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视角下的中国临终关怀探析

2016-11-24 14:39李成
2016年32期
关键词:临终关怀

李成

摘 要:临终关怀是人道主义在现代社会的最高体现之一,是人类社会最具人性化的发展,也是以人为本的具体表现。本文从临终关怀及其在中国的缘起与发展、中国临终关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中国临终关怀的社工介入进行探讨,探索在社会工作视角下中国临终关怀如何才能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临终关怀;社工介入;哀伤辅导

临终关怀是人道主义在现代社会的最高体现之一,是人类社会最具人性化的发展,也是以人为本的具体表现。临终关怀是由社会各层面(护士、医生、社工、志愿者、政府部门和慈善组织)组成的机构为生命处于晚期的病人提供生理、心理和社会全方位的照顾与支持,创造一种安宁、舒适和温暖的临终环境,提高病人临终阶段的生命价值和质量,让他们有尊严,愉快、安详和不留任何遗憾地离开人世。经过近40年对临终关怀的探索,现代医学一般认为:临终关怀是为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提供支持性和姑息性照顾的医护措施。它关注的是对临终病人照顾的姑息性(Care),而非治疗性(Cure),它不以延长临终病人寿命为宗旨,而以“维护临终病人的尊严,减轻临终病人的身心痛楚,同时给予病人家属心理支持和帮助,使他们能坦然地接受死亡事实”为目的,从而提高临终病人的生命质量,让病人能够安详无痛苦地离开人世。目前我国社会关注研究的主要是老年人老年初期生活这个阶段的需求,面对老年人生命历程的另一个重要阶段—临终阶段的关心和研究则十分欠缺。因此,在我国对临终病人进行临终关怀已经是一个迫不及待的问题。

一、临终关怀的内涵

(一)临终关怀的含义

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临终关怀是对无治愈希望病人的积极与全面的照顾,其目的在于确保病人及其家属最佳的生活质量;临终关怀以缓解病人其他相关生理症状、控制疼痛,以及减少病人心理与社会层面的痛苦为重点;强调的是通过社工等服务人员为病人提供保守性的治疗和系统性的照护,尽可能地使病人平静安详地带着尊严离开人世。与此同时,给临终者家属提供社会支持与丧亲辅导。总而言之,临终关怀主要针对临终病人死亡过程的痛苦和由此产生的诸多问题,为病人提供舒适的医护环境、坚强的精神支持和温暖的人际关系,在生理、心理及社会等多方面提供照护和支持服务的过程,主要目的在于帮助临终者客观看待死亡,减轻对死亡的恐惧,提高临终阶段的生命质量,完成最后的生命旅途,并为家属提供情感和心理支持,给予安慰和关怀。简言之,临终关怀就是让患者“善终”、使家属“好生”的一种综合性卫生医疗服务。

(二)临终关怀的目的和意义

一方面是帮助病人了解死亡,接受死亡,在人道主义的关怀下,享受良好的医疗消费,使他们能够有尊严、有意义、有价值地度过生命的最后阶段,超脱于身体的痛苦,安详而无牵挂地离开人世;另一方面是为病人家属提供情感和心理支持,给予安慰和关怀,帮助他们直面亲人的死亡,坦然地接受丧亲之痛和将要面对的问题。在我国社会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临终关怀不仅在生活方面有利于解决临终病人的照护问题,而且在精神层面上减轻临终病人的心理痛苦,排解临终阶段病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恐惧不安,意义更为重大。

(三)临终关怀的主要内容

临终关怀实际上是运用多种形式对临终者给予生活上的照护、情感上的慰藉、精神上的满足和对人的生命尊严的维护。临终关怀用温情和爱,让死亡变得不再狰狞和恐怖。

1、理解并接受死亡是临终关怀的首要内容。

2、减轻恐惧和不安是临终关怀的基本内容。

3、控制并减轻疼痛是临终关怀的重要内容。

4、实现临终者的愿望是临终关怀的具体内容。

5、对临终家属的慰藉与关怀是临终关怀工作至关重要的内容。

二、中国临终关怀的缘起和发展

天津医科大学临终关怀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于1988年7月15日。该中心是全中国(包括港台地区)首家临终关怀专业研究中心,标志着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开端。而同年10月创立的中国第一所临终关怀医院——南汇护理院则拉开了中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序幕。与此同时,香港爱国人士李嘉诚先生在大陆捐建了20多家慈善性质的宁养院,每年拨款2 000多万元,为关爱生命、造福人民、促进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2006年4月16日,由李家熙教授发起与倡导的中国生命关怀协会正式成立,为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契机。

21世纪中国面临着人口老年化的严峻考验,中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任重道远。但近年来中国对于临终关怀的探索从未停止,探索中国本土的临终关怀模式,推进中国临终关怀本土化进程。已形成的中国特色的临终关怀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李义庭的PDS模式,让医院、社区和家庭相结合进行临终服务,旨在解除病人病痛。二是施榕的“施氏模式”,即“中国乡村临终照护”模式,主要是家庭照护,致力于发展中国农村的临终关怀事业,适应我国已经步入的老龄化社会。他认为21世纪中国临终关怀事业在乡村将大有发展。三是家庭、社区和专业医护人员相结合的新型模式,家庭为临终病人提供全部或部分医疗费用,创建满意的临终环境,并对病人进行生活照护、精神抚慰及其他帮助;社区帮助安排志愿者作为临终团队成员进行筹资;由医院或社区医疗机构的临终关怀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进行其他相关的临终关怀医护服务。尽管上述三者都力求将家庭临终照护与社区临终关怀相结合作为临终关怀的主要形式,但是在具体实施上却仍面临着各种现实性的挑战。

三、中国临终关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死亡教育和生命伦理教育

生命伦理教育是我国社会文化教育的薄弱环节。我国民众由于深受传统文化影响,谈死色变,对死亡充满恐惧,缺乏对死亡的正确认识。而科学的死亡观是:死亡是人类世界的自然规律,面临死亡时,应以减轻身心痛苦为目的,而非以延长生命为宗旨,实际上就是为死亡寻找心理适应,这种良好的心理适应对于临终者及其家属均有必要。大部分家属面对亲人的死亡,精神上会痛苦许久,甚至长时间影响自己的生活,不利于临终病人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提高。因此,在我国加强死亡教育和生命伦理教育很有必要。

(二)临终关怀的规范和制度不健全

我国尚未出台针对临终关怀的配套性行业标准、专门性政策以及相关规范,临终关怀医院被视为普通的一级综合医院,政策不健全,缺乏法律的支撑和界定,使得我国各临终关怀(医院)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同时,由于缺乏行业规范和标准,一些临终关怀机构还出现了收费无标准、服务不规范等问题。此外,临终关怀并没有纳入医疗保险的范围之内,这就导致了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三)临终关怀的服务提供严重不足

我国每年需要临终关怀服务的人数高达几十万,而目前我国开设临终关怀的医疗机构还很少,缺口巨大,供需极不平衡。以北京市为例,2014年,8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已增至51.6万,占户籍老年人口的1/4。而在这些高龄老年人当中,大多数人都已经多病缠身,需要专人照护。但目前北京市临终关怀医院和机构却屈指可数,如北京万明医院、北京松堂关怀医院等,还远满足不了这几十万老年人的需求。此外,从医护服务人员供给上,临终关怀需要全科医生和医务社会工作中才能提供更好的服务,而国内全科医生和医务社工却严重短缺且水平有限,这进一步制约了临终关怀服务的供给。

(四)社会资源整合力度的欠缺

在国外的临终关怀机构中,很多工作都是由社会工作者来承担的,甚至在英国的某些临终关怀机构,它的所有的照护工作和日常事务全部由训练有素的社会工作者或志愿者来义务承担。而我国的社会工作起步较晚,发展不够成熟。我国社会工作面临起步晚、发展慢、人数少、专业化程度低等特点,很多社会工作者被迫转行,导致专业社会工作者数量有限。除社会工作者外,我国临终关怀社会志愿者也极为缺乏,现在多为临终者的家属及高校大学生,缺乏稳定性和长期性。

四、中国临终关怀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加强死亡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死亡观

美国从1960年开始,死亡教育在大中小学已逐渐成为学校教育中的一门学科,医院、社会服务机构亦均有死亡座谈会或死亡教育课程等。目前我国只有极少部分学校开展了生命伦理教育和死亡教育课程,离普及还很遥远。加强死亡教育,有利于提高人们对生命价值和生命质量的认识,正确面对死亡,使临终病人在面对死亡时,坦然接受死亡的到来,这样既可维护病人的生命尊严,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又易于病人及其家属接受,帮助临终者及其家属理解死亡的不可抗拒性,正确面对死亡。同时,生命质量和生命尊严教育也必须大力推广。所谓死亡教育,简单而言就是将有关死亡的知识传达给人们,让他们正确面对自我之死和他人之死。

(二)建立健全的临终关怀的规范和制度

我国负责老年人工作的政府部门,主要有老龄工作委员会、卫生部门和社保部门。当前我们应合理整合这些部门的职责,比如老龄委负责临终关怀的心理慰藉工作,卫生部门提供给临终关怀有效的医疗保障和支持,社保部门则为临终关怀提供充足的经济支持和保障,唯有这样才能推进临终关怀工作的有效开展。同时,我国应制定专门的卫生法规规定临终关怀的收治对象、临终关怀医院或机构的设置标准和硬件设施、临终关怀实施关怀的标准、从业人员的职责、收费标准等相关内容。我国也可以将临终关怀纳入医疗保险范围,改变人们传统的死亡观,扩展临终关怀的覆盖面,使更多临终病人享受这一“生命福利”。

(三)增加和扩展临终关怀的服务供给

面对目前我国临终关怀机构数量严重匮乏的现状,一是要增加临终关怀机构的数量,加快对临终关怀医院及病房、社工站的建设;二是积极探索社会慈善组织参与、临终关怀上门服务等多种服务形式;三是加强医学院校对全科医生和医务社会工作者的培养,提高他们的技能和服务水平,并开设“死亡社会工作”、“临终关怀”、“心理学”等课程,逐渐组建起专业的高素质的临终关怀医护服务队伍;四是对现有的在职医生进行临终关怀服务的培训和教育,让医护人员树立起临终关怀服务理念,在临床工作中为临终者提供优质服务。

(四)吸纳更多社会资源来发展临终关怀

社工是临终关怀事业发展必不可少的社会资源和力量,我国必须大力加强社会工作者这种专业服务人员的培养和教育,推进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此外,鉴于我国的国情,应当鼓励普通民众积极做志愿者,提高志愿者数量并提高志愿者队伍的稳定性,这样才能弥补社会工作者的缺口,而且普通民众参与到临终关怀工作中来,有利于临终病人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爱,也有利于增进人们对临终关怀的认识和了解。大众传媒和社会组织的宣传,也有利于临终关怀工作和理念在全社会的推广。

五、中国临终关怀的社会工作介入

社工在介入临终关怀服务时主要以社会工作方法中的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为主,同时也结合运用社区工作的方法,做到灵活运用。在社会工作三大方法的指导下,社工介入临终关怀服务的内容十分丰富。

(一)个案工作介入

1、为临终者提供情感支持,疏导情绪是个案服务的首要任务。在社工介入过程中,社工对于临终者的生理疼痛通常无能为力,因而对临终者情感需求的关注成为个案介入重点。在日常探访中,社工应结合死亡经历五阶段理论,通过交谈和观察评估案主情感状况,提供陪伴、倾听等服务。此外,部分临终者情绪较不稳定,这就需要社工随时关注其情绪的起伏,必要时进行危机干预。2、链接和调动各方资源是社工为临终者及家属提供的重要服务。临终关怀工作中涉及到资源链接和调动的服务内容主要有四项,分别是链接义工资源照顾和探访临终者、协助困难临终者申请相关救助基金、为有意愿器官捐献的临终者联络红十字会、链接民政的丧葬服务。3、向临终者及其家属推广死亡教育是个案社会工作介入的关键内容。帮助临终者及其家属理解生死的不可抗拒性,增进对死亡意义的理解,协助他们坦然接受死亡的现实。4、生命回顾和哀伤辅导是个案介入的具体内容。生命回顾是针对临终者,社工在介入过程中会以倾听、询问和引导等方式为临终者提供生命回顾的服务。当案主情绪低落、否定自己的生命的时候,社工通过生命回顾可以让临终者回忆自己的人生经历,重建完整的自我,从而肯定生命的价值。哀伤辅导主要是针对临终者家属,前哀伤辅导可以让临终者和家属在生命最后的时光中完成想做的事,尽量减少遗憾,社工在这块做得比较多。当死亡来临时,帮助家属承受住丧亲之痛,舒缓悲伤情绪,处理后事和恢复正常生活。

(二)小组工作介入

1、由于临终病人的身体状况的原因,只能对身体状况允许的临终者提供小组服务。如针对癌症病人的“风雨同舟”癌症病人互助小组,帮助癌友影响自身心理的不良情绪,介绍抗癌经验,增强其治疗的勇气和信心,并相互支持和鼓励,形成一个长期的自助互助小组。2、针对临终者家属开展家属支持小组工作。通过小组活动,让组员分享照护的压力和经验,发泄不良情绪,相互鼓励,并在组员间建立一个牢固的支持体系。如针对癌症病人家属的“你我同心”家属支持小组。

(三)社区工作介入

社工通过与社区工作者的对接,在社区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临终关怀服务,如慢性病照料技巧和器官捐献的外展宣传活动、生命教育的主题讲座、社区医院的对接。

六、结语

临终关怀尊重生命,让临终者有尊严的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体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意义重大。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存在一系列问题,发展任重道远,应该集合家庭、社区和医院等多方力量来发展临终关怀事业,积极实践和探索,努力形成中国本土化的临终关怀服务模式。发扬社会工作“用生命影响生命”的服务精神,综合运用社工三大专业方法介入临终关怀服务,以人为本,积极负责、合乎伦理地开展临终关怀服务,努力使临终关怀事业成为社会进步、文明和谐的标志。(作者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 阎安.中国临终关怀:现状及其发展探索[J].科学经济社会,2010(03).

[2] 李君,张大勇,菅林鲜.老龄化背景下的临终关怀问题[J].理论探索,2011(03).

[3] 岳林,张雷.我国临终关怀的特点及其发展展望[J].护士进修杂志,2011(02).

[4] 钱俊华.临终关怀的伦理研究[D].2013.

猜你喜欢
临终关怀
多元文化护理理念在肿瘤患者临终关怀中的应用
提高临终关怀认知度和更好的开展临终关怀的研究
晚期肝癌患者的疼痛控制和临终关怀护理
关于对当今老龄化社会的临终关怀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