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教学中加强中医药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

2016-02-06 06:42:37杨曦亮胡霞敏张永忠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药学系湖北武汉430065yxlyxl117163com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天然药物化学文化教育教学实践

杨曦亮,胡霞敏,张永忠,刘 嵩(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药学系,湖北 武汉 430065,yxlyxl117@163.com)



在《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教学中加强中医药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

杨曦亮,胡霞敏,张永忠,刘嵩
(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药学系,湖北武汉430065,yxlyxl117@163.com)

〔摘要〕基于《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教学实践,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在教学实践中引入医药典籍、医药案例与辩证哲学理论,挖掘教材中深层次人文教育因素;重视文化符号在天然药物中的特殊意义,拓宽中医药学教学方式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加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兼顾培养,使人文建设和专业课程形成良性循环,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天然药物化学;教学实践;中医药;文化教育

中医学和中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历史、哲学等多种学科的融合。它具有丰富的内涵,继承了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中医药文化以中医典籍、中医名家、中医文物、中医史迹为研究对象和载体,以中医药文化为哲学基础和文化根源,以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等为研究内容[1]。数千年以来,我国的天然药物持续以中医药传统理论的方式传承和发展。高等教育中的中医药学课程兼有自然与人文双重属性,是为数不多的既可以传授中国医药文化,又可以传播人文精神的课程。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只有不断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才能真正提高中医药高等教育的质量;只有对学生实施全面素质教育,才能真正促进中医药事业在新时代中的继承与发展。

1 引入医药典籍、医药案例与辩证哲学理论,挖掘教材中深层次人文教育因素

1.1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医药典籍与本草考证实例,倡导传统人文精神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从古至今遗留下大量经典著作,包括《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本草纲目》等医学巨著。

比如讲授单萜类代表植物薄荷时,引入《本草纲目》记载:薄荷“辛能发散,凉能清利,用于消风散热”,抛出思考问题比如:生活中有哪些物品(药品)含有薄荷?因为薄荷是天然药物中最为大家所熟悉和广泛应用的药物之一,生活用品如牙膏、香皂、清凉油、花露水等,食品如口香糖、清凉糖果等,药品如润喉片、皮炎软膏、人丹、十滴水、伤湿止痛膏等,学生很容易举出实例,另外配合播放多媒体图片或视频,增强学生对薄荷的外用“清凉止痒”,内服“驱风散热”功效的感性认识;讲授抗疟疾天然药物青蒿时,首先告诉学生在晋代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早有记载,“青蒿一握,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它为我国药物化学家提取分离如何正确地得到活性化合物青蒿素提供了思路,也为世界抗疟疾药物先导化合物的发现指明了方向,从而创造了中国科学家在药物研究领域的最伟大成就最终,并获得诺贝尔奖为祖国赢得荣誉。而讲授三萜皂苷代表物甘草时,引入《千金翼方》记载,“味甘平,…通经脉,利血气,解药毒”,增加学生对“国老”甘草能解百药毒的药理活性认识;讲解蒽醌代表物大黄时,引《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大黄“味苦寒,主下淤血,…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杀,调中化食,安和五脏”,既为大黄主“泻”的药效佐证,也为导出大黄中有效成分大黄素、芦荟大黄素等主要单体活性成分的结构作铺垫。除此之外,本草纲目还记载着世界上最早提炼、精制樟脑的详细方法,世界上最早制得的有机酸—没食子酸的记载。以上均是《天然药物化学》教材要求掌握的重点天然药物,引入本草考证可以起到追根溯源的作用,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了对重难点知识点的理解,又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是天然药物化学良好的“第一课”。

1.2以医药案例导向式教学法为纲,优化教学内容,展现中医和中药中蕴含的辩证哲学方法论。

中医药学传统理论将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视为一个整体,把人的脏腑藏象、经络系统、气血精津以“天人合一”的哲学观来体现,而对药物的认识则以君臣佐使、气味归经来总结,融自然认识与人文知识于一体,具有辨证哲学方法论思想,与西方医学模式迥异[1]。

天然药物在我国一直以中草药来传承,其中有众多关于整体性和辩证性的哲学观点体现。在萜类化合物中讲授疏散退热、疏肝升阳的重要植物药物柴胡,可以举例“小柴胡汤”事件深入了解其药理作用。小柴胡汤为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所载的名方,具有和解少阳、疏利肝胆的作用。在日本,汉方小柴胡汤也是常用的方剂之一,作为肝病用药被正式收入国家药典。但1996年小柴胡汤治疗肝病功效的88名慢性肝炎患者中因不良反应而致间质性肺炎,包括10例死亡患者,是谓“小柴胡汤”事件。小柴胡汤事件的出现绝非偶然,系日本废医存药、中药西用、没有对病情辨证施治的必然结果。从中医辨证立场看,小柴胡汤不可能适用于所有肝病患者,也不可能适用于某一患者病程的始终[2-4]。中医学辩证地看待病与症的关系,不遵循病情施治,不熟悉药性施药,必然会出现上述悲剧。在“废医存药”思潮出现抬头趋势的今天,对学生举例阐明极有必要。

天然药物化学成分在药理活性上也体现了其辩证性。比如“百草之冠”人参的提取物在伤口愈合和抗肿瘤方面展现两种相反的活性,并且单体化合物在生物活性上也有显著的差异,如人参皂苷Rg1有神经兴奋和抗疲劳的作用,而人参皂苷Rb1则有中枢神经抑制和安定的作用;20(S)-原人参三醇衍生的皂苷有溶血性,而20(S)-原人参二醇衍生的皂苷则有对抗溶血的作用等。这时教师采用问题导向法来引起学生思考:为何来源于同一天然产物的化合物药性相反?另外,许多生物碱类天然药物活性显著,却在分离得到单体化合物后其毒性或成瘾性较之原来源植物显著上升。比如贝母中的主要成分浙贝乙素,罂粟中的主要成分吗啡、草麻黄中的主要成分麻黄碱都是如此。同样教师可提问:为什么分离的单体化合物与来源植物的药效有相当差异?学生或许最初对该现象很困惑,教师要注意解释缘由。缘于一味中药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化学成分大复方,是含有含量变化悬殊的众多不同结构类型的化学物质,天然药物化学中药性是各成分药性的相加、相乘、拮抗等配伍关系的总和,中药中庞大的化学成分库称之为药效物质基础。教师在对天然药物的活性讲解时可结合前期课程如《中医药基础》《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等相关知识点阐明清楚。

高等教育中《天然药物化学》的教与学是主要围绕着各类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的结构特点来展开,国内外在科学研究上也以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的研究为大趋势。但现代中药不是西药,中药是在辩证基础上选药组方的,经我国千百年以来临床实践的集合。姚新生院士指出中药现代化的实质是创制既有中医药优势和特色,又能被国际所接受的现代中药。一个复方可能创制出多种来源于该方而疗效优于该方的现代中药。中药如何继承-阐明-发现-发展,给学生留出独立思索的空间,对于中医药后继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2 重视文化在天然药物中的特殊意义,拓宽教学方式方法

文字是文化的符号和承载,篆刻人文烙印。语言是手段、是工具,人们利用它来彼此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中医药学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蕴含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标识[5]。如一类较复杂的天然产物鞣质(tannis,单宁),“革”字旁提示它与皮革相关,在它的理化性质中显示它能与蛋白质结合形成不溶于水的沉淀,以此来鞣皮;又如讲解甾体化合物,把“甾”字的结构与环戊烷骈多氢菲的结构进行联系,“田”字形代表四个稠合环,上面三条折代表三条侧链(角甲基),从而沟通了甾族化合物与萜类(第六、七、八章)在生物来源上的联系;再比如生物碱在过去很长时间被称为赝碱,现代被“生物碱”所统一替代,赝碱即假碱、有类似碱的性质,即可引出生物碱不全呈碱性这一重要的化合物物理化学的性质。

中药药名文化内涵丰富,喻意深刻,实用性科学性兼备。经典医文古雅洗练,中药雅名喻意广博,蕴含文化气息,传达了回归自然、纯朴清净的修养情怀。比如人参“形如人状”有“起死回生”的作用,故得此名“人参”;泽泻近水生长,具清利湿热之功,故名称含水字旁隐字;甘草之甘,苦参之苦,麻黄之味麻,五味子甘酸辛苦咸五味具备,故得其名;贝母“形如抱贝子”,因形态得名;半夏因生长季节得名,《礼记·月令》记载:“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也,故名”,而金银花花开二季,先白花后黄花,因花期得名;巴豆、巴戟天、川牛膝、川贝母因产于巴蜀之地而得名,且尊为“道地药材”。因此,在中医药中体现出来的语言文字非常值得重视和学习。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强专业知识的趣味性,使学生既享受了探索的乐趣,也培养了科学精神和能力[6-7]。

3 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建设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有着重要作用。药学专业开设以来,除了年级辅导员,班主任一直由1~2位专业课教师兼任,充分利用专业课教师和年级班主任的角色一体化,积极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开展有中医药特色的班级活动,比如举行中医药学演讲比赛、中医药经典思想辩论赛、开办人文讲座和主题班会、打造校园中医药文化节、开放“中医药文化长廊”,开设通俗易懂、形象直观的科普教育专栏等活动,使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常规化、制度化、人性化,打造中医药文化氛围,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人文滋养作用,提升学生的专业和文化修养。在课外,邀请校内外的专家学者、附属医院药剂科及住院药房,从医学专业、医学人文、医学科研等各个方面给学生开设学术讲座,使三个系列学术讲座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相辅相成,使学生获得课堂上得不到的广博知识和感性体验,使校园文化成为提升学生品味,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8-9]。

医学人文教育为医学专业教育的中药内容,如2002年国际医学教育研究所公布的《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MER)所提出的7种核心能力中,有4项与人文素质直接有关。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10]。中医药学与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历史、哲学、科学发展等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发散性、立体型和辐射性思维能充分发挥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体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互补性。追求人文和科学的和谐发展,加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兼顾培养,势必对塑造新型的医药型人才具有长远意义和深远影响[11-12]。

〔参考文献〕

[1]胡真,王华.中医药文化的内涵与外延[J].中医杂志,2013,54(3):192-194.

[2]吴立军.天然药物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93.

[3]岩崎学.用中医理论分析日本运用小柴胡汤导致的间质性肺炎[J].中医杂志,1993,34(10):626-628.

[4]张志军.日本对小柴胡汤的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12):1149-1151.

[5]陈敏俊.语言文字工作提升高等中医药人文素养教育[J].现代语文,2013(8):67-69.

[6]刘虹.散议中药药名的文化内涵[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2,35(2):48-50.

[7]陈贻庭.药名文学的源流、传承原因及评价[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2):85-89.

[8]冯凤莲,段西涛,谢嘉.构筑立体网络式医学人文教育模式的若干思考[J].医学与哲学,2012,33(448):57-58.

[9]关晓光,刘博,李晓,等.中医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培育路径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1):64-65.

[10]张浩,郭宏伟.中医药院校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构想[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239(3):126-127.

[11]李煌,吴锦忠,凌伟坚,等.天然药物化学的教学体会[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10):899 -900.

[12]胡冰,董樑,王坚.关于模拟医学教育中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若干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5):925-927.

〔修回日期2015-11-05〕

〔编辑李丹霞〕

·医学职业精神·

Study on Strengthen Trad ltlonal Chlnese M edlclne Culture Educatlon ln Natural Drug Chem istry Teachlng Practlce

YANG Xiliang,HU Xiamin,ZHANG Yongzhong,LIU Song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hool of Medicine,Wuhan 430065,China,E-mail:yxlyxl117@163.com)

Abstract:Based o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Natural Medicine Chemistry,it is imPortant to strengthen students'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introducemedical books,medical cases and dialectical PhilosoPhy in teaching Prac_ tice,and dig deePly about factors of humanistic education;emPhasize the sPecial significance of cultural symbol in naturalmedicine and widen teaching methods of Chinese medicine;carry out various forms of the second class,strengthen training both in the sPirit of humanity and science,form a Positive interaction and circulation of humani_ ty building and Professional courses,and encourage students to establish a correct Professional views and values.

Key words:Natural Medicinal Chemistry;Teaching Practice;Chinese Medicine;Culture Education

〔收稿日期2015-10-11〕

〔中图分类号〕R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565(2016)01-0059-03

*基金资助:武汉科技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15X055

猜你喜欢
天然药物化学文化教育教学实践
高效液相色谱仪在《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应用初探
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课程改革探讨
如何通过韩国文化教育开展韩语教育工作
数学知识学习中渗透数学文化教育
东方教育(2016年4期)2016-12-14 22:30:25
我国人口出生率的研究分析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6:14:27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8:57:24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10:24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09:42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1:37:05
发展文化教育是提高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有效途径
企业导报(2016年5期)2016-04-05 15:2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