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医家辨治岭南温病❋

2016-01-30 17:54黄子天刘小斌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年5期
关键词:温病医家草药

黄子天,刘小斌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510006)

岭南医家辨治岭南温病❋

黄子天,刘小斌△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510006)

岭南医家认为岭南温病有不同于岭北温病的特点,提出温病为岭南多发病,岭南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风俗习惯导致岭南温病多湿多热,且较岭北为甚,由此提出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并开发岭南草药治疗岭南温病。这种将温病经典理论与岭南地域特点相结合的研究,有助于拓展温病经典理论的临床普适性,也有利于构建岭南中医学术理论体系。

岭南;温病;流派;学术内涵

岭南地处祖国边陲,独特的气候、地理环境导致其疾病特点也与全国其他地区不同。在此背景成长的岭南医学作为中医学的一个地域性学术流派,注重运用中医经典理论辨治岭南地区多发病、常见病,重视岭南草药的发掘运用,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具有岭南特色的临床辨治经验。岭南医家应用温病经典理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考察岭南温病的特点,对岭南温病不同于岭北温病的内容进行了论述。整理历代岭南医家对岭南温病的认识,对于探讨岭南中医学术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1 岭南温病特点

1.1 温病为岭南多发病

岭南医家认为,岭南独特的自然环境导致温病是岭南地区的多发病,尤其是湿温一证多发。清·徐延祚认为:“粤居南方属火,温病最多。[1]”清·黄炽华认为:“吾粤居温带之南,地气热蒸,人吸其邪,有口鼻入上焦,先病在手太阴,故常患风温诸证。[2]”民国陈任枚认为,东南受气候、地理因素影响,较多湿温病证:“东南濒海之区,土地低洼,雨露时降,一至春夏二令,赤帝司权,热力蒸动水湿,其潮气上腾,则空气中,常含多量之水蒸气,人在其间,吸入为病,即成湿热、湿温,又曰暑湿,此即外感温热兼湿之谓也。[3]”民国陈敬绍认为:“南方地势卑湿,人烟稠密,温燠之时特多,而严寒之时特少,故对于中风、温病、湿温、热病为繁,其中尤以湿温病为多也。[4]”近代杨鹤龄指出:“湿温一症……吾粤地土卑湿,症常多见。[5-6]”

1.2 岭南温病多湿多热

岭南医家通过对岭南气候、地理环境的考察,形成了对岭南温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宋·李璆论述了岭南地理位置对人体的影响:“岭南既号炎方,而又濒海,地卑而土薄。炎方土薄,故阳燠之气常泄,濒海地卑,故阴湿之气常盛。而二者相薄,此寒热之疾所由以作也。阳气常泄,故四时放花,冬无霜雪,一岁之间,暑热过半,穷腊久晴,或至摇扇。人居其间,气多上壅,肤多汗出,腠理不密,盖阳不反本而然。阴气盛,故晨夕雾昏,春夏雨淫,一岁之间,蒸湿过半,三伏之内,反不甚热,盛夏连雨,即复凄寒,或可重裘。饮食、衣服、药物之类,往往生醭。人居其间,类多中湿。[6]25-26”元·释继洪观点相似:“南方阳气常泄,阴气常盛,二气相搏,四时悉有寒热之气。寒则凛冽暴风,热则炎燥郁蒸,郁蒸暴风之候,多由得雨而解,此天地之寒热也。人之一气与天地通,居其间者,宜其得寒热之疾。[6]46”

1.3 岭南温病多湿多热较岭北为甚

叶天士《温热论》指出:“吾吴湿邪害人最广。”南方温病多夹湿已成共识。然而岭南温病之多湿多热与南方其他地区温病多夹湿有何不同?岭南医家多从各地自然环境差异的角度进行分析。清·陈治分析了福建、粤东、粤西自然环境不同,从而导致三地疾病特点不同:“闽中,其地有江郎、仙霞诸岭障于北,濒海炎威烈热之丽于南,每当夏秋之交,晴雨不时,湿热用事,山岚炎壑,蒸然蕴隆……粤地见有庾岭、丹霞崧然高峙,倍于闽中,屏蔽其西北高爽之气,凝塞其东南炎燠之威,阳气郁蓄,无从发泄。加之以崇山峻岭,万丈巍峨,当其长夏暑气之时,蛮烟毒雾,蕴结上蒸……再四回思,炎陬蕴热成疾,靡不因北方山高岭峻,屏障天地之气,否塞不舒,血肉之体,夫是乃病……粤西近高、雷、廉者,粤东之余气,证亦相似。其庆远、柳州、太平,近于交趾诸郡,千山万壑,屏障于南,反阻塞其阳威之气为山之阴,阴闭于阳,阴瘴亦令人病,故染患多阴。[1]”清·蒋希曾明确提出:“长江以北多伤寒而少温热,长江以南多温热而少伤寒。粤东地势更低,天时炎热,湿浊熏蒸,人在气交中,最易受温受暑。[8]2”又称:“江南多瘴疠,故有温症,粤东更暖,温症更多也。[8]16”近代郭寿认为在越南湿邪害人最广:“越南地处热带之中,终岁炎热。南圻一部……土地卑下。又一年中,因气候、海流之关系,分为干、湿两季。湿季之时,几于无日不雨,湿气弥漫太空。干季虽不下雨,而土地卑湿,海风(中多含湿气)吹送,湿气仍属不少。此越南多湿之因于天时、地域者也。越南终岁炎热,人多贪凉喜饮,土人嗜食辛辣(吸烟、食槟榔、楼叶、辛椒等),亦足以增加饮量(然亦须辛辣等物方能消湿)。瓜果等热带生产极盛,自能令人多食,此越南多湿之因于贪食喜饮者也。夫雨水下降,时期上腾,湿邪从外而袭;贪食瓜果,嗜饮茶酒,湿邪从内而生。因之为肿、为胀、为泻、为痢,或成湿温,或成湿痹,而脚气、黄疸、寒湿、湿热、湿疟、湿痰,种种变病,奚啻万千![9]”越南北部古代属岭南范围,此论越南温病特点对当代岭南温病特点也有所启发。

从对比中可发现,从江南到福建、再到广东、再到越南,随着纬度的降低,湿热之邪有逐渐严重的趋势,这也意味着岭南温病较之岭北多湿多热的特点更为突出。

2 岭南温病特点受岭南社会环境风俗影响

岭南医家认为,岭南社会环境、风俗习惯也导致岭南温病具有地区特点。王棐指出:“土人淫而下元虚,又浴于溪而多感冒,且恣食生冷酒物,全不知节。[6]43”清·林树红认为:“岭南内地人烟稠密,风气常带温暖,比北省严寒大相迳庭,故用北人之方治南人之病,多有不合。[10]”清·李守中记载:“况粤中之水土,其热过于他省耶?而油炸之物,粤人最喜食之。故病不发则已,发则多难治。[11]”

3 岭南医家对岭南温病特点的应对

3.1 运用温病经典理论思辨岭南温病诊疗

针对岭南温病多湿多热这一特点,岭南医家逐渐探索其针对性治疗方案。民国卢觉非指出:“夫江南风俗,土薄气轻,天士轻扬凉解,原用得着。若五岭以南,水土润湿,况当长夏,湿气用事之际,人中尔毒,而成湿病,势盛病深。叶派轻骑,用不着矣。欲挽狂澜,惟仲师白虎加桂枝或苍术一方,先行燥化,然后清之耳。[12]”虽然此言未免过于极端,但说明岭南医家开始考察温病经典理论在岭南的适用性。近代杨鹤龄认为,时代、地理不同治法应随之变化:“鉴于古今时代之不同,南北气候之互异,用药法度,确属有殊,则不能已于言也。古人寡欲而禀赋强,今人多欲而禀赋弱,此时代之不同也;北地高亢,南方卑湿,此地理之不同,气候之互异也。此二端者,影响人身体质至巨。徒执古代北人治病之法,以疗今时南人之疾,食古不化,不稍变通,其有未尽适合者,理固宜然。昔轩岐作《灵枢》、《素问》,张仲景著《伤寒论》,后人奉为南针,然嬗至清代,江浙叶、吴、王、薛诸贤,犹以为未足以概治南人之疾,遂有温病之发明。[5]124”进一步指出应重视岭南特点:“粤省之与江浙,气候地土又复不同,用药之法,不无差异,惜前人或昧而不知,或知而不肯言,千数百年来,未见有述及此者。[5]124”并强调岭南草药在岭南临床中的重要作用:“本书所用药物,其中有本草所不载者,乃吾粤草药,治病卓著效能。[5]126”当代刘仕昌认为:“岭南地区气候炎热,四季淫雨,湿热特甚,加上人体阴虚内热者多,脾胃湿困者多,故岭南温病具有明显的热象偏盛、易伤气津和多兼湿困的特点,患者往往表现为虚实夹杂,湿热胶结的矛盾状态,治疗应以清热解毒、顾护气津、化湿运脾等,做到祛邪不伤正、扶正而不恋邪、化湿而不助热、清热而不伤脾。[13]”此论对岭南温病的辨治原则可谓提纲挈领,极为到位。岭南医家不断归纳岭南温病常用治法,使岭南温病学术的实质内容不断充实。

3.2 应用岭南草药治疗岭南温病

民国萧步丹《岭南采药录》:“百粤地濒热带,草木蕃殖,中多可采以治病者。[14]”岭南医家对岭南草药的开发历史悠久,有何克谏《生草药性备要》及《增注备载食物本草》、赵其光《本草求原》、萧步丹《岭南采药录》、胡真《山草药指南》等书传世。在这些著作对岭南草药的药性记录中,具有清热、解毒、祛湿、泻火等功效的草药数量极多。不少岭南医家将岭南草药治疗岭南温病的认识融入其温病学术经验中,把单纯的用药经验凝练为岭南温病学术的组成部分,成为在岭南温病理论指导下的处方用药。典型者如钟玉池自拟小青武方治风温,将岭南草药融入温病经典理论中,形成完整的治疗方案。钟玉池认为“风温是发于春夏季节的温热病,部分患者高热、久热不退,每持续1周或余月以上,钟玉池则使用自拟之小青武方临床加减,每奏良效。小青武方由倒扣草、红条紫草、地骨皮、三桠苦、青蒿、白芍、火炭母组成。以上7味相配具有解表清热、凉血解毒、利湿消滞、柔肝养阴之功,临床加减运用可以治疗风温的表证和里证。”并列7种加减法,使用了龙脷叶、扭肚藤、锦地萝、金丝草、金盏银盘、鸭脚木皮、苦丁茶、岗梅根、狗肝菜、山芝麻等岭南草药[15]。

4 结语

岭南医家在温病经典理论的指导下,结合长期的临床实践,对岭南温病形成了一系列的理法方药,并初步形成了完整的岭南温病学术体系。这种将温病经典理论与地域特点相结合的研究,是对中医“三因制宜”原则的具体实践,有助于拓展温病经典理论的临床普适性,也有利于构建岭南中医学术理论体系。同时也启示我们,对地域性医学流派的研究不仅要彰显某一地区的中医学术,更应注重发掘该地区医家具有地域性特点的理论创见与临床经验,这才是支撑某一地区中医学术能否成为独立的地域性医学流派的学术基石。

[1]徐延祚.医粹精言·卷四[M].铁如意轩藏版,1896(光绪二十二年):40.

[2]黄炽华.医学刍言[M].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本,出版年不详:13-14.

[3]陈任枚,刘赤选.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温病学讲义[M].广州: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印刷部,1929:44.

[4]陈敬绍.湿温症略谈[J].光汉医药月刊,1932,(30):21-23.

[5]杨鹤龄.儿科经验述要[M]∥邓铁涛等点校.岭南儿科双璧.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释继洪.岭南卫生方(影印本)[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2.

[7]陈治.证治大还[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四九.济南:齐鲁书社:70-71.

[8]蒋希曾.经验医案[M].瑞元堂藏板,1890(光绪庚寅年).

[9]郭寿.越南湿邪害人最广说[J].医林一谔,1932,2(4):23-24.

[10]林树红.新辑名家医方歌诀[M].清代守经堂刻本,出版年不详:1.

[11]李守中.时疫核标蛇症治法(影印本)[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9:13-14.

[12]卢觉愚.觉庐医案新解附医话录存[M],香港:卢觉愚医馆,1938:10.

[13]广州中医药大学温病学教研室.刘仕昌学术经验集[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2.

[14]萧步丹.岭南采药录(影印本)[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9:3.

[15]钟仲贤.“长指甲”中医钟玉池[M]∥政协广东省委员会办公厅,政协广东省委员会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岭南中医药名家.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0:162-163.

R254

:A

:1006-3250(2016)05-0597-02

2015-10-0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建设项目(国中医药科技发[2012]27号)-岭南中医学术流派传承

:刘小斌,E-mail:lxb_6984@163.com。

猜你喜欢
温病医家草药
基于温病古籍的寒疫辨治规律分析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小草药里的大梦想
草药王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温病教学中应用“以纲带目”教学法的探讨
《温病条辨》脉诊探蕴
清代著名医家莫枚士之《经方例释》临证用药思路探析
温病瘥后调理浅探
中医所讲的“忌口”是怎么回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