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当今老龄化社会的临终关怀问题的探讨

2015-09-28 23:35郭玮
现代养生·下半月 2015年9期
关键词:临终关怀老龄化

郭玮

【摘 要】目的:探讨当今我国老龄化社会的临终关怀问题及应对措施。方法:通过综合专业知识,查阅书籍,上网等方法获取临终关怀的相关资料。结果:发现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并存在种种问题。结论:应正确地认识和实施临终关怀,健全并完善其体制,以适应我国老龄化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老龄化;临终关怀;死亡观

1 老龄化社会与临终关怀

按国际惯例:凡社会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7%即为老龄化社会。据此标准,欧美等发达国家在二战后全部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国在1999年也达到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我国社会的主要特征,也是21世纪我国必须面临的一个严峻的挑战。另外,由于中国实施独生子女政策,现在“空巢”老人达2000多万。许多家庭将面临:一对夫妇除了要照顾好自己的子女外,还要赡养家里的四个老人。在此背景下,如何让老年人度过一个平和的晚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临终关怀体现了对老年人的伦理关注,是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必然需求。因此,大力发展临终关怀事业已成为当今社会的迫切需求。

2 临终关怀的概念及意义

2.1 临终关怀的概念

临终关怀主要对濒死患者进行医疗、心理、护理咨询和社会服务,在国外还包括宗教帮助,不以治愈康复、延长寿命为目的,而是通过缓解病痛从而安慰患者,提高他们弥留之际的生活质量。世界卫生组织(WHO)对临终关怀所下的定义是:“对治愈性治疗已无反应及无利益的末期患者的整体积极的照顾”。

2.2 临终关怀的意义

2.2.1 彰显了人道主义精神

对于治愈无望的临终病人来讲,临终关怀即缓解了肉体的痛苦,又减轻了对死亡的恐惧,受到社会的尊重和亲情的关爱,提高了病人的生命质量,维护了生命的神圣和尊严,是人道主义在医学领域的深化和升华。

2.2.2 是社会文明的标志

在圣克里斯多弗关怀院的门墙上,刻着一段名言:“你是重要的,因为你是你。即使活到最后一刻,你仍然那么重要。我们会尽一切努力,帮助你安然逝去。但也会尽一切努力,让你活到最后一刻。”说明临终关怀是在尊重病人的基础上,既不加速死亡也不延缓死亡,它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一项社会公共事业。由于临终关怀医院中的临终患者以姑息治疗为主,一般所需费用为普通医院的1/3。临终关怀的实施,避免了医院有限资源的浪费,也减轻了子女服侍父母的压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2.2.3 避免了安乐死面临的伦理难题

发展临终关怀事业,医生的责任不是轻了,而是重了。为医者只有智慧、经验、学识三者兼备,才能做好临终关怀工作。临终关怀和安乐死都是对临终患者的处置方式。安乐死一直面临着巨大的伦理争议。而临终关怀则通过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最大限度地帮助患者减轻躯体和精神上的痛苦,提高生命质量。医护人员作为具体实施者,充分体现了以提高生命价值和生命质量为服务宗旨的高尚医护职业道德。

3 临终关怀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3.1 我国早期临终关怀的雏形

从历史来看,中国早在唐代,已经大致形成了较完善的养老体系。至宋代,北宋政府曾在今开封建立两个“福田院”,专门用来供养孤身一人、贫穷潦倒的老年乞丐。及至元代,元世祖忽必烈在1271年曾下令各州设立“济众院”,用来收留孤独残疾且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明代,政府颁发了关于收养孤老的法令,明初又诏令各府县设置“养济院”。清代康熙帝在北京设立了“普济堂”,并要求地方政府仿效。这些机构就临终关怀在中国的雏形。

3.2 中国当代临终关怀的发展

我国临终关怀的兴起和发展,是从借鉴引进国外的文献资料开始的。香港九龙圣母院在1982年提出了“善终服务”一词,并于1986年成立了“善终服务会”。台湾谢美娥于1982年著文简介临终关怀。张樊泉在1986年在发表译文“垂危病人医院”于《医学与哲学》上,介绍临终关怀。孟宪武在《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阐述“终末护理的概念”。之后,我国的医学界也开始对临终关怀和安乐死等措施给予高度关注。1988年,上海南汇县诞生了中国第一家机构型临终关怀医院,标志着中国对临终关怀的研究与实践拉开了序幕。

3.3 当代中国临终关怀的现状

3.3.1 临终关怀在中国大陆的现状

1988年开始,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天津等各个城市先后建立临终关怀机构。其中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北京松堂关怀医院、上海市南汇护理院等都是当时临终关怀做得比较好的机构。自2001年起,由李嘉诚基金会捐资设立的20家专门对终末期癌症患者施以“临终关怀”的宁养院相继成立。2001年,上海新华医院在李嘉诚基金会的资助下,以居家疗护为主,把临终关怀拓展到三级甲等医院。

3.3.2 临终关怀在香港的现状

在1982年,香港圣母医院首先成立关怀小组,为晚期癌症病人和其他治愈无望的病人提供临终关怀服务。其后基督教联合医院、南朗医院等许多医院也陆续提供临终关怀服务。1987年,香港的善终服务会成立,极大地推动了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

3.3.3 临终关怀在台湾的现状

台湾的临终关怀是从实践开始的,他们先建立了医院的临终关怀病房或相应的单位机构,接着成立台湾安宁照护协会,出版《安宁疗护》杂志,促进了临终关怀的发展。比较有名的机构有忠孝医院的临终关怀服务项目及马偕医院安宁病房

4 我国临终关怀亟待解决的问题

4.1 生命伦理教育的缺失和对死亡观的误区

我国在生命伦理方面的教育很薄弱。因为国人自小潜移默化地受到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影响,他们的心理非常忌讳谈论死亡,尤其重生忌死。故临终患者一定程度上会对死亡产生还怕恐惧的心理,不愿接受现实,亲人也尽量避免谈论死亡的问题。

4.2 传统孝道的影响

“百善孝为先”,孝顺一直是国人引以为豪的优良传统。中国人评价子女是否孝敬的一个标准就是看父母临终时,其子女是否亲自服侍在侧直至送终。在多数人眼里,把病人送到临终关怀医院,一方面觉得子女抛弃了父母,没有很好地尽孝道;另一方面等于是让病人放弃治疗,在等死。这也成为很多人不接受临终关怀的主要原因。

4.3 缺乏专业服务团队

目前,我国在临终关怀方面的研究非常薄弱,各个医科大学均没有设置相关的专业。且临终医疗机构的多数从业者从未接受过相关方面的规范培训和指导。在临终者没有明确意愿的情况下,医护人员更倾向于全力救治,忽略了病人治疗过程中遭受的痛苦。据统计,25.78%的护士不愿意从事该项工作[4]。临床上真正接受过专业培训、系统学习的人少之又少,大多数医务人员对临终患者仍以治疗,延长生命为主,缺乏与老年病人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不考虑老年患者的生理病理特点,使他们的医疗费用过高,同时也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5]。

4.4 尚未建立完善的临终关怀制度

目前,我国很多类似宁养院的临终关怀机构是都是民营的,大多数临终关怀项目也未纳入医保,卫计委至今没有针对“临终关怀”这一特殊服务提出专门的政策法规和行业规范标准。缺乏规范化标准,又没有相匹配的政策支持,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这些因素都限制着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医疗保险制度,但缓和医疗尚不归属于医保范畴,因此病人无处报销。医院为维持自身运转而向临终病人收取一定的费用,这也使部分低收入老人放弃接受临终关怀这项服务。这严重限制了临终关怀事业在我国的发展。

4.5 服务资源匮乏,资金不足

一方面,目前全国开设临终关怀的专门医疗机构比较少,约100多家,几千张床位,但是每年需要临终关怀的人却多达几十万,供需极不平衡。[6]另一方面,临终关怀机构的资金匮乏。国外临终关怀机构带有福利性质,很多都能得到政府拨款支持和慈善基金资助。我国除李嘉诚先生捐资,与医院合作建立的20所宁养院外,其他临终关怀机构缺乏政府的专项投入,需要自负盈亏,这都导致资金的严重不足。毕竟在我国,临终关怀这一项目还不属于慈善范畴。

5 解决措施

5.1 重塑死亡观念,展开“优死”教育

人固有一死,人们只注重优生,注重生活的舒适,却忽略了优死。加大力度宣扬“优死”教育,是发展临终关怀的基础。首先,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重塑人们对死亡的看法。其次,对临终病人,不应该为了所谓的延长生命而救治,忽略了患者的痛苦,降低了临终病人弥留之际的生命质量。而应该给临终病人最大的关怀,安慰他们的病痛,减少他们心里的愁苦。最后,对病人家属的教育也非常重要,让他们能从容接受家人的死亡,让病人轻松舒适地度过剩下的时间。

5.2 革新 “孝道”观,与时代接轨

应建立一种新的“孝道”观,要充分尊重濒死者的诉求,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和人格尊严,以“善终”为价值,以“善终”行孝道,重视临终病人的生命质量,不求延命。当今,我们应在全社会提倡孝敬老人,每个人都参与到其中,而不应仅局限于传统孝道中个人对父母的赡养。临终关怀服务机构的出现一定意义上可看作是社会孝敬老人的一个方面,它实质上体现了对病人及大多数人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7]

5.3 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壮大临终关怀机构

临终关怀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为了适应人口老龄化这一问题,大力发展临终关怀已刻不容缓。政府应加大监管力度,完善相应制度,增加资金投入。国外的临终关怀属于福利性质,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建立“生命关怀”基金,或从其他福利基金中拨出一部分款用于建立临终关怀机构。建立方式应该在可行范围内多样化,灵活化,以适应各个老人的需求。公立医院的临终关怀病房收费适中,医疗条件尚可,可考虑纳入医保;私立医院和民营机构的临终关怀服务收费高昂,但亦可为高收入、高要求的人群提供“高、精、尖”的服务

5.4 调整现行医保政策,出台相关法规

政府应根据当前老龄化的背景,调整现行医保政策,将缓和医疗尽快列入医保范围,并在政策中予以倾斜,以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费用支出, 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节省医护人员的精力去治愈其他有希望的患者。临终关怀目的是给予病人安慰,因此其病房的硬件设施要求像家一样温馨,而收费只按普通病房收。故政府要对其有足够的资金投入,以确保其落实到位。另外,国家还可以在医保政策中限制无效治疗。

5.5 提高临终关怀服务团队人员的素质和技能

应对临终关怀服务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注重提高服务人员的心理素质、职业道德以及专业技能。服务人员除了需要具备精湛的医疗技术和基础护理能力之外,使临终患者能获得良好的疗效,减轻其痛苦,还要加强对病人及其家属的心理护理。服务人员应随时掌握病人的身心变化,根据原因,“对症治疗”,以稳定患者情绪,使其安详舒适。并让家属一同参与临终关怀的过程中,陪伴病人走完人生之路,让病人无憾地告别人生,同时也能减少病人家属的遗憾。

参考文献

[1]吴素香.医学伦理学第2版[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08.

[2]樊名胜,张金钟.医学伦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8:144.

[3]临终关怀的意义简介.医学教育网,2009-11-14.http://www.med66.com/new/12a635a2009/20091114xiangf11640.shtml

[4]孙建萍,占巧云,牛建华.临终护理中护士的心态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1996;31(3):159-61.

[5]顾竞春,施永兴.临终关怀的研究和发展现状[J].世界肿瘤杂志,2004;3(2):207-10.

[6]文静.西城试点社区临终关怀生命中心[N]京华时报,2010-10-27.

[7]宋强玲.老龄化社会的临终关怀[J].中国老年学志,2009,29(20):2695-2697.

猜你喜欢
临终关怀老龄化
老龄化是医药行业的福音吗
全国深度老龄化省(市)增至7个
健康月历
提高临终关怀认知度和更好的开展临终关怀的研究
山东对肉鸡屠宰推行“临终关怀”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中国临终关怀探析
北京超老龄化将持续50年以上
从浦东新区老年医院发展看地区机构临终关怀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老年人居家临终关怀的现状及对策
韩国将成为第二大老龄化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