儿园幼儿性别角色类型分布情况、教师性别角色类型分布情况和教师对双性化教育的认识及教育方式。研究表明,幼儿双性化的发展与其年龄相关;教龄越大的教师双性化教育越少;教师认可双性化教育的重要性,将其作为活动目标。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展的教育活动和选择的教育材料,都会对幼儿双性化的发展产生影响。

教师 幼儿 双性化发展 影响

一、问题的提出

性别角色发展是幼儿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指的是在个体在生物学基础上形成的,被社会认可的态度特征和行为方式。心理学家贝姆提出了著名的双性化理论模型,他认为性别角色包括女性化、男性化、未分化和双性化四种模式。在这四种模式中,双性化是最特殊的一种,它兼具男女两性的性别角色特征,且致力于完善个体的人格,它被称为最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近年来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对这种最特殊的性别角色模式给与了大量关注,并且对其进行了研究,主要集中在双性化理论的发展、双性化理论对学校家庭教育的启示、如何合理进行双性化教育这几个方面。这些研究的进行,使我们明白了双性化较其他性别角色模式的优越之处,但同时我们还需进一步思考,为什么幼儿会有双性化这种性别角色?它受到了哪些方面的影响?它们是如何影响的?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1.研究中的被试幼儿选自连云港市的两个幼儿园(园1和园2),从两个幼儿园中随机选取了小、中、大共6个班,分别是园1的小3班、中1班和大1班,与园2的小2班、中3班和大2班。

2.研究中的被试家长是两个幼儿园中被试幼儿的家长,总计共195名。

3.研究中的被试教师来自这两所幼儿园,总计共42名教师。

(二)研究工具

此次研究使用的、测量研究工具是贝姆性别角色量表。该量表将人的性别角色分为四类: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未分化。量表中有60个形容词,其中20个词语是形容男性的,20个词语是形容女性的,其余20个词语是中性类的混淆词。每一个形容词被划分为1~7七个品级分数。

测试时,被试者给自己打分,但是需要注意,被试幼儿缺乏对自己人格特征全面客观的认识,因此幼儿的性别角色量表不是由其本人填写的。家长和教师是幼儿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成人,考虑到每位家长都了解自己的孩子,能对孩子进行全面客观的打分,而教师不能完全把握每一位幼儿的人格特征,因此由家长代幼儿进行填写量表。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

1.幼儿性别角色类型分布情况

被试幼儿中双性化个体在小班就已经存在了,且双性化个体在小班、中班和大班的比例都超过了50%,这一数据证实了双性化个体在学前期存在的现实性,及其发展的可能性。双性化发展趋势基本持平,并没有在幼儿园期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一趋势可能有多种原因造成,但同时也说明教育者在这个阶段内忽视了对幼儿性别角色双性化发展的培养,而其中教师作为最主要的教育者,其责任不可推脱。在四种性别角色发展的过程中,女性化的变化最大,在四种类型中占的比例持续升高,小班女性化个体仅占10.7%,大班时升到了27.8%。另外,在女性化个体中,男孩的数量在不断增加。这一现象的出现也与教师直接相关,因为幼儿园教师几乎全部是女性,女老师的教育观念、态度、教育方式等或多或少对这些男孩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教师性别角色类型分布情况

通过对回收的教师量表进行统计,33位教师均为女性,其中双性化教师有17位,其余16位的性别角色都是女性化。

随着教师教龄的增长,双性化个体的百分比在不断下降,教龄越长的教师,越难成为双性化个体。随着教龄的增长,教师中进行双性化教育的比例呈明显的下降趋势,随着教龄的不断增加,教师双性化人格的比例不断下降,教师双性化教育的行为不断减少。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随着教龄的增长,教师的教学经验不断增加,教师摸索出了一套效果显而易见的教育模式,而双性化教育是较为潜移默化的,短时间内不能看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因而有些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逐渐忽视了这种教育理念。

3.教师对双性化教育的认识及教育方式

大多数教师对双性化教育的认识是有点知道和比较知道,这说明教师对双性化教育的了解程度普遍较好。另外,教师对双性化教育的接受程度也普遍较高,其中完全接受教师占到了46.3%,这一数据说明教师普遍认可在幼儿园对幼儿实行双性化教育。这一结果与教师对双性化教育的接受程度恰恰相反,虽然教师普遍接受这种理论,但是在实际教育中,很少有教师愿意在自己的教学中加入这一理念,即将双性化教育作为目标融入到自己的教育中。一方面,可能因为幼儿园对双性化教育不够重视,没有强调让教师在活动中涉及这部分内容;另一方面,可能因为教师虽然明白双性化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知道如何进行,因而选择忽视这部分内容。

四、思考

盖晓松提出学校对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教育者的观念、教育活动以及教育材料等途径实现的,通过此次的调查研究发现,教师对幼儿性别角色双性化发展的影响也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1.教育观念对幼儿性别角色双性化的影响

教育观念是教师进行教育的前提,同时它还决定着整个教育的前进方向。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念能对幼儿双性化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相反,如果教师的教育观念本身就是错误的,那么无论她进行怎样的教育,结果都是不好的,错误的观念会阻碍幼儿双性化的发展。在此次研究中,虽然幼儿教师对双性化教育的认识程度和接受程度普遍较高,但是在实际教育中,只有少部分教师将培养幼儿双性化作为目标融入到自己的教育中,这说明教师的教育观念本身存在一定的偏差。教师认识双性化,但认识程度并不高,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师还是习惯性地要求女孩子要温柔、细心,不能打闹;男孩子要勇敢、顽强,不能抽泣等等。教师这种错误的教育观念直接导致双性化在幼儿园期间并未得到很好的发展,甚至出现调查结果中的倒退现象。

2.教育活动对幼儿性别角色双性化的影响

教育活动是教师展开教育的具体实施,是教育的重点内容。幼儿园教师进行活动的主要方式有集体教学活动、游戏活动、区角活动、户外活动和一日生活常规活动等。不同的活动只要组织方式恰当,都能对幼儿性别角色双性化的发展产生积极推动作用。就拿此次研究来说,双性化教育在一日生活常规活动中所占的比例非常低,这表明教师不会在一日生活中展开双性化教育。然而,一日生活常规教育在幼儿园整个教育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它渗透在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幼儿的影响是最潜移默化的。

3.教育材料对幼儿性别角色双性化的影响

教育材料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使用的重要工具,材料选择的不同,起到的教育效果当然也不一样。拿幼儿读物来说,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编者缺乏对双性化的认识,导致绝大部分的幼儿读物中呈现的依然是对传统意义上的性别角色概念的解读。因此,教师在为幼儿选择教育材料时,不能仅仅像以往一样,只考虑到幼儿知识的获得和品德的提高,还要考虑该材料是否能对幼儿双性化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1]盖笑松,王晓宁,张婵.走向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模式教育[J].东北师大学报,2009,(05):227-231.

[2]杜斌,陈淑欣.培养小班幼儿“两性化”人格浅探[J].学前教育研究,2001,(04).

[3]莫秀峰,余伟祖.未成年人女性性别发展特点及培养对策[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03).

[4]吴卫东.双性化视角的幼儿性别角色教育[J].教育探索,2011,(06):21-22.

猜你喜欢
性别角色教龄观念
维生素的新观念
农村大班幼儿教师实施性别角色教育的现状研究——以成都市五所农村幼儿园为例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性别角色认同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
——以湖南科技大学为例
湖南省孤独症康复教师培训需求的调查与分析
提高教师教龄津贴,激励教师终身从教
健康观念治疗
中学数学教师的继续教育研究
运动员性别角色研究综述
马秀珍:建议提高教龄津贴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