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视角下的幼儿双性化人格教育

2021-11-22 01:18
读与写 2021年33期
关键词:性别角色人格幼儿园

孙 平

(大连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生 辽宁 大连 116622)

幼儿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段关键时期,幼儿通过参与各种活动,与同伴,老师等交往互动,社会性得到快速发展,幼儿逐渐形成自己的性别角色模式。拥有单一的性别角色特征的人已经无法适应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而双性化人格教育是要塑造一种有利于社会和个人潜能充分发展的性别角色,以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其中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阅读以往相关的研究中发现,从幼儿园角度提出怎样对幼儿进行双性化人格教育的研究非常丰富,但是以家园共育的角度如何去培养幼儿的双性化人格的研究还比较欠缺,以期本文能对这方面研究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

1.幼儿双性化人格教育的概念界定

1.1 双性化人格。“双性化人格”又称双性化、性别角色双性化、男女兼性或心理双性化,是指一个人兼有男性化与女性化的气质。双性化人格个体更健康、更具自信,自尊和灵活性,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传统性别观念认为,一个人生理性别特征明显越明显,健康水平越高。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健康水平包括生理机能的健康,心理健全和社会适应能力,人们对性别特征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单一的性别特征不能满足竞争激烈的社会。双性化人格是综合男女两性性格特征的人格类型。双性化是在尊重个体生理性别差异的基础上去培养异性的性别优点,并不是指丢弃本身性别的特质追求异性性别角色特征。[1]

1.2 幼儿双性化人格教育。双性化人格在性别角色教育的范围之内。性别角色教育是指社会,幼儿园,家庭采用各种教育方式促进幼儿社会化的发展,具备适宜的性别角色观念,完善其人格特征,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一种人格教育。[2]双性化人格并不是在幼儿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是具有可教育性的。幼儿双性化人格教育又称男女双性化教育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开始出现的一个新概念,是在摒弃传统的单性化教育之后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是指在对幼儿进行性别教育时,教育者持有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期待,使男女两种性别的发展不再受性别刻板印象的束缚,注重吸收异性的特征,发展成为具有双性化性别角色的人。在教育幼儿时过于严格的性别定型只会限制幼儿智力、个性的全面健康发展。

2.幼儿双性化人格教育的意义

2.1 帮助家长形成科学的性别角色教育观。许多研究表明,家庭结构、家长教育观念、教养方式,教育态度等因素都会对幼儿性别角色的形成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双性化人格教育有利于转变家长对幼儿的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改变父母对待幼儿的方式,从小培养孩子完善的、灵活的人格特征。目前,大多数家长在教育观念上持传统的性别角色观,认为男孩应该勇敢、坚强,而女孩应该温柔、善良等。在教育行为上也具有典型的行为倾向。如,给男孩买武器、汽车等类型的玩具,而给女孩买洋娃娃等可爱类型的玩具。在进行游戏时,鼓励男孩进行体能类的游戏,而女孩参与较安静的游戏活动。家长在幼儿性别意识的形成过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家长如果树立了正确的两性观念,可为培养幼儿双性化人格奠定基础。

2.2 改善幼儿园教师的性别教育行为。在幼儿的性别角色发展过程中除了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幼儿园教育。3-6岁是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的关键时期,在一时期的幼儿开始进入幼儿园,形成对性别的意识和认知,初步形成对性别的价值观念,幼儿的性别角色逐步建立,并不断发展。幼儿园教师的性别教育观念,教育行为深深地影响着幼儿。幼儿双性化人格教育可以使幼儿园教师转变刻板的性别角色教育的观念,系统地学习双性化的理论、了解其影响因素以及教育的途径、方式、方法等。从而体现出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性,能够为家庭提供科学的双性化人格教育指导,从而达到家园共育的目的。且有利于幼儿园科学系统地对幼儿进行双性化人格教育,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性别角色观念,促进幼儿性别角色双性化的发展。

2.3 利于幼儿形成完整人格。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存在于性别刻板印象的单性化教育,把个体性别特征给予严格的限定,限制了人的全面发展。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理想的人格模式,一种心理健康的模式,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这为当代幼儿性别社会化过程指明了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双性化人格教育可以补充幼儿单性化人格的不足,塑造幼儿完整的人格。在社会生活各方面两种人格较量中,会发现具有双性化人格的幼儿更能表现出较积极的人格特征。无论是男孩女孩在成长过程中,其性格特征可能灵活多变,培养双性化人格对幼儿未来学习、生活、婚恋、工作都有所帮助。著名心理学家贝姆认为:在人类不断发展的未来,双性化人格将会得到充分的重视,双性化将成为心理健康的标志,因此双性化教育也就成为性别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

3.幼儿双性化人格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3.1 幼儿园教育中双性化人格教育缺乏科学指导。由于学历层次,教龄等方面的不同,幼儿园教师对幼儿双性化人格教育的认识也存在偏差,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双性化发展水平。从教育目的看:幼儿园教师缺少对幼儿进行双性化人格教育的目标。当前学前教育的目标体现在对幼儿学习品质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很少关注幼儿人格的养成。从教育内容看:幼儿园教育内容相对划分为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等五大领域。而幼儿双性化人格教育属于社会领域中的性别角色教育,幼儿园教师对社会领域的教育内容理解不充分,从而缺少了对幼儿进行双性化人格教育的内容。从教育组织形式看:幼儿的基本活动是游戏。幼儿园教师对幼儿双性化人格教育多数在游戏活动中进行,教育形式单一,教育指导水平不高。

3.2 家庭教育中幼儿双性化人格教育缺失。首先,幼儿家长缺少对幼儿进行双性化教育的意识。早在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双性化人格教育就作为一种家庭教育而广泛流行。而在我国双性化的研究起步较晚,幼儿双性化人格教育也没有走人家庭。且在家庭教育中更多关注的是幼儿的学习品质和学习能力,忽视幼儿双性化人格的培养。其次,幼儿家长性别刻板印象严重。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大多数家长持有保守的性别角色观念。幼儿被性别刻板印象束缚,难以向双性化方向发展。最后,幼儿家长缺少专业的幼儿双性化人格教育的专业指导。幼儿家长对幼儿双性化人格教育存在理解偏差,在性别角色教育的过程中存在一种去性别化的教育误区,即忽视男女两性性别角色发展的不同需要,给男生、女生完全相同的期望、要求和教育。[3]

3.3 家园双方缺少互动。首先,家园双方教育观念的不一致。家庭教育更多重视早期智力的开发,忽视对幼儿生存能力,合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双性化人格的培养。这些必然导致幼儿片面地发展。在幼儿园教育中通过一日生活,游戏等活动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幼儿社会化的发展,其中就包括了幼儿双性化人格的发展。其次,幼儿园在指导家庭育儿过程中针对性不强。多数家长忙于工作,将教育的责任推给幼儿园。幼儿园对家庭双性化人格教育的指导多流于形式,以幼儿园教师单向讲授为主,家长缺少思考的时间,影响家长参与幼儿双性化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后,家园双方没有对幼儿双性化人格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反思。家园双方缺少及时有效的沟通,在幼儿发展的不同阶段,没有明确的双性化人格教育目标和具体的教育方式。

4.家园共育视角下的幼儿双性化人格培养策略

4.1 幼儿园教育方面。首先,教师要不断完善双性化人格,为幼儿树立良好的角色榜样。学前期是性别角色形成的关键时期。幼儿活泼好动,爱模仿,而教师正是幼儿学习和模仿的对象。我国男女优势比例失衡,男幼师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性别角色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努力学习异性的品质特征,为幼儿提供双性化人格榜样。其次,幼儿园要把双性化人格教育列入到幼儿园课程计划中。幼儿园可根据本园幼儿的实际情况,编写发展幼儿性别角色的教材。将双性化人格教育课程列入到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中。最后,教师要将双性化人格教育融入到幼儿园的各种组织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发现幼儿不同的人格特点,尊重幼儿的个性差异,在一日生活,区域游戏,集体教学等组织活动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性别角色教育的指导。例如在进行游戏时尽量不要对性别设限,减少游戏中的性别差异,要给幼儿提供更多自主选择游戏类型的机会。幼儿在与异性同伴的交往中,了解自身的性别角色,以此完善双性化人格。

4.2 家庭教育方面。首先,家长要树立科学性别教育观。家长要用双性化的性别角色类型来代替传统的单一的性别角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淡化性别角色的差异,认识到对幼儿进行双性化人格培养的重要性。在为幼儿选择玩具时,挑选衣服颜色时不要因性别而有所区分。其次,家长要摆脱原有的性别刻板印象,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在幼儿能理解的范围内选择一些突破传统性别角色观念限制的动画片和绘本进行适当的双性化人格教育,这些卡通形象的性格特征会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达到双性化人格教育的目的。最后,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情绪状态,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性别角色榜样。幼儿年龄较小,家长是他们模仿的对象,也易受到家长情绪的影响。因此,家长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幼儿性别角色发展要有积极正向的引导,尊重幼儿气质类型,使孩子在性别角色模式上享有更多的灵活性,拥有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4]

4.3 家园共育,重视双性化人格教育的一致性。首先,做到家园沟通。家园双方要摆脱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形成一致的双性化人格教育观念。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形式,让幼儿园教师与家长一起了解幼儿当前的性别角色发展状况,共同分析与反思自己的性别教育教育行为,确定幼儿在不同成长阶段的双性化人格教育的目标。其次,做到家园合作。幼儿家长要积极配合幼儿园的工作,把幼儿在性别角色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教师,与教师交流和讨论,共同对幼儿进行及时有效的双性化人格教育,从而实现幼儿性别角色双性化的发展。[5]最后,做到家园共研。幼儿园教师定期书写个别教育案例,开展以“幼儿双性化人格教育”为主题的案例讲述研讨活动,分享在对幼儿进行双性化人格教育中所获得的经验。与此同时,邀请家长写一些在幼儿双性化人格教育中心得感悟。家园双方对其中有价值的问题进行研讨,共同促进幼儿性别角色向双性化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性别角色人格幼儿园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爱“上”幼儿园
英国拟禁广告中做家务都是女性
影响幼儿性别角色认知发展水平的因素
当前幼儿社会性发展新现象
女大学生性别角色冲突现象调查与对策
想念幼儿园
漫画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