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卫伟(浙江海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舟山316022)
旅游发展对海岛地区社会变迁的影响研究(1990- 2013)
——基于舟山朱家尖岛寺岙村的田野调查
胡卫伟
(浙江海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舟山316022)
[摘要]自2013年是国家提出海洋旅游主题年以来,海洋海岛旅游得到了旅游业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以村庄为研究单位通过田野调查从经济、社会文化和人口三个维度考察了旅游发展对海岛地区社会变迁产生的影响,指出旅游发展促进了海岛地区由单一的农渔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向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转变,改变了村民的传统生活方式,冲击了村民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也引发了当地大规模的人口变迁现象。同时,指出旅游发展下海岛地区社会变迁进程中也暴露出来了诸多问题值得有关部门的关注和引导。
[关键词]旅游发展;海岛地区;社会变迁
蓝色经济是当前国家发展的热点、重点。“十二五规划”和“十八大”报告中,党中央明确提出了海洋强国战略,海洋海岛开发已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国内掀起了海洋海岛开发的热潮。自2013年是国家提出海洋旅游主题年以来,作为海洋旅游重要载体的海岛旅游也得到了旅游业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海岛旅游目的地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旅游目的地,海岛特殊的环境决定了其在发展其它产业上的局限性,但在发展旅游业方面却有着先天的资源优势,旅游业在海岛地区实现经济发展和当地居民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旅游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海岛地方社会的变迁进程,但是迄今海岛旅游发展对海岛地区社会变迁影响几何这一课题却仍未在学术界引起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因此,本研究拟从社会学的视角切入考察旅游对海岛社会变迁产生的影响和效应,以期深化和拓展旅游影响及加强海岛旅游的专题研究。
本研究选择浙江舟山朱家尖岛寺岙村作为田野调查的研究对象,主要基于如下原因的考虑:首先,我国第一大群岛舟山群岛旅游资源极为丰富,自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发展至今,它已成为我国海岛旅游发展的重要前沿,也见证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历程,是国内海岛旅游发展的缩影,关注舟山海岛旅游业及其影响下的社会变迁,可以管中窥豹了解我国海岛旅游发展对海岛地区社会变迁的影响。朱家尖岛于1989年开辟为国家级风景区,和佛教名山普陀山同属一个风景区,它是舟山群岛旅游业发展中开发时间早、开发比较成熟和成功的岛屿之一,岛内有寺岙村和香莲村2个渔农家乐省级特色村,而寺岙村则是朱家尖最早开展渔家乐经营的地方,村内有着朱家尖岛最核心的南沙景区和家庭旅馆集聚区。其次,寺岙村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旅游开发以来,绝大多数的村民都在旅游业中实现了就业,二十余年来海岛旅游发展对当地社会变迁的影响极为鲜明突出,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最后,在对案例地调查中之所以选择了以村庄为研究单位,是因为费孝通在《江村经济》中曾指出,“以村庄为研究对象的调查者,虽然不可能用宏观的眼光去观察和分析外来势力的各种影响,但是却可以跟踪那些在村庄生活中可直接观察到的影响。深入研究村庄这个小单位得出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其它单位,但却可用作假设或者成为其他地方调查时的比较材料,这是获得真正科学结论的最好方法”。[1]笔者于2013年3月及2013年10月21日—12月10日期间进入寺岙村进行田野调查,通过参与观察、访谈等手段,对当地的社会变迁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寺岙村位于舟山朱家尖岛的东南部,西距著名渔港沈家门10公里,北距普陀山6.5公里,因整个村子处于山岙,而且村内原有七星寺,故而得名寺岙。目前寺岙村被称为寺岙经济合作社,隶属于南沙社区。1989年朱家尖旅游业发展启动,朱家尖旅游开发投资公司对南沙景区进行了专项旅游开发,前后在征用寺岙村3000亩地的基础上建成了海滨浴场、千步沙、沙雕广场等景点。目前寺岙村所在的南沙景区已经成为国内游客特别是长三角游客海岛观光休闲的理想场所,有着“东方夏威夷”的美称。
自旅游开发启动以来,朱家尖的游客接待量呈逐渐攀升之势。游客的进入使寺岙村的一些村民渐渐意识到了商机。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临近南沙景区路边的五六户村民开始将自家的房屋简单地改造成家庭旅馆为游客提供简便的住宿。最初这些家庭旅馆的设施,住房条件都是比较简陋的,据最早参与家庭旅馆经营的一位村民讲述,“当时就一张席子、一张床、一台电风扇”这样一些简单的设施,村民便利用自家现成的在景区旁海边的房子开起了渔家宾馆。后来,不断有村民参与到经营家庭旅馆中来。同时,也有不少村民开始进入景区摆摊销售纪念品和土特产,或者在景区内其他岗位就业。旅游开发在不断推进,由于村里的土地几乎被征用完了,村民便放弃了农业生产,主要转向开办家庭旅馆、摆摊或是在景区周边和本岛寻求别的谋生方式。
随着朱家尖南沙等旅游景区知名度的不断提高,特别是2009年舟山跨海大桥的开通,游客大量涌入景区,自驾游客人和散客人数也越来越多。村民经营家庭旅馆的收入日益攀升,开设家庭旅馆的村民也在不断增加。2011年8月,寺岙有家庭旅馆90余家,仅2011年上半年便实现了经营收入1500余万元,截止2013年底,寺岙村开办家庭旅馆的经营户达148家,景区各类摊位有135个左右。
(一)经济变迁
1.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变
旅游开发前,寺岙村内山地很多,1992年时寺岙村共有耕地438亩,村民主要以从事农业为主,其中种植棉花273亩,种植西瓜、红薯、蚕桑、桔子、葡萄等165亩。全村共376户,1053人,男女劳力677个,其中从事农业者330人,占总数的48.8%,捕渔和从事养殖业的人数为102人,占总数的15%,从事海陆运输业者86人,占总数的12.7%,经商的人数为55人,占总数的8.1%,进乡村企业和工匠的人数为72人,占总数的10.6%,外出务工人员32人,占总数的4.7%。从产业结构来看,农林牧副渔等第一产业的人数占据了总人数中的绝大多数,第三产业的比重很小。1992年,全村年总收入为86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为816.7元,年劳均收入为1270.3元,村民当时的生活相较国内其它落后地区而言还算得上是比较富裕。但是在朱家尖镇内相对于其它富有的渔村来说,寺岙村的经济一直处于落后的地位。
旅游开发后,随着旅游业逐步发展起来村民渐渐从单纯的农作物种植及渔业捕捞开始向着从事旅游经营活动转变,即渔农业人口开始大规模地向非农产业的海岛旅游业中转移,从而导致寺岙村原有的第一产业结构开始变化,出现了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局面,寺岙村顺利实现了从单纯的渔农业经济向第三产业经济结构的转型。据统计数据表明,2012年寺岙村所在南沙社区常住人口数为1614人,农林牧渔业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仅为93人,仅占总人数的5.76%,这其中还包括以渔业为主的小乌石塘合作社,其他人大都在旅游业中实现了就业。2012年,寺岙村所在的南沙社区农村经济总收入达4989.8万元,农民人均所得为18493元,比1992年20年间实现了增长20倍,年均增长为108.22%。以寺岙村南沙景区为核心和主体的旅游业的发展,也优化了朱家尖的产业结构。
2.村民就业机会和收入增加
海岛旅游开发20余年来创造出了相当规模的就业机会,并吸收了大量村民就业。当前寺岙村大部分村民在旅游业中实现了就业,村民的家庭经济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大为提高,旅游开发切实地为村民带来了好处。可以说,绝大多数的村民都在旅游业发展中受益。尤其是家庭旅馆的经营,使很多村民找到了在家门口就业和致富的路径。根据2013年底寺岙村所在的南沙社区摸底调查显示,社区就业率达98.2%。2013年南沙社区成为了舟山市的“市级充分就业村”,除了低保户、在读学生以及没有工作能力的人群外,社区内的村民基本都实现了就业。
2011年朱家尖已建成南沙、大青山、乌石塘、情人岛、白山五个风景区,共拥有宾馆57家、家庭旅馆259家,从业人员数4825人,其中包括企事业单位2884人、个体经营户1941,占朱家尖总人口的21.34%。2011年年末,朱家尖镇所在的舟山普陀区渔农村从业人员数为13.04万人,比上年增加1.04万人。其中,从事一产的从业人员3.25万人,从事第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共9.79万人,占全部渔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为75.1%,作为普陀区经济发展重要一翼的朱家尖因为旅游业发展在促进渔农村劳动力就业方面可谓功不可没。据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11全年普陀区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6313元,比上年增长16.5%。其中,渔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7672元,增长21.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5653元,增长13.9%。渔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2551元,比上年增长19.9%,而2011年,寺岙村村民人均纯收入为17143元,较2010年增长10%。
(二)社会文化变迁
1.物质文化变迁
(1)生产方式的改变
旅游开发二十余年来,寺岙村村民的生计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旅游开发前寺岙村原本是农、渔并存的村,以农业为主,村民主要从事传统的农渔副业生产。海岛旅游开发后,寺岙村村民开始跟外界有了越来越多的联系。海岛旅游业的渐进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村民的生计和生活方式。目前寺岙村约有90%的村民在从事旅游业相关的工作,如开办家庭旅馆,经营土特产、饮料、纪念品摊和海鲜烧烤摊位,或在景区周边的酒店企业、南沙景区或朱家尖其他景区内就业。
由于从事旅游服务工作的村民越来越多,村民的生产生计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变。从以前以农业、渔业为主转变为以从事旅游服务工作为主,从过去以土地和大海为中心,转向了今天的一切以“旅游”为中心。
(2)生活方式的变化
海岛旅游业的发展改变了寺岙村民的生产方式,村民的生活和作息也相应地依据海岛旅游季节性的特点而变化,出现了“淡旺季明显”的局面,旺季时很忙,淡季时很闲。从事旅游服务业之前,村民们白天一般忙着种地、捕渔,工匠忙着做手艺,平时较少有空闲时间。从事旅游服务业之后,每年的5-10月份,是朱家尖旅游的旺季,因此,这一时间段也成了村民最忙碌的季节,他们大都从早忙到晚,开家庭旅馆的村民忙着接待游客住宿、提供餐饮服务,旺季时基本没有时间停歇下来;摆摊的村民也是早出晚归地忙着在摊位上销售旅游纪念品、土特产等。
10月中旬以后,进入朱家尖的旅游淡季,部分家庭旅馆业主们偶尔接待一些散客,摊位业主天气好的时候或者周末仍在景区摆摊,而大部分家庭旅馆业主都会歇业休整。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改变了海岛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改变了村民对旅游的认识,村民自己也产生了走出家门到其他地方去走走看看的想法,不少村民会自驾出游或相约淡季出游,旅游已成为诸多村民的一种常态化的休闲方式。
(3)基础设施的完善
受益于旅游业发展,寺岙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南沙景区是朱家尖旅游开发最早也一直是其最核心的景区,政府前前后后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完善了五大景区配套的停车设施及景区内的服务设施。最近几年寺岙村所在南沙社区先后投入近700万元推进村庄环卫、道路、绿化、改厕改污等基础设施改造工程,使道路硬化率、自来水入户率、有线电视普及率等均达100%,所有主干道全部实现绿化、亮化、美化,改厕率达90%,污水处理排放率达81%。旅游开发使寺岙村周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交通、水电等设施更加完备,住宿和餐饮等方面的旅游接待服务设施也明显改善,周边的环境整治和美化绿化工作得到了加强,村民的居住环境得到了不断改善。
2.精神文化变迁
(1)思想观念的变化
旅游发展使村民与外界的联系和交流愈加频繁,村民在参与旅游经营活动的过程中增长了见识,思想也变得更加开放,同时经济意识和竞争意识得到了增强,在经营理念和其它观念等各方面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
开始注重诚信经营理念。旅游经营中的诚信问题一直备受诟病,也受到了旅游界人士的高度关注。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永久的生存权,通过树立诚信经营的理念赢取游客信任,构建起和谐的旅游发展环境无疑是促进旅游地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通过调查发现,在旅游经营中寺岙村民的服务意识大为提高,对于诚信经营的理念也有了新的认识。在访谈中不少开家庭旅馆的村民表示,“原来想着客人走了就走了,都没想过客人还会再来,还会介绍朋友过来。现在是发自内心地更注重回头客,老客人”;“客人以回头客为主,态度好一点,钱少赚一点;游客态度不好的也有,对他们好一点,和气一点,80%的村民都持这种想法,大多数以诚信为主,客人是上帝,想把客人口袋里的钱拿出来,不做回头客是不行的”。大多家庭旅馆业主意识到不能光盯着眼前的经济利益只做一锤子买卖,要考虑生意长期做下去,应该注重诚信经营以形成积极口碑来获得长远、可持续的发展。
教育观念上出现了微妙的变化。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在中国传统社会,教育一直是家庭的大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中国家庭父母的愿望。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居民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内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也渐渐在社会上弥漫开来。旅游开发前,寺岙村民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大学。然而,随着海岛旅游业的发展,村民们的经济收入大幅攀升,而旅游业发展的大好形势也让村民对前景充满了信心。面对着大学生越来越难的就业形势,虽然大部分村民仍然觉得“上大学还是很重要”,“若是经营家庭旅馆的话如果接受了大学教育大脑也会更好用”,而且旅游开发经济收入高只是眼前的,“还是考大学有更好出路”,但是也有一些村民在教育观念上出现了变化,产生了“读不读大学也无所谓”、“上大学是最好,上不了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就在家里开宾馆也是个出路”的想法,村民的教育观和就业观出现了变化。
环保意识有所提升。旅游旺季,游客大量涌入寺岙南沙景区,随之也带来了交通堵塞和垃圾污染等问题。由于旅游景区对环境的卫生条件有着特殊的要求,部分村民也开始形成了自觉维护环境卫生和保护环境的文明意识,村民的环保意识有了显著提高。
(2)价值观的变化
价值观变迁是社会文化变迁中的核心内容。旅游开发二十多年来,进入村里的游客数量在不断增加,村民与外界的交流也随之增多,旅游发展对村民的价值观产生了不小的冲击。[3]朱家尖海岛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激发了村民们的赚钱热情。为了赚钱村民们仍然保留了能吃苦的品质,旅游旺季的时候,经营家庭旅馆的村民为了游客的食宿早起晚睡地忙碌,参与摊位经营的村民大多时候也得顶着酷暑或是寒风守侯着游客的到来。在过去,村民的经济意识比较淡薄,很多村民主要靠土地或其他谋生方式解决温饱问题,村民对经济利益并没有太强的欲望,村民之间的关系也比较融洽。而旅游经营活动的开展,让村民的市场意识和经济观念大为增强,村民开始愈来愈重视经济利益,村民之间的融洽度也因争夺游客发生了微妙的改变。重利、趋利的思想意识已经悄悄地植入了部分村民的脑中,寺岙村原有淳朴的民风显然已经被重利之风侵蚀。
(三)人口变迁
1.人口流入
(1)回流
人口的回流现象是和人口的流动现象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人口学中将返乡的农民工称为回流人口。整个舟山的经济虽然相对于浙江杭、绍、温、台等地区稍显落后,但是舟山的经济条件并不算差,小岛居民一般不会去外省打工,大都在本岛的定海、沈家门一带做生意、上班或者从事手艺活。这里的回流主要是指那些离开自己居住的户籍地岛屿去舟山的其他岛或者省内其他地方务工,因旅游开发后看到了本村的就业机会重新又回到户籍地在旅游业中就业的村民。根据调查显示,因为旅游开发带来的就业机遇,寺岙村民回流的个案不在少数。村民回流的现象主要有几种情况,一是部分村民在本岛务工,后因看到朱家尖旅游发展形势好,回家造房子开旅馆或开店、摆摊;二是受过教育毕业的高中、中专或是高职大学生回家帮助父母打理家庭旅馆事务;三是嫁出去的女儿因家里旅游开发后机遇好回村就业。
(2)外来务工人员的流入
南沙景区及寺岙村周边的建设以及旅游开发给当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因此外来流入的人口逐渐增多,尤其是近些年来寺岙及周边务工的外来人员数量增加很快。流入的外来务工人员主要有如下几类:第一,外来承包人员。朱家尖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带来的商机吸引了不少外来承包户进来掘金,这些承包户有的来自朱家尖镇,有的来自邻村,也有来自于舟山的东港、沈家门等地。除了舟山本地人,还有来自外省的承包户。第二,其他外来从业人员。主要是以外来短期流入的季节性务工人员为主,比如南沙社区的寺岙村和东沙村最近几年建造家庭旅馆、酒店等需要大量建筑工,而且寺岙村的排档和家庭旅馆旺季时需要大量清洁工、洗菜工、大厨和相关的服务人员,因此吸引了不少外地人进入。第三,周边酒店企业中的外来务工人员。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南沙景区附近先后建设了一批旅游度假村和酒店,其中包括外经贸宾馆、海天台等多家星级酒店。这些酒店企业也吸收了一部分寺岙、东沙及朱家尖周边乡镇居民就业,也吸引了从安徽、江苏、江西、黑龙江等外省来的务工人员就业。
(3)游客进入
20世纪八十年代末朱家尖旅游开发后,游客陆续进入。由于朱家尖海岛旅游的知名度越来越大,来南沙及周边景区的游客数量持续攀升。1993年,南沙景区接待游客57632人次,2007年游客接待量突破30万人次。2009年舟山跨海大桥开通以来,自驾游游客数量激增,2011年以来,南沙景点每年接待游客达60万人次以上,这些游客主要来自于长三角地区及周边省份,其中,江苏、上海和福建的游客量占总数的60%以上。
2.人口流出
相对于人口流入显得“轰轰烈烈”的局面,20多年来的寺岙村的人口流出现象则要平缓得多。总体上,旅游开发前寺岙村的人口流动主要体现为以流出为主,一些村民在周边的渔村捕渔,还有少数村民在周边做做水产生意,或一些年轻人到本岛的沈家门、定海等地务工;旅游开发后以流入为主,不仅有外来游客和务工人员的进入,还包括不少村民陆陆续续地回来在旅游业中实现了就业。
人口流出问题因为寺岙村就业结构的不同呈现出一定的空间上的差异和不均衡性。根据调查结果来看,靠近329国道马路边以及南沙景区西门口这一带开家庭旅馆的村民人口外流的数量少,大多数年轻人已经承接起了经营家庭旅馆的业务,成为第二代渔家乐经营户。而分布在南沙景区大门正对面东北角那一带的村民,因为没有参与经营家庭旅馆的村民比较多,村民外流的人口相较而言更多,这一带的村民除了一部分通过摆摊位以及在景区浴场、保洁及周边酒店企业等岗位就业,还有少数男劳动力流向了朱家尖的渔村如月岙和樟州村捕鱼,仍有一些年轻人流向了舟山本岛其他地方就业。但总体而言,旅游开发前后寺岙村民的人口外流现象一直存在,但并不十分突出。
3.职业结构变化
寺岙村产业结构的巨变,也必然地影响到当地社会就业结构的变化,旅游开发前后寺岙村民的职业分化极为显著,农业劳动力几乎消失,旅游产业已经成为了吸收村民实现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途径。劳动力就业结构出现变化可以说是朱家尖旅游经济发展以及当地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
由于朱家尖镇政府和村委对村民从事旅游业尤其是经营家庭旅馆采取了积极鼓励和支持的政策,再加上村民对旅游经营的信心,大批的村民开始向非农的旅游业转移,村里已经几乎没有了农业劳动力,旅游收入已经成为村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二十余年旅游业的发展使村民的职业出现了衍化,寺岙村民的职业结构已从当初的农民、渔民为主衍化成今天的旅游从业人员。正如一个村民所述,“开发前,村民从事各行各业都有,做泥水匠、木匠,捕鱼,种地的都有,各行业的都有”,旅游开发前,因为村里的土地较多,村民主要种稻、种棉从事农业经济活动,还有些村民从事近海捕捞、远洋捕捞、远洋运输、做水产生意,到本岛上务工,以及货运、木匠、泥匠、打零工等百行百业,妇女们有些在家里做做家务,种种地,织织鱼网,或者在周边企业打打零工;旅游开发后,村民职业主要以开排档、家庭旅馆、摆摊位和在南沙景区里就业为主,还有少数村民在景区周边的酒店企业和朱家尖周边景区工作成为了旅游服务人员,只有少数村民仍在外村从事渔业作业或在朱家尖镇和本岛工作。
要之,二十余年来寺岙村的人口变迁主要表现为以人口流入为主,人口流入为旅游地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了旅游地经济的发展。而旅游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寺岙村年轻人流失的问题,使村民的年龄结构得到了调整和优化。部分年轻人回流或者留在家里帮父母打理家庭旅馆,或者自己开旅馆创业,改善了小岛上只剩下中老年人的空心化问题。旅游发展为寺岙村的年轻人创业提供了机会,而年轻人的加入,作为新生代家庭旅馆的主要经营者他们通过网络来发布客房信息,大都和大型旅游网站如携程、艺龙、松果等网站有业务往来,并签订了协议,也使新技术、新经营理念在旅游经营中的引入成为可能。景区周边的酒店企业也为村、镇和周边的街道、乡镇的劳动力以及外来人口就业提供了较多的机会。
海岛旅游开发对寺岙村的社会变迁产生了积极影响的同时,诸多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一)同一个村内村民分享旅游开发的成果不均衡
这也是旅游开发中一个共性的问题,靠近景区的村民往往能得到旅游发展带来的好处,而远离景区的地方则无法享受均等的机会和利益。这一问题在寺岙村也有所体现。与其它一些旅游地不同的是,寺岙村民在旅游经营中的参与度很高,村民普遍受益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但仍然存在旅游开发成果受益不均的问题。同样是南沙景区附近,景区西侧门及靠近329国道的一片区域的村民因为地理位置有着先天的优势几乎家家户户在开家庭旅馆。而南沙景区正门东北方向一带的村民因为住房位置略偏且道路较狭窄,很多户村民便失去了经营家庭旅馆的机会,因此这一带大部分村民通过摆摊和景区其它岗位等方式参与到旅游业发展当中,相对于开办家庭旅馆的收入要少得多。于是,便出现了同一个村内村民分享旅游开发成果不均、村民之间贫富差距的拉大的现象。
(二)部分村民利益至上和唯利是图观念日益显现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村民赚钱的心情迫切、追求经济利益本身无可厚非,但是一些人受利益趋动将利益摆在第一位,出现了一切向钱看、唯利是图的价值倾向。如一些排档经营户或承包户存在宰客的做法;村民之间因为同行利益相争而导致人际关系淡漠;少数的村民有了经济意识,懂了生意经,变得更加精明,重利观念愈发突出,金钱至上的风气逐渐弥散开来,影响到了正常的旅游市场环境,原来淳朴的民风出现了明显变化。
(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观念和贫富差距的拉大影响村民对旅游业发展的满意度
旅游发展为寺岙村民创造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村民的经济收入,特别是对于部分经营家庭旅馆的村民来说,地理位置好且经营得好的家庭旅馆和排档,2013年旅游收入达到了几十万至一、二百万,地理位置不好或不懂经营的家庭旅馆收入只有几万块。在和村民的访谈中可以发现,不少村民还存有传统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观念,一些村民虽然在旅游发展当中受益,但是因为比较起受益较多的村民来说差距较大,所以在态度上表现出对旅游开发的不满。旅游开发前村民彼此之间的贫富差距并不大,而现在因经营得好坏以及地理位置等原因导致了村民之间的差距在逐步拉大,使部分村民在心理上产生了失衡的现象,进而影响到村民对当地旅游发展的满意度。
(四)村民与政府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机制,村民权利意识的觉醒迫切要求从旅游的社区参与向社区增权转变
寺岙南沙景区采取的是政府主导型的旅游开发模式,在政府的规划和指导下,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当地进行开发,对村民参与旅游也给予了积极地引导和扶持,切实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然而,在海岛旅游开发逐步推进的过程中,凸显出来的矛盾也越来越多,体现在征用土地方面,村民的补偿和安置问题如何解决等方面,村民与政府部门之间的隔阖也在加深,两者之间缺乏一种有效的沟通机制。不少村民对村委和政府部门意见很大,认为领导不作为,没有想方设法为村民谋取福利,村里土地开发建设时财务信息不透明,村民获得的征地补偿款太少。而村委在执行相关政策时存在着执行不严格的现象,个别领导存在着谋取私利、政策执行不公的行为,引发了群众内心的不满,也影响到了村民对旅游开发的积极性。
海岛旅游发展至今,村民的权力意识也在逐步觉醒,他们希望村务公开、征用土地的财务信息更加透明,希望政府有所作为并全心全意为百姓服务、他们希望更多地获得旅游开发中的知情权,希望在旅游发展中能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没有当地老百姓支持的旅游业,是不可持续的。旅游增权强调社区在推动当地旅游发展中的重要性,其实质在于增强社区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的控制和利益分享权,保证旅游地居民的利益最大化,旅游增权是旅游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4]在当代社会,村民的权利意识正在一步步地觉醒,他们意识到到自身的利益受损时,便很容易产生与地方政府对抗的心理。随着寺岙村海岛旅游的发展以及村民权力意识的觉醒,对村民从旅游参与走向旅游增权提出了迫切要求。今后应让村民拥有更多的旅游决策权,让他们能成为旅游开发的主体参与、决策者,增强村民对旅游发展的满意度,让旅游发展尽量普惠旅游地的居民群众,这也是当地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源泉所在。
旅游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浙江海岛寺岙村的社会变迁,首先,旅游发展对当地的经济变迁产生了重要影响。旅游发展促使案例村实现了由单一的农渔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向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转变,旅游业成为了区域社会改善乡村面貌,改善民生和增加农民就业,实现农民增收的一种重要手段,优化了地方的经济结构。其次,旅游发展对当地的社会文化变迁产生了显著影响。旅游发展改变了村民的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并直接冲击了村民的思想观念,村民的传统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再次,旅游发展对目的地的人口变迁产生了重要影响。旅游发展创造了不少就业机会,吸引了村里大量不同年龄段特别是新生代村民留下来,也吸引了不少周边的人口和外来务工者进入,缓解了渔农村只剩下留守老人的空心化问题。
旅游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和问题,如旅游地居民贫富差距的拉大,村民传统道德观的弱化等。如果旅游发展带来的仅有经济上的变化,而道德伦理的东西丧失了,那发展旅游业也失去了其终极意义。在当前全国各地对旅游发展一片颂歌的情况下,也需要我们用学者冷静的眼光去关注旅游发展下地方社会的发展变迁,同时也要努力促进旅游发展下地方社会变迁朝正向衍化。但是不可否认,目前海岛旅游发展对当地的社会变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正向效应为主。在当前我国海岛地区以及其他内陆乡村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发展旅游业无疑是促进海岛渔农村社会变迁的一种新模式。
[参考文献]
[1]费孝通.江村经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0-11.
[2]刘振礼.旅游对接待地的社会影响及对策[J].旅游学刊,1992,7(3):52-55.
[3]张继涛.乡村旅游社区的社会变迁[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4]左冰,保继刚.从“社区参与”走向“社区增权”[J].旅游学刊,2008,23(4):58-63.
A Study on the Impacts on Social Changes Brought by Island Tourism Development from 1990 to 2013——A Field Investigation to Si’ao Village of Zhujiajian Island of Zhoushan
HU Weiwe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Zhoushan 316022,China)
Abstract:The marine and island tourism has been widely concerned by the tourism industry and the society since 2013 when the theme of marine tourism was proposed. The impact of tourism development on the social change of island area has been studied through a field investigation to a village as the research unit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economic change,social and cultural change and population change. It points out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has promot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island area from the single primary industry dominated by agriculture and fishery to the tertiary industry dominated by tourism,changed the villagers’traditional lifestyle,outlook and ideas,and promoted a large scale population change. Meanwhile,many problems are exposed in the proces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social change,which are worthy of attention and guidance of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Key words:tourism development;island area;social change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318(2015)02-0046-08
[收稿日期]2015-12-22
[基金项目]浙江海洋大学科研启动经费资助(编号:21085013115)。
[作者简介]胡卫伟(1979-),女,江西南昌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海洋海岛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