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亢害承制”理论演进研究❋

2016-01-30 17:54李永乐翟双庆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年5期
关键词:中医理论内经黄帝内经

李永乐,翟双庆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理论探讨】

《黄帝内经》“亢害承制”理论演进研究❋

李永乐,翟双庆△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亢害承制”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范畴,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之“六气”自然之理,经过历代注家及医家的不断丰富完善,拓展成为解释人体生理病理、辨证论治之医理且内涵不断延伸,成为中医理论体系中用以解释多种协调平衡机制的重要工具。纵观中医理论体系发展的历史,“亢害承制”理论整体内容在传承的同时不断演绎变化,空间层次不断提高,反映了中医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完善过程。

《黄帝内经》;亢害承制;演进;中医理论体系

“五运六气”理论(简称“运气”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其中“亢害承制”是中医运气理论的重要内容。“亢害承制”相关内容最早见于《素问·六微旨大论》“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应用五行生克制化关系说明自然界六气之间存在着动态平衡的协调机制:“相火之下,水气承之……君火之下,阴精承之”,在承制之间维持着自然界气候正常变化,实现生生化化、盛衰不已,一旦六气盛衰变化超于常度,承制失调,“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邪则变甚,正则微”,六气就出现正邪之变,多可引起疾病。历代《内经》注家及医家对于“亢害承制”理论多有论述、发挥,使之内涵逐渐深化,从古代运气理论逐渐演变为中医理论体系中认识人体生理、病理及指导治疗用药的重要法则。本文重点对其演变过程加以阐述,为进一步把握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变化内在规律奠定基础。

1 应用自然之象加以阐释

唐·王冰在师藏“秘本”中发现“七篇大论”,将其补入《内经》并进行详细注释,针对《素问·六微旨大论》“亢害承制”之理应用自然现象进行解释、论证:“热盛水承,条蔓柔弱,凑润衍溢,水象可见……君火之位,大热不行,盖为阴精制承其下也。”认为“亢害承制”是以五行相胜之法相互制约实现自然平衡协调,是存在于世界万物的普遍道理,是自然界进行四时更替、风寒暑湿燥火不同六气正常变化的保证,故曰:“诸以所胜之气乘于下者,皆折其标盛,此天地造化之大体尔。”此时虽然王冰将相关理论补入到《内经》之中,但如何将其应用到医学临床实践直至宋朝之前鲜有论述。

2 引入医学领域阐释生理病理

宋·刘温舒《素问论式运气论奥》一书的出现,可谓中医论病讲运气的开端,此后运气理论才逐渐在中医学领域中传播、应用并流传开来[1]。

金·刘完素重视运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在《素问玄机原病式·自序》中云:“易教体乎五行八卦,儒教存乎三纲五常,医教要乎五运六气,其门三,其道一。”认为运气理论是学医之必修功课,并对“亢害承制”理论颇有创新。一方面用“亢害承制”理论解释自然六气变化之现象,认为自然界通过“过极则胜己者反来制之”的五行之理使自然气候无太过、无不及。另一方面,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刘完素在“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指导下将自然之理引入医学领域以解释各种生命活动现象。在《素问玄机原病式·寒类》中曰:“亢则害,承乃制,故病湿过极则为痉,反兼风化制之也;病风过极则反燥,筋脉劲急,反兼金化制之也;病燥过极则烦渴,反兼火化制之也;病热过极反出五液,或为战栗恶寒,反兼水化制之也”,开创性地将“亢害承制”理论引入到中医病因病机学之中,用以解释人体病症本质与现象之真假,尤其针对一些复杂病症和疑难病症曰:“木极似金,金极似火,火极似水,水极似土,土极似木。故经曰:‘亢则害,承乃制。’谓已亢过极,则反似胜己之化也。俗未之知,认似作是,以阳为阴,失其意也”(《素问玄机原病式·寒类》),提出“反兼胜己之化”的著名病机分析观点。

元·王履认为承“犹随也”,见于五行关系中未见亢胜之时,起预防之用。故曰:“然不言随而曰承者,以下言之,则有上奉之象,故曰承。虽谓之承,而有防之之义存焉(《医经溯洄集·亢则害承乃制论》)。”制“克胜之也”,是对亢胜一行按照相克次序之制约,有微、甚、轻、程度之不同,亢之微,制之以平为常,亢之甚,制之不及则为异常,故有“言有制之常,与无制之变也”,“亢者,过极也。害者,害物也。制者克胜之也”(《医经溯洄集·亢则害承乃制论》)之论。王履认为“亢害承制”关系不仅存在于自然,也存在于人体五脏病变中,用以说明人体五脏之生理病理关系:“惟其无往而不然,故求之于人,则五脏更相平也。一脏不平,所不胜平之,五脏更相平,非不亢而防之乎?姑以心火而言,其不亢,则肾水虽心火之所畏,亦不过防之而已,一或有亢,即起而克胜之矣。余脏皆然”(《医经溯洄集·亢则害承乃制论》),进一步将该理论延伸扩展到人体内在的五脏病机中。

明·虞抟在《医学正传·医学或问》中继承了王履用“亢害承制”理论解释人体五脏病机的观点,指出:“夫天地万物,无往而非五行,则亢害承制,亦无往而非胜复之道。其在于人,则五脏更相平也;五志更相胜也;五气更相移也;五病更相变也”(《医学正传·医学或问》),进一步将其拓展用以说明人体的情志、邪气、疾病传变多种生理病理现象。同时提出:“假如火不亢,则所承之水,随之而已;一有亢极,则其水起以平之,盖恐害吾金元之气,子来救母之意也。六气皆然。此五行胜复之理,不期然而然者矣。制则生化者,言有制之常,如亢则制,而生化不息,何害之有”(《医学正传·医学或问》)。用“子来救母”观点阐释五行之间的亢害承制关系,并认为人体表现各种盛衰变化是由于“所承者力衰,而所亢者极盛”,导致五行制约关系失调发病,进一步为指导临床实际奠定基础。

3 深化为辨证论治之法

明·李中梓则在虞抟“子来救母”观点的基础上将“亢害承制”理论与临床相结合,在《删补颐生微论·化源论》中曰:“金太过,则木不胜而金亦虚,火来为母复仇……土太过,则水不胜而土亦虚,木来为母复仇”,提出五行之间存在“子复母仇”的类似观点。李中梓将该理论应用于临床治疗中,提出“平其所复,扶其不胜”的治疗原则,用于指导临床用药,将“亢害承制”理论引入到中医治疗学中,成为重要的指导法则。周之干在《慎斋遗书》中则单立“亢害承制”篇,用以解释五脏病机,又据此提出“实者以泻为补,虚者以补为泻,总不外‘亢则害,承乃制’之道”的治疗学观点。

清·周学海在《读医随笔·承制生化论》中认为,“天下无一物不备五行,四时无一刻不备五行之气”。《内经》“亢害承制”关系存在于世界万物之中,不仅是事物制约平衡之理,也是事物正常生化之机,故曰:“至于制之云者,世皆以为抑其生之过,而不知制者正以助其生之机也……制也者,万物之所以成始而成终也,既防亢害之后,而又开生化之先”(《读医随笔·承制生化论》)。同时周学海认为,“亢害承制”理论是自然万物及人体多方面的调节机制,既适用于自然之四时、五行、运气之变,又适用于阐释生理病理,指出《内经》之“病机十九条”即是“亢害承制”之理的应用体现。《读医随笔·承制生化论》曰:“治病者,于承制之实,必能安其屈伏,而始有防微之功;于承制之虚,必能察其本原,而后为见真之智也。且夫五行之相生相制也,万物由此而成,万法由此而出。”认为“亢害承制”也是指导中医临床治疗的重要原则,可据此针对疾病之虚实病机确定相应治法。此外,周学海指出“此制方之法,必本于五行承制生化之理也”,认为“亢害承制”理论也是临床组方用药的指导原则,并引用柯琴对“四神丸”方解以举例说明。可见,“亢害承制”理论在中医学中应用的广泛性,故周学海总结说:“若此者,皆往哲之名论,或论运气,或论物性,或论病机,或论方法,亦云备矣。”

4 小结

中医理论体系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自然科学知识、长期临床实践知识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智慧的集中体现,历经千年不衰而仍服务于大众,反映出理论体系中蕴涵的科学性。中医理论体系的确立最早可以追溯到《内经》时期,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传承、创新以补充完善,但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系统规范研究古今缺乏,理论建设滞后于临床实践,成为严重制约中医学发展的重要因素[2]。概念、范畴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构成节点,也是中医理论体系整理研究的基本点,确定概念、范畴之内涵,理清各种概念、范畴之间的层次关系,整理出理论体系的框架结构,有助于弄清中医理论体系的现状。而对于中医理论体系中的概念、范畴历史源流的梳理,把各种概念、范畴放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时空下进行比较,有助于了解中医理论体系历史演进过程,只有了解过去、把握现在,才能预测未来。

“亢害承制”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范畴,是用五行关系以阐释自然、人体中的常变机制。其最早在《内经》中用以解释“六气”的制约关系,唐·王冰用自然之象加以说明,到宋·刘温舒将运气用以论病开始,“亢害承制”逐步从自然之理演变成为医学之理。金·刘完素首先将其引入到中医病因病机学中,元·王履进一步用以说明人体内在的五脏病机,明·虞抟拓展用以说明人体的情志、邪气、疾病传变等各种生理病理现象,李中梓、周之干将其引入到中医治疗学中成为临床重要的治疗法则,清·周学海更进一步将其可应用到运气、物性、病因病机、治疗、组方等各个方面。到现代教材中“亢害承制”,既是《中医基础理论》中解释五行关系协调的内在机制,也是《中医运气学》中运气与医理相关的重要内容,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用以解释多种协调平衡机制的重要工具。

总之,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亢害承制”理论内涵的不断丰富,从最早单纯用以说明六气之变,成为说明自然、人体多种关系的重要方法,在中医理论体系的空间层次不断提高,整体内容在传承的同时发生了演绎变化,反映了中医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完善过程。

[1]王洪图.内经研究大成[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507.

[2]潘桂娟,杨威,张宇鹏,等.关于中医学科建设的若干思考[C]∥中医药发展与人类健康——庆祝中国中医研究院成立50周年论文集,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05:63.

“Unrestrained Excess Causing Disorders”Theory Evolution Research of the Inner Canon of Huangdi

Li Yong-le,Zhai Shuang-Q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100029,China)

“Avoidance of harm and restraining excess”is an important area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theoretical system.Originally it was to explain the theory of nature“Six qi”.After the ancient commentators and physicians constantly enriched and improved,it became to the theory of explaining human physiology,pathology,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medical knowledge.So the content is constantly spreading,and it becomes an important tool for TCM theory to explain a variety of system coordination and balance mechanisms.Overviewing the history of TCM theoretical system development,the theory of“avoidance of harm and restraining excess”is continuous and continuing to interpret changes,and the space hierarchy of“avoidance of harm and restraining excess”is rising.All of this reflect the evolving and improving process of TCM theory system.

Avoidance of harm and restraining excess;Deduction;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etical system; Inter canon of Huangdi

R222.19

:A

:1006-3250(2016)05-0585-02

2015-07-14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3CB532001)-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研究

李永乐(1982-),男,在读博士,从事中医基础理论研究。

△通讯作者:翟双庆,男,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基础理论专业教学与研究,Tel:010-64286723,E-mail:zsq2098@ 163.com。

猜你喜欢
中医理论内经黄帝内经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内经》“脾(胃)-脑”神识系统的理论滥觞及内涵延伸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基于子宫内膜异位症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探析补肾化瘀法作用机制及中医理论依据
补火生土法的主要理论研究
浅谈《难经》之命门理论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系统论在中医理论与临床辨证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