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刊 评
评地勘单位的改革与转型
■ 刊 评
这里讨论的地勘单位是指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如今仍以“百局千队”形式存在的事业实体。这个实体在过去曾经为国家作出重要贡献,而今仍然顽强存续,具有很强的生存能力。但随着改革的推进,也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根本原因在于体制型态不适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它承担的是一种找矿职能,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出资者是中央财政,二是技术劳务提供者是地勘单位。前者是代替国有矿山企业,支付找矿成本,在矿产品销售收入中便将其转入企业利润之中,再进了财政,完成一个循环;后者是作为生产要素与财政投入共同配合,实现了找矿任务。在这里它完成的是一种职能,属于事业单位,出资者不用考核具体项目的投入和产出。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一方面财政不会用纳税人的钱为企业支付找矿成本,另一方面矿山企业要开矿,就必须自己出钱找矿,不可能无偿取得找矿成果。所以我国原有的商业性地质找矿的体制和机制必须改革。实际上也早已处在改革之中。当前,路子(企业化)已经踏上征程,帽子(事业单位)依然难以舍弃。这里想着重讨论商业性矿产勘查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体制和机制?
从国际商业性地质找矿的格局看,主要有三种类型的主体:一是探矿权生产经营主体,包括找矿人、初级勘查公司、大型矿业集团等。二是勘查技术劳务生产经营主体,包括技术承包工程公司、技术咨询服务、勘查信息服务、律师和会计师服务等。三是矿产勘查投、融资主体,包括上市融资,通过股票筹集资金;合作勘查,通过放弃探矿权的部分权益融资;动用自有资金,多在大型矿业集团运用;抵押贷款,多在详查勘探阶段实施。显然,要把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地勘单位,改造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三类主体,不是很容易的,要远比我们原来设想的复杂。首先,我们过分强调技术劳务在地质找矿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所有找到的地质成果都记在它的账上,却忽视资金这个要素的作用。而商业性地质找矿,投资是最重要的,它决定其规模、速度和结构,这方面改革我们远没有到位。其次,在找矿成果上单纯强调实物指标,如探明的储量、提交的矿产地等,而商业性地质找矿光讲实物形态不行,主要看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否符合市场需要,即作为企业的资源资产是否能给企业带来收益。第三,找矿终极目的是盈利,没有太多的政治考量,地质成果只是为实现赚钱的重要手段。为了赚钱,他们必须努力降低成本,增加收入。在机构上,他们针对地质找矿所动用的手段,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绝不会去搞“小而全”的全能单位,而是通过对外发包,充分利用专业公司承担。
综上分析,我国商业性地质找矿,也必须按投融资主体、矿业权经营主体、技术劳务经营主体来进行组建。①从长远看,必须发展股市融资,当前应当利用各级政府出资找矿的专项基金,改型为专业投资公司,只经营资本,不搞实体;②在有条件的省级地勘局,转型组建初级勘查公司,集中资金、精干人员,“轻装上阵”;③以现有的地勘单位为基础,转型构建专业技术服务公司,面向“大地质”。特别是各种专业地质技术,要适应地质找矿、地质调查、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城市地质等需要;探矿工程、实验测试、地质咨询等,也要根据市场的需要进行转型。这些技术劳务服务,是真正的第三产业,对承担任务的供给主体来说,不存在公益性和商业性之说。其中的公益性地质成果,属于政府购买服务,也是改革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