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亚琦
【摘 要】装置艺术作为一种崭新的艺术形态出现在现当代,以科技和艺术的完美结合展现出艺术之美,如今更成为一种新兴、前卫的艺术表现形式,出现在各类博物馆、艺术馆、商业区,以极有趣、极富表现力的特点吸引着大众目光的集聚,由视听经验延伸到人类的“五觉”(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体验,为社会文化创意产业带来广阔前景。从艺术到产品,装置艺术需花费更多人力、物力、财力来完成,其功能性和体验感给予了观众极大的满足体验,产生了欲望和欣喜,是商业的天堂,更是艺术享受的体验区。
【关键词】装置艺术;商业性;抽象;体验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9-0185-01
装置艺术大多是艺术家表达自我观念及情感的形式和载体,是“场地+材料+情感”的综合展示艺术。大部分涉及设计的作品,已经模糊了界限,装置性越来越强,科技的加入给予了人们更大的体验与满足感。装置艺术形式已渗透到当代艺术的各种门类之中,为当代艺术设计注入了新鲜血液。本文以一个设计师的角度,来探讨装置艺术在当代设计中的应用及其商业性体现。
关于装置艺术,多米尼克·冈萨雷斯·弗尔斯特、皮埃尔·于热、菲力普·帕雷诺三人的作品《轮转》,是三位艺术家各自的独立作品,连在一起做展示,效果的确不错,观众置身其中似乎进行了一次视觉旅行。该作品游离于纪实与虚构之间,使观者成为作品中的一部分,参与展示互动体验,为整个氛围添加了特殊的味道。
大型装置艺术《雨屋》,是艺术团体兰登国际的实验作品,曾在伦敦巴比肯中心(2012)和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2012)两地展出,并获得极大反响。该作品运用了3D追踪摄影机定位参观者的位置,控制流水的开关操作,创造了人到雨停,雨中不湿身的效果。雨屋引发的热潮,表明浸入式艺术已经越来越流行。很多人为了感受体验,甘愿等候进场,并为此而花费。因为进场的限制,很多人只能体验那一刻,可那一刻却让人终身难忘,这就是装置艺术促进了经济和人类思想的转变及上升。兰登国际的这个装置实验艺术,运用科技和艺术,创造出了独特的氛围来吸引人们参与和互动。它在各个地区的展示都是社会实验的重要部分,促进了广大民众为艺术消费的愿意,逐步体现出作品的商业价值。
装置艺术的多元化展现,也表现出了人类审美消费水平的高度。装置实验艺术的创作是在特定的时空和环境里,将所有的材料进行艺术性地选取、运用、改造、拼接、组装、重组、完善,形成丰富的且具有文化底蕴的个体或群体艺术,然后在展示出来。装置艺术属于非常完善的立体作品,能够长期展示在室内外的场景中,每个人都能参与并观赏,是人类生活经验的延伸,更是非一般的体验享受;装置艺术创造的环境是让广大群众参与作品实验中,有了观者才是完整的作品,促进甚至迫使观众在参与的空间里,由被动观赏转换成主动享受,满足感油然而生;装置艺术是不受各艺术门类限制的,有其自身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手段方法;装置艺术的展现有时往往过于夸张,通过强化或异化的方式,来激发观众去感受体验;当代装置艺术不再是对传统博物馆展览的反叛,而是很自然地出现在各类艺术馆、博物馆、商场,在现实社会中不可或缺,并作用于现实,具有商业性。
装置艺术的材料选取均是普通常见的,也是生活中必不可少,验证了艺术来源于生活,所有的材料及废弃物都能被作品创作者巧妙运用,那么这就是装置不断的出现在商业环境,娱乐环境,各大展览馆中,与大众都有联系,深入人心,人人参与,让更多的消费人群加入,让装置艺术更具时代感。若将其商业艺术价值完美呈现出来,离不开对人们观念变化和语言形式的探索,行为和生活将发生较大转变。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产生了富有商业价值的装置作品,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感官体验,刺激消费,也感动观众内心;虚拟游戏,手机平台等带来了享受体验,创造了巨大利润,愿意花费去享受,确实带来了便捷及乐趣,其作用力渗透人心,同时促进人机互动。
装置艺术,是反映个人的生存经验及态度的视觉语言,选择何种媒介材料,越来越具有灵活性和随机性。在装置及新媒体艺术大力推广的同时,人类的生活模式与思考方式也随之改变,创造并使用科技,进而运用新方法改造与融合。
装置艺术作为流行的新兴艺术形式之一,VR虚拟现实艺术的快速发展,提高了生活水平,也感受到时代的发展脉路,这是一个资源整合的时代,体验感强的时代,在新产业新作品当中不断实现自身价值,人在体验的同时会想拥有,也会在观赏的同时为其花费,促进消费,是装置艺术为我们带来新的感受,新的人生体验,促进社会经济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罗伯特·修斯.新艺术的震撼[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6.
[2]顾丞峰,贺万里.装置艺术[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6.
[3]徐淦.装置艺术——西方后现代艺术流派书系[J].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1.
[4]深圳市艺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当代装置艺术[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4.
[5]曹倩.实验互动装置艺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