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教学设计点评

2016-02-15 05:14李兴贵成都师范学院数学学院黄祥勇四川省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探究方法教学设计

李兴贵(成都师范学院数学学院)黄祥勇(四川省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教学设计点评

李兴贵(成都师范学院数学学院)
黄祥勇(四川省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摘要:教师在课堂活动过程中非常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思维水平,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充分展示了青年教师的激情、朝气、亲和力,也展示了教师良好的教学基本功及较为扎实的数学专业功底.

关键词:教学设计;活动高效;探究方法

整节课中,学生对教师创设的问题很感兴趣,探究非常主动,回答问题非常踊跃,分组讨论、展示活动表现积极.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使思维碰撞出火花,生成了一些新的思路.教师注重揭示数学知识生长的过程,注重展示数学思维形成的过程,体现了数学学习的本质特征.总的来说,本节课有如下特点,值得借鉴和参考.

一、设计新颖

荣彬老师巧妙地设计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三次突破,层层推进教学,步步提升思维深度,自然地突出了教学重点,巧妙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第一次突破:教学一开始,教师以一个开放性的数学问题直接进入这节课的主题,让一个看似很容易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也引起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在自觉或不自觉的状态下把眼光集中在四边形的内角和上,自然地实现了本节课的第一次突破.这说明教师对数学问题本身的领悟比较到位,问题运用合理.

第二次突破:当学生制定学习方案,把重点锁定在四边形内角和这个焦点上的时候,教师没有急于求成,反而引导学生先考虑起数学方法来.教师从数学方法入手去引导学生解决新的数学问题,这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是不多见的.事实上,这一教学环节的关键就在引出转化的数学方法.对于转化的数学方法教师点到为止,至于如何去运用仍由学生自己去完成.这样,本节课的第二次突破也是由学生完成的,由此不难看出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有了这个环节方法的研究,就使接下去研究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等过程有法可依了.

第三次突破:以四边形为研究对象,在知识和方法上有了突破之后,顺势提出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八边形的内角和问题,这既是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又是满足学生刚刚燃烧起来的探究欲望的需要,学生对教学的第三次突破也就自然不期而至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说对四边形的研究带有很浓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感觉,那么这一环节的探究就显得很开放了,学生的自主地位很明显,而这正是数学发展的必然规律和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可以看出,让学生经历数学发展的过程是教师努力追求的.

课堂中我们还发现,实现这三个突破后,学生还没有满足,这时教师顺势再加一把火,巧妙地让学生的认识再提高一个层次.教师以新的具体的学习任务(用多种方法推导多边形的内角和),引发了学生新的认知冲突,而且这种冲突是由学生自己揭示出来的,当然学生解读冲突的欲望也是最强烈的.可以感受到,在这一环节的再次突破过程中,师生都是充满激情的!

二、活动高效

从教学实际情况看,这节课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理解/掌握/思维训练/语言表达/学习方法等),在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上荣彬老师也做足了功夫.本节课特别重视在解决问题和证明定理时展示数学思维过程,重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做数学、思数学、玩数学去感悟数学的严谨、力量、趣味和魅力.学生在讨论多边形的内角和时各抒己见,可以看到这个环节,学生展开了积极的交流,交流是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提高、思维相互碰撞的过程,尽管交流中发现学生的想法有错误,还没有讨论出最正确的结果,但教师始终在保持沉默和慢镜头,好一个无声胜有声,这样的教学等待是我们教师应该提供给学生的.教师甘心沉默才会有后来学生的精彩发言.这样的沉默和慢镜头还有好几处,比如到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了,还是发现有学生要补充发言,而且,通过最后学生的精彩发言,我们能够想象这一组学生当时是多么地情不自禁啊!同时笔者真担心执教教师在这个环节进行总结,得出结论会操之过急,会把这个难得的精彩扼杀.但是,该教师“火候”把握得很到位,又一次让学生抢了发言权,甘心沉默.看来在课堂教学中,全面的信息反馈、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是非常重要的,这也充分说明了本节课为高效的课堂,有深度和广度的课堂.

三、功夫扎实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教学的艺术在于教师个性化的教学功力,在于细节的处理,在于应变的机智,在于美的升华,在于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思考、交流的时间与空间.荣彬老师在这堂课中表现出了扎实的基本功.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他的激情,不仅感染了学生,也感染了听他课的每一位教师.

参考文献:

[1]刘咏梅.数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收稿日期:2015—12—01

作者简介:李兴贵(1974—),男,中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中学数学教育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探究方法教学设计
物理课堂教学的优化组合与实践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初中化学探究教学探析
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探究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