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真武汤证治探讨阳虚动风机理

2016-01-30 17:54孙欣峰刘春梅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年5期
关键词:证治肝阳筋脉

孙欣峰,刘春梅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南阳473061)

从真武汤证治探讨阳虚动风机理

孙欣峰,刘春梅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南阳473061)

阳虚动风证古来有之,与阴虚阳亢所致风证有所区别,但少有“阳虚动风”之说,有部分医家将其称之为“阴风”[1]。因筋脉需要阳气的温煦和阴血的滋养才能活动自如,阳气虚同样会出现虚风内动。阳虚则寒,寒性收引,导致筋脉挛缩、屈而难伸。人身阳气以肾阳为根,肝阳同样离不开肾阳,故肾阳的作用至关重要。今仅以张仲景《伤寒论》中真武汤的证治为例,以窥其端倪,深入探讨阳虚动风的机理。

真武汤;肾阳虚;肝风内动

肝为风木之脏,主疏泄,喜条达,恶抑郁,其性刚、主升、主动,与风性相似。故肝多“风”病,即《内经》所谓“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风内动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眩晕、震颤、抽搐、麻木等症状,其病机有虚有实。实者多由热伤津血、燔灼筋脉所致,如肝阳化风、热极生风。虚者多由阴血亏损、筋脉失其滋养所致,如阴虚动风、血虚生风。亦有虚实相杂所致者,但较少提及阳虚生风,而阳虚动风之证临床亦常有之,古代医家也有论述,故其机理及证治规律值得研究探讨。

1 肾阳虚之肝风内动机理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杨上善注曰:“卫气之精,昼行六腑,夜行五脏,令五神清明,行四支及身,令筋柔弱也。”王冰注曰:“此又阳明气之运养也。然阳气者,内化精微,养于神气;外为柔软,以固于筋”。张介宾注:“神之灵通变化,阳气之精明也,筋之运动便利,阳气之柔和也”。由此可以看出,阳气能够温养形神,形神得养则肢体活动自如。又《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丈夫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肝气即肝之阳气,肝之阳根于肾之阳,故肾阳衰可致肝阳衰,肝阳衰而致“筋不能动”。而“筋不能动”只是筋脉失于温养而出现异常的一种情况,另一种情况是“筋动异常”。这一论述指出了阳气对筋脉起到了重要的温养作用,此理论可谓是解释阳虚生风的依据。

皮、肉、筋、骨、脉在中医学中称为“五体”。筋是其中之一,《素问·痿论》曰:“……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宗筋是众筋聚集之处,又泛指人身之筋膜。《素问·五脏生成论》云:“诸筋者皆属于节。”因此宗筋能够约束骨骼、活动关节。而筋脉正常功能的发挥需要阴血的滋润和阳气的温养。一则肾阳为人身阳气之根,肾阳虚则阴寒内生,寒性收引出现筋脉拘急。《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寒收引,皆属于肾”,便是此意。二则肝肾同源,精血同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体现了肝肾两脏之间关系密切,既相互滋养又相互制约。肾阳不足,身阳失主,肢体失温,可产生肢体震颤、抽搐之证。三则肝肾均内藏相火,相火源于命门。《小儿药证直诀》云:“肝有相火,有泻而无补;肾有真水,有补而无泻。”在《医碥·卷一》中何梦瑶提出:肾水“为命门之火所蒸,化气上升,肝先受其益”。命门火衰,肝气虚寒,肝主升,肝气虚则升发不畅,阳虚则凝敛不行,所以《黄帝内经》云:“肝其畏清。”《景岳全书·命门余义》云:“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命门之火即肾阳,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本元,能够温养脏腑。肝主筋,肝得其温养,则筋脉活动如常。由此可见,肾阳不足导致肝阳亏虚、肝气虚寒、筋脉失于温养,可致风动而使筋急[2]。凡此均说明阳气不足、阳虚动风与肾阳关系密切。

2 真武汤证治

真武汤源自张仲景《伤寒论》第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此条病机是阳虚水泛,成因是太阳病发汗太过,肾阳被伤,导致阳虚水气内动,清阳不升而见头晕,筋脉失养而见身瞤动,振振欲擗地之象。方用真武汤,其意是补阳制水。《伤寒明理论》也云:“发汗过多,津液枯少,阳气太虚,筋肉失所养,故惕惕然而跳,瞤瞤然而动也。”既阐述了过汗伤阳、津血耗损、筋肉失养所致筋肉异常之理,又提出了温阳通经以息风救逆的治法,对张仲景阳虚动风作了有益的补充。

真武汤药物组成为芍药、生姜、茯苓各三钱(9 g),白术二钱(6 g),附子一枚(炮去皮破8片9 g)。

方中附子大辛大热,壮肾中元阳以温经散寒;白术甘温,补脾阳以制水利水;茯苓之淡渗,通行三焦,以协白术制水之中有利水之意;生姜辛温,佐附子以温卫阳而散在表之水邪;白芍酸寒,敛阳泻水,制约附、姜之辛燥。刘渡舟认为此少阴阳虚,虚阳外浮,阳虚失于温养,水气浸渍四肢经脉,故见身fffff5动,振振欲擗地等。以真武汤温阳利水,阳气来复则水饮自除,虚风可息[3]。

3 结论

肝五行中属木,具有升发、条达的特性,其禀性温和向阳,必有温和之气的培养,方能生生不息[4]。肝之温和之气即肝阳,肝阳有赖肾阳的温煦,而肾阳为诸阳之本,肝肾同源,肾阳亏损同样使肝不主筋,筋脉失温产生风动证。通过对真武汤证治的分析,加深了我们对阳虚动风病机的理解。肝风内动的病位在筋,根本原因是筋膜失于温养,即筋膜主司运动的基本功能不但需要阴血濡润,还需阳气的温煦,不论阴血亏虚还是阳气不足,均可影响肝主筋的生理功能而致肝风内动。诚如经云:“诸寒收引,皆属于肾”,故在临床治疗肝风内动时应辨明病机,辨证施治,方能获得满意疗效。

[1]万友生.阴风上逆温肝可平[J].中国乡村医生杂志,2001,(8):34-35.

[2]陈列红.略论阳虚动风证[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2):11-12.

[3]施云,杨国芳.《伤寒论》阳虚动风刍议[J].江西中医药,2005,36(11):11-12.

[4]周静冬,冯晓纯,李劲松.温肝法临床应用举隅[J].中国医药学报,2004,19(1):64.

R222.2

:A

:1006-3250(2016)05-0594-01

2015-09-06

孙欣峰(1962-),男,河南方城人,教授,医学学士,从事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

猜你喜欢
证治肝阳筋脉
基于“肝阳虚”浅析肝癌发病机制※
基于“肝主筋脉,调畅情志”中医辨治帕金森病抑郁的思路和方法
知足常乐
基于数据挖掘的血液病从虚劳论治的证治规律研究
春季养肝发怒别超三分钟
一统天下(龙首)
《理虚元鉴》劳嗽证治刍议
《伤寒论》暑病证治规律研究
抑郁症肝阳虚证探析*
论肝阳的重要生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