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临终关怀事业的思考

2016-02-06 06:42大连市社会科学院辽宁大连1160011399813164qqcom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临终关怀死亡社会工作

张 斌(大连市社会科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1,1399813164@qq.com)



发展临终关怀事业的思考

张斌
(大连市社会科学院,辽宁大连116001,1399813164@qq.com)

〔摘要〕社会老龄化对临终关怀服务的需求日益迫切,而我国的临终关怀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整合社会资源,开展善终教育,多渠道培养和培训人才,让社会工作者介入临终关怀领域,宗教界也可参与临终关怀可以为临终者及家属提供心理支持,进而有效推动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临终关怀;社会工作;死亡

临终关怀是全世界共同关注的话题。2013年世界卫生组织的196个成员国都承诺,将把临终关怀服务列为自己国家卫生系统中的重点工作。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已开展近30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亦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以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1 临终关怀的现实意义

临终关怀作为一门新兴交叉科学和一种社会医疗卫生保健服务项目,其目的是提高临终者的生命质量,排除其心理问题和精神恐慌,让临终者平静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同时,使家属能够减轻精神创伤和心理障碍并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现实。

1.1临终关怀服务是老龄化社会的迫切需求

据国家统计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测算,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到2050年我国将有1/3的人是老年人,而80岁以上的人将达到1亿左右。我国每年大约有700万人走向生命的终点,多数为需要临终关怀服务的高龄老衰和晚期癌症病人[1]。目前,60岁及以上老年人约有20%需要临终关怀,而各界能提供的服务仅能满足15%左右的需求,无法得到临终关怀的老人达3300万人[2]。随着人口的老龄化,期望寿命的增高及老年终末期疾病发病率的增加,老年人口对临终关怀服务的需要迫在眉睫。

1.2晚期癌症病人、疾病末期临终者更需要临终关怀服务

恶性肿瘤现已位居我国城市居民死亡风险因素首位,据对北京老年医院109例老年末期癌症患者生死观的调查显示,有89.0%的患者对死亡感到恐惧、悲伤和痛苦,有53.2%的患者有痛苦、绝望的情绪[3]。《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我国每分钟就产生6个癌症患者[4]。仅上海市,每年因肿瘤死亡3.6万人,70%的癌症晚期患者需要得到特别的关怀和照料[5],对于恶性肿瘤“手术→化疗→放疗”的过度治疗方式是在延长患者的痛苦,带来的是身心折磨、生活质量下降,绝大多数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没有得到疼痛的缓解和痛苦症状的控制,以及生理、心理与心灵的关怀。

1.3临终关怀可以有效利用卫生资源

WHO发布的一项全球性调查报告指出,人在一生中消耗的卫生资源,80%是在临终前的一个月时间内产生的费用,恶性肿瘤患者更不例外。据估算,每年用于癌症病人的医疗费用约800亿元,约占卫生总费用的20%,远远高于其他慢性病的医疗费用,是卫生总费用上涨的重要因素。据调查,我国平均每位临终关怀者医药费用约为17000元,而相同住院天数的老年病人全部费用为31000元,相比节省了14000元[6]。北京市西城区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居家临终关怀患者在临终阶段的日均住院费用(243元)与大医院(3126元)相比为1:13,居家临终关怀可以降低92.2%的费用[7]。照此估算,仅全国约250万个癌症患者临终阶段费用总计可节省数十亿元,在医疗资源总体紧张的背景下,临终关怀是一件利国惠民的事。

2 临终关怀服务的现状

我国现阶段未开展广泛的生死观与临终关怀的教育,临终关怀服务模式单一,临终关怀服务人员的素质不高等问题,这些均制约着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

2.1社会大众尤其是医务人员临终关怀意识亟待加强

2.1.1社会群体临终关怀观念亟待普及。

据调查,西安市一社区240名居民仅有51.7%听说过临终关怀[8],武汉市被调查的921人中,经常听说“临终关怀”的市民占13.6%,愿意接受临终关怀服务的占26.7%[9],北京市某社区2726例老年人中,对临终关怀的知晓率仅为22.1%,85岁以上的老年人对临终关怀的知晓率为6.7%[10];而对西安某医院259例急诊重症患者的调查显示,仅有19.15%的70岁老人愿意接受临终关怀服务[11]。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大多数人的临终关怀由家庭成员完成,仅有少部分人会选择由临终护理人员提供服务。

2.1.2医务人员临终关怀理念及技能亟待加强。

揭示死亡的本质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死亡的意义,而现有的医学教育侧重于构建学生的生理知识,很少涉及生命价值教育,对于患者的临终关怀教育更是鲜见。高等医学院校仅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等开设《临终关怀》课程,而大多数医科院校只在《医学伦理学》和《基础护理学》课程中有临终关怀章节。目前,医务人员普遍缺乏临终关怀教育与临床实践。据对上海4家社区医疗机构的调查显示,239名从业人员对临终关怀服务概念、内容和职责完全了解的分别占49.8%、49.4%和43.5%[12]。

总之,社会群体对临终关怀的意识亟待加强,尤其是医学生及医护人员亟待进行临终关怀的教育与培训。

2.2临终关怀服务团队亟需加强

临终关怀涉及医学、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诸多领域和学科,在美国,临终关怀照料队伍由注册护士、内科医生、社会工作者和牧师或其他法律顾问组成[13]。目前,北京、上海、成都、昆明等注册临终关怀机构从事临终关怀工作的人员为执业医师和注册护士以及义工(或护工),临终关怀社会工作者非常稀缺。

心理护理是临终关怀服务的薄弱环节。现阶段,医护人员、家属及护工只是为临终者进行常规性的护理。据调查,有81.1%的全科医生害怕面对悲伤,认为自己有心无力,89.2%的全科医生面对临终患者不知道该说些什么[12]。

现阶段的临终关怀服务还忽视了对患者家属的人文关怀。面对亲人的即将逝去,家属往往悲痛欲绝、精神的痛苦持续时间较长,常常会有否认、恐惧等心理;面对这些负面心理,缺乏调适的技能。

3 推进临终关怀事业的建议

每年10月第一个星期六是“世界临终关怀与舒缓治疗日”,这是2004年英国首先提出的。临终是人生命发展的必经阶段,正确认识和尊重临终者最后生活的价值,提高其生活质量是对临终者最有效的服务。目前,临终关怀服务远远不能满足患者和家属的需求。

3.1广泛开展善终教育

善终教育与发展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密切相关。在人生的系统教育中应增加“生死哲学”的内容,成立相应的“研究教育组织”。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经阶段,在医疗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医生的良知和职业素养应当表现在不只是简单地让患者生存,更要追问这是何种生存;不只是要帮助患者追求生命的长度,还有生命的质量……在生命的长度和质量二者不可兼得的时候,我们没有权力剥夺患者的选择权,应该让患者更好地规划自己最后的时光……在人类尚未攻克癌症的今天,‘帮助患者幸福地活着’应当成为我们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始终如一的不懈追求。”[14]医务人员面对临终患者及其家属,在进行临终关怀的同时,应实行死亡教育,使患者及家属能够正确认识死亡、接受死亡,消除对死亡的恐惧,安详、尊严地死亡。

3.2多渠道培养及培训人才

临终关怀涉及多门学科,应加快培养及培训各类人才。首先,高等院校应大力培养社会工作人才,以满足未来对专业医务社会工作者的需求。其次,在现有条件下,医学院校增设《死亡学》《临终关怀学》《医学社会学》《医患沟通学》等课程,加强医护人员临终关怀基础知识教育与培训,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老年产业管理学院在涉老专业群中积极探索“生死观与临终关怀”课程[15]的做法值得推广。

3.3社会工作者介入临终关怀服务

临终关怀体现的是对生命的珍惜与尊重。社会工作者在临终关怀机构中可以做好对临终者及其家属的心理关怀,从而让病人获得接受事实的力量,对临终病人的家属给予安慰和指导,使其早日从悲伤中得以解脱,真正体现医学的人文关怀。

首先,社会工作者针对临终者的情绪和行为变化,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死亡教育,可以采取倾听、引导、询问和同理心等技巧方式为临终者提供生命回顾服务,肯定其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缓解其对死亡的恐惧与焦虑等心理,让临终者表达内心真实的感受,坦然接受死亡。其次,社会工作者为患者家属提供心理支持,使之早日恢复正常生活状态。再次,临终关怀服务涉及医院资源、社区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利用,社会工作者通过发挥社会资源整合和沟通者的角色,通过整合社区、社会资源,协助患者实现各层面的需要,如临终老人的社区照顾、老人生前遗愿的达成、身后事宜等。社会工作者还可以为困难患者申请救助基金,为有器官捐献意愿者联络红十字会等。

总之,社会工作者在临终关怀事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社会工作者以其专业的价值观、灵活的工作方法,在养老机构和社区医疗机构中发挥着辅导者、使能者、咨询者及协调者的作用,提升社会各界对临终关怀事业的重视,为临终关怀工作创建一个积极广泛的社会支持网络。

3.4宗教界参与临终关怀事业

宗教界对于自己的信徒都有临终关怀,其形式和内容各有不同。宗教临终法事是宗教性的临终关怀形式,通过教义的阐述、仪式、信仰的力量给予临终信徒精神慰藉。基督教、天主教及佛教皆有许多临终关怀的具体操作。香港灵实医院设有教堂,临终病人可做礼拜,也可由院牧部的成员到病人床前祈祷[16]。2015 年7月11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与大兴善寺合作办医院,为患者提供康复指导、心理疏导和临终关怀等服务,这种“佛”“医”结合、以康复医学为主的服务模式是人文临终关怀的医疗服务新模式;北京佛教养老院——“双缘养老院”帮助老人解除死亡的恐惧、喜乐度晚年的做法值得借鉴。为满足有宗教信仰和特殊要求的重症患者的需要,有条件的医院可设置临终关怀机构和安宁病房。

临终关怀事业是现实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广临终关怀,不仅要在全社会普及死亡观的教育,使人们珍爱生命、尊重死亡,更要通过宣传教育,将评判子女是否尽孝的标准从生命的长度转移到生命的质量上,充分尊重患者自身的意愿,体现生命的尊严。中国人一向讲究“善始善终”,其本质在于追求生命临终的安详与尊严,临终关怀是让每个人安详、无痛苦、有尊严而无憾地走到生命的终点,帮助其亲属平顺度过哀伤期。临终关怀事业任重而道远,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徐元锋.明天,我们如何“老有所养”[EB/OL]. (2011-07-16)[2014-03-15].httP:// www.PeoPle.com.cn.

[2]罗冀兰.“世界临终关怀与舒缓治疗日”及我国临终关怀开展现状[EB/OL].(2012-10-18)[2014-02-15].httP:://www.cnaflc.org.

[3]刘宁红,吴殷,蔡莲娜,等.死亡教育对老年末期癌症患者生死观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15,44(3):254-256.

[4]佚名.《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发表[J].上海医药,2013,34(4):7.

[5]陈伟,龚震晔.上海市临终关怀基本认知及志愿者服务意愿和能力的调查[J].中国医院,2013,17(7):25-27.

[6]王雷.临终关怀的经济学视角[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5):26-27.

[7]赵琬微,刘宝森,俞菀,等.为了最后的尊严:临终关怀现状调查[EB/OL].(2013-10-06)[2014-04-07].httP://www.banyuetan.org.

[8]唐争艳,张永爱.关于西安市社区居民临终关怀认知度及需求现状的调研[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27(5):681-683.

[9]赵显达,吴新,刘东瀛,等.武汉市民对临终关怀知晓率的态度的调查[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1,32(2):297-300.

[10]高茂龙,王静,王进堂,等.北京市社区老年人临终关怀知晓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19):2262-2264.

[11]辛爱利,阎向东,王彩燕.235例患者临终关怀现状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5,28(1):50-52.

[12]王玉琴,陈英,刘英.全科医生对临终关怀的知行信调查[J].福建医药杂志,2013,35(1):146 -148.

[13]徐勤.美国临终关怀的发展及启示[J].人口学刊,2000(3):52-54.

[14]刘端祺.抗癌治疗也需人文关怀[N].人民日报,2015-02-05(5).

[15]唐东霞.在涉老专业群中开展生死观与临终关怀教育的意义和路径研究[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89-92.

[16]何则阴,江先文,汪云利.宗教死亡观与临终关怀[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 (4):138-141.

〔修回日期2015-12-20〕

〔编辑李恩昌〕

Reflectlons of the DeveloPment of HosPlce Care

ZHANG Bin
(Dali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Dalian 116001,China,E-mail:1399813164@qq.com)

Abstract:Aging society demands are increasingly urgent for hosPice services,but the hosPice care develoP_ ment in our country still existsmany Problems.It is necessary to integrate the social resources,carry out hosPice education,and develoP and train Personnel through multi-channel.In addition,socialworkers could be involved in the field of hosPice and religion could also be involved in hosPice care in order to Provide Psychological suPPort for the dying and their families,and thereb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hosPice effectively.

Key words:HosPice Care;SocialWork;Death

〔收稿日期2015-10-21〕

〔中图分类号〕R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565(2016)01-0178-03

猜你喜欢
临终关怀死亡社会工作
提高临终关怀认知度和更好的开展临终关怀的研究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中国临终关怀探析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从浦东新区老年医院发展看地区机构临终关怀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美剧“死亡”,真相不止一个
我经历了一次“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