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伟
初中阶段是人生发展中重要的也是摇摆阶段,这个阶段学生的思想品德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不固定性,既有往好的方向发展的可能性,也很大程度上存在向坏的方面发展的可能性,是人生走向独立的前期。因为现在的初中生奔放不羁,看社会的阴暗面比较多,对社会上不好的行为愿意模仿和学习,认为这样是一种豪气,在同学面前有面子、有范儿,叛逆思想和行为开始显现。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目的之一就是参与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并指导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考试的存在,竞争的存在,教师往往忽略了育人的功能,忽略了育人之根本,只看重分数,强调分数。因为分数的确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和名誉,评优选先、评职晋级哪个都离不开分数,致使每年都会出现成绩优秀,而行为却和优秀一点都不匹配的学生,这也使作为学生思想教育主渠道的思想品德课程显得尴尬、无奈,有时自己都觉得无地自容。因此,思想品德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切莫忘记育人之根本。
一、构建和谐的课堂
教师在抓教学成绩的同时,应构建一个和谐的课堂,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并且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这样既能提高教学成绩,又能随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对某课学习内容的思想动态,如:“网络交往新空间”一课,就能指导学生明白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根据其思想动态进行有效的指导。教师要树立新型教师观,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放下教师的架子,俯下身来与学生平等相处,互为朋友,这样学生才能敢于和你交流思想,说出他们对某个教学观点的想法,你才能有效地、有针对性地真实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从而进行有效的干预和指导。
二、及时参与指导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
初中生还处在向成人过渡的初始阶段,他们似成人又未成人,他们有自己对社会、对他人的评价,有着对学习内容的主见,但不成熟,他们的很多想法大多处于懵懂的状态。他们既有积极向上的一面,也有消极被动的一面;既有信心百倍的一面,也有狂妄自大的一面;既有鲜明的主张,也有厌世似乎看破红尘。从初一到初三所选择的内容无不是对这些思想品德的形成进行参与、指导、纠正,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对其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进行干预,使其思想品德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这也体现《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的“思想品德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促进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一是给予学生时空。教师要针对学习内容给学生读书和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不要讲完之后,就告诉学生马上背下来,看谁背得又快又对,不让学生提问,第一怕耽误时间;第二怕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好应对。这样,教师就不知道学生在想什么,思想教育意义就化为泡影。因此,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将不正确的思想消灭在萌芽状态,杜绝不良行为的发生,因为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这样就可以杜绝思想品德成绩优秀,而举止行为不雅的现象发生。二是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说出自己对某个学习内容的看法和困惑,哪怕是极其简单的、幼稚的抑或有些荒唐,大家都不要嘲笑,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教师要认真对待问题,认真加以分析、帮助、解决问题,因为,这正是学生思想产生的根源,也是思想品德课程的教育意义之所在。
三、形成正能量的评价
学生学习成绩优秀表现在分数上,而思想品德优秀则表现在言行上。根据《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去评价学生的言行,使其符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这也是我们教育的目的之一。在班级里形成正能量的评价机制和评价氛围,对于积极向上的言行,要鼓励大家去学习、去效仿;对低级趣味的言行,要认清其危害,要制止、要唾弃、要抵制、要杜绝。在班级树立一个积极向上的道德风尚,在班级形成一种正能量的气氛,这
样我们的思想品德课程就发挥了它真正的作用,也证明了“政治老师是半个班主任”的说法。在评价过程中,要公平、公正,不要因为是好学生就偏向,差学生就揪住不放,一批到底。学生毕竟是孩子,不可能不犯错误,知错就改,善莫大焉,切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如,初三的“学会合理消费”一课时,就号召学生学习班级有目共睹的勤俭节约的王同学,对其他有着这样品德的同学要大加表扬,而对大家公认的“花钱大王”李同学,就要一带而过,只说现象,不点名,在大力宣传和表扬优秀的同时,也在潜意识地批评不节俭的同学,在班级里营造充满正能量的评价氛围。
思想品德课程的目的之一是教书育人,教书是基础,育人是最终目的。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之中,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学生不良的思想苗头,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对学生的自身发展和成长都是十分有益的。对学生的家长和社会也是非常有益的,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更是我们思想品德教师的责任所在。只要我们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思想出发,发挥思想品德课程的参与指导作用,我们的学生就一定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将来真正成为品学兼优的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韩震.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1.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