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学文+琚亮
摘要:在我国新课改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分层走班制日益走向中学并得以推广,多地已形成了必修课与选修课等分层走班模式,对于促进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和谐发展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效果。与此同时,分层走班制依旧面临着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开发出相应的指导机制、管理机制与评价机制做保障。
关键词:分层;走班制;个性化;新课改
作者简介:牛学文,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教研员;琚亮,浙江省青田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一、分层走班制的实施条件
分层走班是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一种最适合自己的教育,最大程度释放学生潜能的教学组织机制,其真正落实需要学校对既有的课程体系及其实施方式的根本变革,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一)思想观念的统一
教师与学生的态度是推进走班制的关键。走班制教学对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学校应通过宣传和培训使教师达成共识——走班制是课程改革的必经之路;应发动教师积极投身于课程的开发与设计中,并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同时,争取获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浙江有些学校通过向家长发放精编手册、召开家长座谈会、邀请家长参加专家讲座等宣传方式,获得家长对走班教学的接受和支持。
(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一是学校资源的优化配置。浙江大规模地抓选修课建设,通过顶层设计来制定课程方案,引导学校根据自己的特色、培养目标、价值定位和现实条件来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走班制要实现学生充分的选择权,不仅需要完善的课程体系、多样化的课程,更需要雄厚的师资力量、充足的教学场地等。二是社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选修课走班,要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学校不仅要发挥校本课程开发设计水平,还要充分开发与利用社会资源。如2014年7月20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报道了青田中学借助社会资源,让青田县农商银行的工作人员为学生们教授投资理财课,成为了课改创新的生动例子。现在,经过学校和青田农商银行的不断努力,对理财课程的教材进行数次修改,使得理财课程常态化、专业化、规范化,并成为青中乃至当地的一个品牌课程。
(三)走班制度的规范建立
在选修课走班制度的基础上,各校根据自身实际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一是建立学生学习指导制度。注重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施,加强学生选课培训指导,编印学生选课指导手册。二是建立班级管理制度。从目前的情况看,浙江各校都实行行政班与教学班共存,注重行政班和教学班的管理制度建设。对于教学班要建立任课教师负责制,教师既负责教学指导、又负责班级管理。三是建立成长导师制。任课教师负责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学科指导、选课、职业规划工作,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最亲密的导师。
二、分层走班制实施的现实要求
教育部在2014年9月3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强调要增加学生选择权,促进科学选才。在2014年12月10日发布的《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中指出“由学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学生可以在完成必修内容的学习,对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有一定了解后确定选考科目。”同时强调:“学生学完必修内容参加合格性考试后,学校要开设相应的选修课,供有需要的学生选择学习。高中学校要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完成情况进行考查,确保完成必修学分。要加强学生生涯规划指导。调整教学组织方式,满足学生选学的需要,把走班教学落到实处。”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通知》(浙教基〔2012〕81号)要求,“推进选课走班,建立多层次、多元化、可选择的课程体系和自主选择课程制度,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创造条件。”
浙江省早在2006年就启动高中新课改。如何真正让高中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一直是此轮改革关注的核心问题。2012年,浙江一些高中先从选修课程开始尝试走班选课模式,并逐步推向必修课程。义乌市义亭中学、浙江省青田中学等学校选择了数学、外语等必修科目尝试走班选课;2014年伊始,浙大附中先从必修课英语试水走班制、杭师大附中则是所有必修课进行分层走班;此外,杭州二中、杭师大附中、鄞州中学、温州中学、嘉兴一中、春晖中学和天台中学,都在积极探索通过学科分层、学生自主选择、教材和教学管理模式等进行创新。传统的教学组织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下教育的发展趋势和人才的培养方向,分层走班制无疑是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尝试的,加之“最先吃螃蟹”学校的大胆试水以及取得的良好效果,都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和决心。
三、分层走班制的实施模式
根据不同的地域特点,走班制在全国不是完全一致的。虽然不同的省份,甚至不同的学校都可能实行不一样的走班制教学,但是走班制总会有一些基本的路径或模式不会改变。
(一)必修课分层走班模式
从浙江分层走班的推进情况来看,各校普遍采用的措施是,以原始行政班为基础,根据学生必修课的综合水平和学习能力分成二至四个层次,学生可以按照自己某一学科发展水平选择进入不同教师任教的不同层次的教学班,再由学校统筹和教师指导最终确定名单,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化课表。但不同学校的具体做法存在着差异:其一,对分层教学的认识及由此对不同层次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同;其二,根据自身的校情和学情,在不同层次的人数比例不同;其三,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和意愿而在不同层次之间进行的流动机制不同。不论我们的必修课怎么走班,目的非常明确:让每个学生都有了属于自己的课堂。
以上文中提到的浙江省青田中学为例,该校早在2012年就组织研讨并制定了详尽的实施方案,确定将“关注教学起点,建设高效课堂,提供适合教育”作为必修课分层走班的改革理念。先行在部分班级开展了在数学、英语两门必修课中分层走班的试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校长邓加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关注教学起点,让学生不致因上课听不懂而厌弃学习,这是学校下大决心组织实施必修课分层走班的初衷。”分层走班教学不是以前的为教学而让学生削足适履,而是要寻找最适合学生的教育。
(二)选修课分层走班模式
为促进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学校选修课开发与设置主要囊括四大类:知识拓展类、职业技能类、兴趣特长类、社会实践类。浙江深化高中新课改,非常注重选择权:把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更多的课程开发选择权交给教师,更多的课程设置选择权交给学校。各地学校为了满足学生对不同知识的渴求,发动广大教师积极投身于选修课开发中,努力为学生提供“个性菜单”,以吸引学生兴趣,培养学习动力,促进个性成长。但有些学校的选修课在设置上有些松散,与必修课关联度不高,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明确,选修课不仅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需求,更应关注选修课对必修课的助推作用,要做到必修课与选修课相互作用,互相融合,从而提高选课走班的效率。
浙江省青田中学在选修课的开设上,严格按照省课改“将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将课程开发权交给老师,将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的精神,落实该校“个性化教育、全球化视野、多元化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学校宏观调控与学生微观自主相结合、学校教育资源与社会教育资源相结合的原则,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选定36门选修课程作为2017届开设的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报名选择,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和谐发展,最终实现独具鲜明侨乡特色的育人目标。
四、分层走班制实施保障
分层走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但要谨慎、稳妥,各个学校要建立完善有效的保障机制。
(一)分层走班需要重视指导机制
分层走班的顺利开展,需要学校注重建立规范科学的学生走班指导体系。一是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目的是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特长优势与兴趣爱好,指导学生更好地规划自己在未来的学业、职业和生活。浙江各校或引进了霍兰德职业兴趣倾向测试,或引进了哈佛心理教材,或邀请大学教授介绍大学专业,或做职业倾向测试,或邀请各行各业人士来校讲座,等等。尽管开展的如火如荼,但还没有达到理想的预期效果,学生没有从课堂上感受到生涯课的指导意义。这需要进一步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发,注重生涯规划指导课与高考制度改革、选考科目要求之间的关联,使生涯规划课程真正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终身需要服务。二是学校加大对分层走班的宣传和指导力度。建立课程管理网络和数据库,发布课程设置、课程建议和选课指导;开设学生走班培训,帮助学生作出正确选择。
(二)分层走班需要强化管理机制
其一,分层走班中的教学常规管理。分层走班促使教师在教学常规方面都要注重分层:首先,备课分层。主要体现在分层设计目标。在处理教学内容时仔细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学生的兴趣点,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各层次学生的不同目标要求。A层:注重基础知识和综合应用,适当提高要求。B层: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思维能力。C层: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当降低要求。其次,教学分层。A层:采取“高密度、大容量、强思维、促能力”的教学方法,凸显自主探究。确保基础,适当拓展深难度。总体上遵循课标和教材,局部高于课标和教材,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B层:采取“重基础、慢变化、多练习、勤激励”的教学方法,突出合作学习。遵循课标和教材灵活施教,重方法和综合能力培养。C层:采取“低起点、补台阶、扶自信、牵着走” 的教学方式,彰显人文关怀。要求学生能学、要学、学懂、学会,重在双基形成,重在培养学习兴趣和信心。然后,练习分层。各层次要符合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难度要与学习目标的要求相适应。力争让A层学生吃得饱,B层学生吃得好,C层学生吃得了,让不同学习层次的孩子在适合自己的练习中都能取得成功的体验,获得发展的机会。
其二,分层走班制中的班级管理。在分层走班的实施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班级学习氛围建设、学生交往、师生交流、学生集体归属感和荣誉感、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学生成长的实时跟踪等,这些问题给班级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需要完善相应的制度或机制加以解决。加强走班制中的班级管理可从几个方面入手:首先,班主任行政班管理。学生的日常管理仍由班主任负责,同时班主任还要对全班学生的走班层次分布情况作深入了解,并确定教学班不同的学科课代表,负责收发行政班同一层面的作业以及与相应任课教师的信息沟通。其次,任课教师“双岗管理制”。任课教师既要完成教学目标,也要分担原行政班主任的部分思想品德教育及班级建设工作,强化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班干部的管理信息沟通, 以形成教育合力,严防出现管理的“真空地带”。最后,导师制。通过配备导师团队实施小班教学,实现全员德育,让教师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目前各校相继建立了成长导师制,探索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的管理模式。我们还要预见到,假如将分层走班制在全校范围内跨学段铺开,又会对导师制和教师管理制提出新的挑战。
其三,分层走班制中的教师管理。分层走班给学校的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涉及到教师能力的提升,还有教师队伍的配置与管理。浙江一些学校的尝试是值得借鉴的。比如实行“团队+目标”管理:第一是年级段团队管理。成立段务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年级段的所有事务。第二是工作部与学科组团队管理。实施部长负责制,先选聘三位部长,然后由部长双向选聘任课教师。第三是教学工作组团队管理。两个行政班的教师组成一个教学工作组。所有团队都有相应的团队目标,团队教师捆绑考核评价。如推行“班课一体化”:每个课任教师都要参与班级管理,改变传统的班级管理以班主任“单兵作战”的管理模式,形成课任教师共同参与的“集团作战”的管理模式,以教学班为单位,构建教育教学共同体,学校对教学班的各老师实施捆绑考核。大家共同承担班级管理工作、研讨解决教育问题。
(三)分层走班需要规范评价机制
在评价高中实施走班制的成效时,个别学校因“期末考试中走班制学生的平均分要高于传统班级学生的平均分10分”而对走班制大加推崇。若评判走班制的效果,只停留在“唯分数”论上,这显然与我们推进分层走班的初衷背道而驰。分层走班制,就是保证学生参与的主体性,尊重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需求。这一目标的实现程度如何界定,必然需要一种更加多元化的学生评价机制与之相匹配。
目前在走班制的实施中,尽管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全面客观的评价机制,但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建立教师与学生互评机制。学校应加强走班质量监测管理,不仅要注重教师对学生的评估,更要了解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与期待,以便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教师评价学生,学生评价教师,形成良性的互评机制。二是做好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估。做好学习过程的引导、监控和记录,教师对学生的评估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注重引导、激励,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目标,而且注意适时地调控目标,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潜能的激发,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积极进取的意识。教学班的任课教师为学生建立学习考核档案,校本课程选修结束时与班主任沟通并交予班主任留存,为行政班级班主任的综合评价提供资料。三是注重学分制评价。在学分认定中,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标准,按照规定的学分认定程序与要求,坚持原则,把关守口,保证质量,将出勤考核、过程考核、模块考试成绩进行有机结合,打破学年与年级制,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品质。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组织方式,走班制克服了班级授课制的弊端,推动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符合新课改精神,是高中课程改革与高考制度改革的大势所趋。尽管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只要准确定位、合理规划、科学管理、规范评价,走班制一定将更好的“走”向明天。
责任编辑/张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