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玲
(南阳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南阳 47306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马玲
(南阳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南阳 473061)
摘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致力于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技术素质与人文素养,实现其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面对多元经济、文化、思想的冲击,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避免出现思想涣散的局面。当前大学校园文化发展中呈现出思想意识教育功能缺位、受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冲击、精神文化内涵缺位等现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是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构建校园文化制度、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创新文化载体与方法。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
当前教育实践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在全社会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是领社会风气之先的社会组织,校园文化是传播、推进和创新先进文化的重要领域,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就成为大学校园文化发展的首要任务——在教师和管理者的引领下,共同营造科学、创新、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1]。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致力于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技术素质与人文素养,实现其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面对多元经济、文化、思想的冲击,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才能避免出现思想涣散的局面。
一、当前大学校园文化发展现状
(一)思想意识教育功能缺位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在于通过必要的形式和内容,赋予大学生一种文化意识,在思想意识教育的过程中,使其能够长期置身于浓郁的精神氛围之中,借助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最终形成有别于社会教育的文化意识与文化品格。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一些高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解片面化,甚至“以点带面”,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通过文、体、娱活动的开展对大学生进行管理,由此而形成一种简单而特定的文化氛围[2]。实际上,这种做法恰好说明了思想意识教育功能的缺位,由此而形成的校园文化一定处在较低层次较低水平,并且这种文化建设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相悖。
(二)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冲击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经济的全球化、世界科技与信息的迅猛发展和各种各样西方思潮的传入都给我国文化建设带来一定的渗透和冲击。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我国的高等院校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一方面,校园文化活动倾向于商业化和低俗化甚至功利化,在文化活动中过多地注重短期利益、经济利益,这不但导致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缺失,也将校园文化建设推向了社会化领域;另一方面,随着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持续进行,各种利益主体对利益的追求越来越明显和直接。这样一来,一些非主流文化借机渗透到大学校园,并以时尚的装扮在大学生中间大行其道,不但对校园文化建设产生了消极影响,还破坏了校园文化的结构和秩序[3]。比如,在社会思潮和价值取向多元化趋势的影响下,一些大学生在道德主义和功利主义、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等级观念和平等意识之间做出了错误的选择,倘若不抓住时机对这些社会思潮加以引导,其价值观将会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和进步 。
(三)精神文化内涵的缺位
较长一段时间以来,为了建设高校的校园文化,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各级政府与教育主管部门都十分重视对高校物质资源的投入,试图通过硬件建设提升高校的校园文化层次。这样一来,一些高校片面地将校园文化建设与财力投入和校园建筑实体建设等同。一时间,具有特定“文化符号”和“时代印记”的教学楼、食堂、宿舍等建筑不断兴建,在校园硬件布局上最大限度地体现“文化”的意味。实际上,这种做法无论从概念判断还是“投入—产出”的角度看,都无形中割裂了大学自身的文化积淀,乃至渐渐偏离学院自身的发展理念,这也与大学强调的创新意识与“立德树人”育人理念相悖[4]。究其原因,是由于在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下,校园文化建设过多地注重物质文化建设,忽视了精神文化内涵。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审视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可能性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要求全体社会公民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价值理念和价值尺度。它对社会思潮的引领、美好信念的坚定、民族力量的凝聚、社会活力的激发都有重要作用。大学是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客观要求。因此,对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是时代的需求[5][6][7][8]。更为重要的是,以校园文化为载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但能为教育活动提供实践途径,还能引领积极、正面的社会思潮到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渗透到课堂学习和生活实践中,渗透到每位师生的心中,从而使他们真诚信仰之、践行之。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都致力于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因此,两者都保持了较好的互动性与契合性,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共同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一方面,只有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断丰富和发展其内容与方式,才能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开展;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因其引导了社会价值的走向,会对高校校园文化价值的发展起重要导向作用。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1.在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任何时期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都关乎大学的声誉和气质,关乎大学生的品格塑造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无不以营造积极健康的良好氛围为目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不但能够匡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而且能纠正其思想认识方面存在的偏差,使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认知能力。但是,需要承认的是,由于对“大众文化”和“网络文化”的过度吸收,一些高校在建设校园文化时偏离了既定的方向,校园文化中累积了大量 “纯粹以娱乐消遣为目的” 的文化元素,无论是体育活动、文艺活动还是科技创新活动等,都过多地注重了活动的形式,而对其价值内涵则较少关注,这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是十分不利的[9]。实际上,这种为了迎合大学生心理诉求而进行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与文化自身发展规律相悖的,急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对其加以重塑。
2.在当前时期,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多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文化符号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实现无界限传播,基于文化的交流也日益频繁。在移动互联网络和即时通讯工具的帮助下,大学校园文化已经具备了“准社会文化”或者“社会亚文化”的特征,大学生在文化和信息的选择方面出现了明显的“社会化”特征,在思想意识和思维观念等方面都出现了越来越频繁和激烈的碰撞和交融,校园文化建设的环境越来越复杂。在这种文化范式中,由于融入了过多的“市场文化”与“消费文化”,文化本身注重迎合大学生的喜好而不是其健康成长的需要[10]。借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引领,做好“铸魂”工程,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显得十分迫切。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一)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当今,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呈现出多样、多变、多元的特征,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并存[11]。这都会影响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校园文化必须用先进的文化来理性引导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它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凝聚着自近代以来前辈们艰辛探索的理想和信念,体现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升华。
校园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魂”。高校教育要激发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要让大学生接受传统文化赋予的使命。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高校应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做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相适应,传统文化与学科专业教育相适应。每个学校可根据自身的实际,选择出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领域、层面,对传统文化做出较为全面系统的阐释和挖掘。例如,南阳师范学院在培养卧龙学子的过程中,围绕地方优秀文化,结合四圣精神(科圣张衡、智圣诸葛亮、医圣张仲景、商圣范蠡),从多个层面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
(二)构建校园文化制度
为了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效显著,需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从而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为此需要在高校文化制度建设中,全面制定切合教育实际、能够维护大学生合法权益的规章制度与评价机制,通过奖惩手段,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认同。比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以制度的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与要求融合进去,为师生提供基本的价值准则与行为规范,使之成为他们的道德选择和价值取向的判定标准。
(三)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课堂
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者要主动适应现代社会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特点,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中,要重视对学风、教风和校风即行为文化的培养和塑造,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功能。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不断宣传和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便有效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加以引导和修正,全面激发大学生主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情,并借助学校提供的平台,不断加以实践。高校要利用好学生会、社团、研究生会等组织,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借助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一方面调动大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自律意识;另一方面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教育融入社团活动中,提高教育的渗透力和感染力。大学生既要有仰望星空的情怀,又要有脚踏实地的学风,通过参与社会实践,真正了解社会,认识自我,找到自己与社会现实的交叉点,逐步完成社会角色的转化。社会实践锻炼大学生的意志品质,检验他们所学的专业技能,培养他们的诚信意识和吃苦精神,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力。
(四)创新文化载体与方法
为打造较高层级的高校校园文化,为人才培养工作服务,需要通过积极倡导和全面践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创新载体与方法,借助校园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的影响,促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正确的认知,获得情感上的共识和认同。当然,为了取得更好的融合效果,还要对当前高校校园的“主流文化”——网络文化加以必要的关注,尤其要对网络娱乐、网络游戏的重点消费人群加以关注。此外,高校的其他参与者教师、教学管理者和服务人员等,要主动加入到“主流文化”建设中。建设和谐安全的校园文化,还要加强网络环境的监管,而且要进行在线化、移动式的价值观渗透培育。
四、结语
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能够规范大学生的行为,陶冶他们的情操,激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使命感和归属感,从而提高他们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将其内容和要求深入到大学生的内心,促使大学生合理生活方式和健康交往方式的形成,在面对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与思想多样化的新环境中,规范自身行为和思想,主动为社会进步和人类福祉做贡献。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实现二者协调发展,是时代发展所需,是高校的人才培养所需。
[参考文献]
[1]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观若干问题的思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许志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对接融合探析[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3]卢景辉,高云坚.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高教探索,2007(6).
[4]周文华,刘小新.近年来我国大学生价值观研究状况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2).
[5]罗明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研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3(5).
[6]崔越.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契合[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8).
[7]彭思雅,李江静.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校园流行文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
[8]张慕微. 试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J].科教导刊,2014(1).
[9]孙叶青.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四个维度[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6).
[10]董丙剑,张正宏,邹红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 高校辅导员学刊,2014(2).
[11]杨晓慧. 文化育人视角下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J].黑龙江教育,2015(5).
[责任编辑:张天景]
收稿日期:2016-02-11
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网络文化视域下邪教危害与应对机制建构”,项目编号:112400450231;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项目编号:162400410418。
作者简介:马玲(1978—),女,河南省唐河县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320(2016)03-009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