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冰,李 丹,孙凤仙,于 淼,姚黎英,马 微
牡丹江医学院:1 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部;2 教学质量监控处;3 研究生处,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基于医学知识价值的研究生培养教育创新性研究
刘冰1,李丹2,孙凤仙1,于淼1,姚黎英1,马微3
牡丹江医学院:1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部;2教学质量监控处;3研究生处, 黑龙江牡丹江157011
知识价值的概念由来已久,医学知识价值包括知识运用的自省及自律、体察病情的直觉和体验、无法言表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个人化的操作技能指导,等。如何在医学研究生教育中实现医学知识价值,文章分析了宽松教学管理导致的学术自治危机,缺少基础沟通导致的人文情怀丧失,知识递接传授导致的医学知识偏差三方面问题,从建立“以高带低”的研究生学习社团—促进“个体知识”的形成,并接“社区志愿服务课程”—促进人文情怀的培养,制定终身学习反馈计划—促进“准价值知识”的对接三个方面入手,提出医学研究生培养教育的几点认识。
医学知识价值;研究生教育;创新
1.1什么是知识价值
关于知识,从哲学角度来讲,在《博弈圣经》中,把知识描述成“识别万物实体与性质的是与不是,定义为知识”。实际上,知识的本质是人存在价值的反映,是一种抽象的人类劳动的凝结。根据价值哲学的观点,价值则是指存在对人所具有的意义,它表达的是在宇宙中的人对自己责任的理解,关系到作为个体的人应该如何对待自身以及他物,如何成为宇宙中的一个负责的存在[1]。因此,“知识”与“价值”合起来构成的是不断增值、繁衍的客观经验变量下产生的对于人类发展既成的、未来的事实的抽象意义。
在马克思生活的资本主义掠夺年代,根据资本运行的方式马克思提出了劳动价值理论,这是客观规律下时代特征的体现。而在新技术、新知识层出不穷的现今社会,我们虽然被告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将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归结为技术进步,却忽略了科学技术也只是知识在社会生产中的一种变化形态,在人的要素与物的要素不断打交道的过程中都包含着知识的运用。从国内外学者关于知识价值研究的脉络可以看出,多数学者都围绕知识产生的经济价值展开分析和论述,忽视了作为人类认识成果的结晶,知识除了具有宏观经济学角度的可量度性外还具有创造观念的精神产品的正向价值。
因此,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哲理,认识论发生转向,我们面临的任务是重新审视知识与依附知识的数码经济时代,归还知识价值的本质。
1.2知识价值与医学的关系
中世纪伟大的阿拉伯医学家阿维森纳(avicenna)在其名著《医典》中,曾经给医学定义如下:“医学是科学,我们从中学到:①人体的种种状态,在健康时及在不健康时;②通过什么方式,健康易于丧失及丧失健康时使之恢复健康。换言之,医学就是如何维护健康的技艺和健康丧失后使之恢复健康的技艺”。医学领域除了对于专业知识的片面追求及治愈疾病的根本特征外,还包括一些无法直接表述的、体验式的意念活动,而前者可以称之为医学知识的显性价值,后者称之为医学知识的隐性价值,二者共同构成医学的知识价值。实际上在阿维森纳对医学的定义中,我们也看到他在强调“健康”“不健康”这样的措辞,告诫我们医学不单纯是为了治愈疾病,它还应该包括许多知识运用的自省及自律、体察病情的直觉和体验、无法言表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个人化的操作技能指导,等。因此,源于医学学科本身的特殊性,医学知识价值理论的研究必然呈现独特标识[2]。
1.3医学教育重识知识价值的必要性
弗雷德森在《医学的职业化》(profession of medic- ine)一书中提出了一种病痛体验观,将病痛与疾病区分开来,视病痛为由社会知识和进化形成的社会状态,进而将医学知识的应用视为社会事件。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医学知识不能单纯的被看作是自然科学,医学知识必须与社会整体紧密联系,这样医学知识又具有了两重性,即医师的主体应用性和患者的客体理解性,每个人的能力应在社会系统内得到充分的发挥和调节。
根据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人既是知识的对象,同时也是知识的主体,这种双重性内在构成了相互对立的因素。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或社会领域,根据特定的知识理论体系而得出的具有参照意义的行为规范,本身不自觉地带有强制性,这便是知识与权力的结合。例如:患者到医院去就诊,医师根据患者表现出的偏离正常的、可测量的躯体变量来给出相应的建议甚至是训诫,从某种程度来讲就形成了根据某种知识理论获得合法权力的新的知识结构,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知识的变量”问题,即医师的话语权力、执行操作方式,还有患者的理解接受能力、身体力行能力,等,这些抽象的范畴从始至终渗透在实践的主体与客体之中,它有时无法用语言明确的表达,但却无所不在。
因此,对于医学知识价值的强调,也是为了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建构健康的社会历史文化,在医学知识领域制约特殊群体的系统下,更好地认知、理解和解释社会以及人的存在。
2.1宽松教学管理导致的学术自治危机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是每一个医学生踏入医学殿堂首先做出的庄严承诺,告诫每一名学生医学的神圣性及作为一名医学生必须具备的责任感。医学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本科的大众知识教育,从社会角度来讲,研究生的目标更加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从学生的学习层次来讲,更注重研究本身,不仅要求知识的全面性,同时要求知识学习的深入性,是一种精英教育。由于我国研究生教育属于“严进宽出”,这种培养体制容易导致研究生入学之后的一种内心的满足感及由学习倦怠感而形成的学习应付心理,不利于医学知识发展的严谨性及科学性[3]。
根据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的三度理论,行为人的行为结果无非就是包括三个方面,即客观刺激物、行动人、所处关系或情境。根据他的理想化模式,很容易解释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各种现象之间的联系及认知。如果一名医学研究生长期处于传统的课程规划及宽松的教学管理下,在个别行为者的影响下使大众达成一致,由偶然的行为意识变为在同一刺激物下产生的一贯的行为反应,那么在任何时间和情境下都会形成类似的反应弧,这种对当前刺激物做出的独特的反应就会在习得思维模式下变为一种相似行为现象群,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形成学习兴趣缺乏、疑难问题搁置、危机意识丧失、学习情绪懈怠等消极学习动机的恶性循环,从而导致医学知识学习漏洞及医学尊严的丧失。凯利的立体归因理论虽然存在缺陷,但是从他的理论我们可以看到事物发生原因的内外刺激水平的渐进性发展能够导致行动者的行为是否稳定持久。因此,研究生教育如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需要在具体的教学要求、学习任务监管机制、研究生个体的学习风格、个人时间安排等多方面得到有效协调。
2.2缺少基础沟通导致的人文情怀丧失
医学知识的价值在于来自疾病的挑战与战胜疾病危机的处理艺术,带有证明人存在的普世价值。目前,我国的医学教育还是普遍重视医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促使许多医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面对真实的患者只用生物学的眼光去看待人,缺少对人的关怀以及对待生命的尊重,不利于给出全面的诊疗方案。因为缺少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导致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4]。患者是人并不是冷冰冰的模型,很多时候医师临床操作没有事前告知患者,患者就会感到不被尊重,有些医师觉得跟患者解释如何治疗患者也不懂,忽略了患者对信息的需求,所以就省略了这个步骤。知识转移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如果医师愿意与患者沟通交流,也会满足他个人的成就感,在他内心就会形成一种积极的内部动机,而由内部动机带来的是来自外部的奖励,即患者对于医师的知识给予的认同以及积极配合治疗带来的良好治疗效果,这就形成了医患沟通知识的转移。
尤其一些医学研究生存在学历学位优越感,工作期间采取冷漠或者高高在上的工作态度,因为问询不积极、治疗不主动、观察不仔细,就容易导致患者不理解、治疗不配合、诊治不清楚的不良后果。医学知识的特性就是促进全人类的健康,立足于更好的人的存在,因此即便是依靠自然生物科学,也应该体现和谐人际关系及健康的社会心理氛围下的医学模式。在此基础上,医学教育致力于医疗技术与基础服务理念的健康结合,是医学教育在社会大环境下应该关注的培养方向。
2.3知识递接传授导致的医学知识偏差
中国《辞海》中对于医学是这样表述的:“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做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从人的整体性及其同外界环境的辩证关系出发,用实验研究、现场调查、临床观察等方法,研究人类生命活动和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研究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防治、消灭的规律,以及增进健康、延长寿命和提高劳动能力的有效措施”。定义中明显说明了医学知识的求真特点,对于临床经验的学习,学生也只是听教师结合病例讲解,甚至有的教师也没有真正参与过临床实践,因此学生的学习就会出现类似于柏拉图模仿说中“第三世界”,即教师学习理论知识,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又将所学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如此一来学生学到的知识就是“模仿的模仿”,而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再加入自己的想象与理解,势必会造成医学知识真实性的偏差。
伟大的哲学家康德说过:“想象力的纯粹的(生产性的)综合的必然统一这条原则先于统觉而成了一切知识,特别是经验知识的可能性基础”。在现象与知觉之间必须有一个联结,才能完成很多纷繁复杂的现象的认识,这个联结就是想象力。任何夸大现象作用的想象力都会存在理解上的误会。医学生的学习实际上就是利用这样的想象力来联结感性与理性,但来自现象的陈述如果本身缺乏有效性,想象力的作用就会明显减弱[5]。
医学的特点就是实践性强,在实践中探求世界真理。如果说在本科的五年教育中注重医学生的理论教育,那么到了研究生阶段,掌握基础理论的同时就应该注重临床经验的学习,有效培养他们临床经验学习的真实性,尤其是实际诊疗过程发生的突发状况的处理。关于临床的体验,医院的确是一个最生动直接的环境,但是我国现行的医疗条件还不足以允许正在求学阶段的学生旁观学习或者短期实习,这样做不但会增加医疗服务的风险,也会占用紧张的医疗资源,耽误患者的寻医救治。因此,如何将临床经验渗透到理论知识的学习当中是研究生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3.1建立“以高带低”的研究生学习社团—促进“个体知识”的形成
在人类教育发展史上,学校的教育都没有赋予学生作为被教育人的一个真正合法的地位与尊严,这就形成了学校按照其自身发展的需要对学生实行专项定制的教育,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及思考自身存在的能力,也就无法真正建立存在差异化的个体知识秩序。在高等医学院校中,由于医学知识的生物属性,似乎更缺乏特色的针对学生的教育形式,也就影响了医学知识本身的差异性与延展性。
众所周知,医学生的学习任务较重,根据我国医学教育体系模式及医学博大精深的知识特点,在现存的研究生教育中,学生学习大多呈现“走马观花式”和“囫囵吞枣式”,而医学知识的特殊性要求学生学习必须具备严谨性。经过调查研究,笔者发现我国几乎每个大学校园内都有社团活动,一般以运动竞技类为主,却很少有学习社团的存在,研究生同本科生相比学生数量较少,而学习社团通常也是由少数几位学生组成的,因此更加适用于研究生的学习。
学习社团的开展模式可以采取高年级带动低年级的“以高带低”模式,即每一个高年级的学生带领指定数量的低年级学生,以兴趣及问题探索为导向集中在教室或者宿舍等同一场所,或者建立线上的联系群组,每一个团队需配一名指导教师。低年级学生可以向高年级学生请教学习,定期进行主题式问题讨论,每一个成员都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相互分享经验和学习成果,达到共同进步。一段学习时间过后首先进行学生内部的交流,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虚拟的班级。总结问题再共同请教指导教师,指导教师需要定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纠错。这种学习机制致力于创建个体学习“共同体”,学生可以选择志同道合的学习伙伴,组成学习团队,制定共同的学习计划,高年级学生为了能够解答低年级学生的问题需要不断地温故才能知新,有效地督促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也有效地降低了陌生环境下学习的无序情绪,形成问题指向性学习模式,对于教师来说,形成的辅助教学更加有益于医学知识的传播。
3.2并接“社区志愿服务课程”—促进人文情怀的培养
如果说医学本科生的学习重点是医学的基础理论知识,那么,对于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就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本科教学的传统课程,必须将教学的重心落在临床经验上。由于研究生学生数量较本科生少,且有指定导师进行专项培养,因此开展定量定制的实践教学更有操作性。
英国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Polanyi M)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通常那些能够在书面上呈现出来的称为显性知识,在行动中所蕴含的未被表述的知识,称为隐性知识,它来源于个体对外界的理解和感知。医学的存在特征虽然以生物技术为符号,问询客观真理,但是探索医学的主体依然是医务工作者,医务人员可以通过自身的知识体系整合经验获得隐性知识,包括新技术的开发、技术手法的创新,也包括医患沟通技巧、生命价值认知,等。因此,从某种意义来讲,相对于明确的显性知识,医务人员临床实践来自“直觉”的隐性智慧更具有开拓价值。
针对医学隐性知识的开拓,对于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改革,笔者认为可以采取“社区志愿服务并接”课程:首先志愿服务也体现了医学服务社会的反功利目的;其次,社区医疗将成为未来医学发展的关键环节;最后,研究生小范围的社区学习具有可实现性。将学生分组外派指定社区,课堂教学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实践课时计入学分。社会志愿服务的课程安排,一方面给学生真正进入医院创造一个过渡期,且有助于调整学生的职业规划;另一方面在解决基础医疗问题时体会普通大众的需求,形成最基本的“人文关怀经验”,改善冷漠的人际关系,为未来应对更复杂的医患纠纷打下基础。
3.3制定终身学习反馈计划—促进“准价值知识”的对接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我国大学本科教科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绪论中就提到要培养终身学习的学习理念,这是对全体大学生的学习要求,而对于未来的医务工作者,针对现有以及潜在的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医学生的知识总量也要不断增长。
如何有效地贯彻终身学习的理念,针对医学研究生,笔者认为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终身学习反馈计划。首先,必须明确研究生毕业并不意味着跟学校彻底脱离关系,因此,首先要在学校建立“毕业入行学习计划跟踪记录”,该项记录同毕业生签订的劳动合同共同执行,用人单位与学校达成一致协议,定期总结学习内容,并返回校园与在校师生进行面对面的参与式谈话,谈话内容结合在校学习期间的理论知识及入行后实际操作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困惑、难点,交流期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讲述调整自己的授课计划和模式,学生也可以身临其境、真实感受医学知识的应用情况,有助于临床经验同理论学习相结合,该计划具体执行的时段可根据学生所在学校实际情况自行安排。
学习不是简单地复制客观真理,而是要根据自己的体验创造性的认识世界、验证世界。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每一个学习者都会以自身既定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经验进行编码,那些既定的知识通过学习者的建构,因为注入了新的经验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医学生的学习更加具备这样的特点,人类攻克疾病任重道远,人的发展也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改变,相对于本科生而言,研究生更具有专业导向性,终身学习反馈计划更加有利于主体人的主观学习体验,使已经融入医疗行业及社会生活的医学生实现经验的自然生长。与此同时,对医学知识的重新认识以及医学知识在医疗领域操作“准价值”的实现至关重要。
[1]黄甫全.师生主体、知识价值与整体方法—文化教学认识论纲[J].教育发展研究,2010(22):31-38
[2]张伟.生物—心理—环境—人文医学模式探讨[J].医学与社会,2011,24(3):62-64
[3]陆才德,王国良,叶华.浅谈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133-134
[4]马家忠.医学人文教育的关怀哲学基点探究[J].医学与哲学,2013,34(8):37-40
[5]向鸿梅,马春梅,李树森,等.培养医学生医学伦理职业操守的探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5(6):702-704
Innovation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graduate students based on medical knowledge value
LiuBing1,LiDan2,SunFengxian1,YuMiao1,YaoLiying1,MaWei3
1Department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Research;2DivisionofTeachingQualityMonitor;3GraduateDivision,MudanjiangMedicalCollege,Mudanjiang157011,China
The concept of knowledge value has existed for a long time. Values of medical knowledge include introspection and self-discipline of knowledge use, intuition and experience of illness observation, and indescribable values and world outlook, guidance of individualized operation skills. To realize the values of medical knowledge in medical graduate education, the article analyzes academic autonomy crisis caused by loose teaching management, loss of humanity caused by lack of basic communication, and medical knowledge deviation caused by knowledge imparting and passing. Then it discusses some understanding of medical graduates'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establishing the graduate students' learning society with the upperclass students guiding the lowerclass ones to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individual knowledge, offering community volunteer service courses to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humanity, and making a lifelong learning feedback plan to promote para-knowledge value.
medical knowledge value; graduate education; innovation
黑龙江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的微观层次研究”(JGXM_HLJ_2014148);“牡丹江医学院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的构建”(JGXM_HLJ_2015138)
2016-04-27
刘冰(1987-),女,黑龙江牡丹江人,助教,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医学伦理学。
马微(1982-),女,黑龙江牡丹江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研究生培养模式机制改革。
电话:13946364426;E-mail:maweituteng@126.com
G642.0
A
1004-5287(2016)05-0520-04
10.13566/j.cnki.cmet.cn61-1317/g4.20160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