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乃建
【内容摘要】本文作者从课堂教学的知识要义讲解、数学案例解析、学习成效评价等三个环节,对初中数学课堂双边互动开展作了粗浅论述。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双边互动 教学效能 刍议
教育构建学指出,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同时也是师生、生生双边互动的“主战场”。课堂教学活动,归根到底就是师与生、生与生深刻交流、深入互动、深切碰撞的发展进程。双边互动活动的开展,对教材内容的讲解,学生主体的展现以及教学活动的效果等方面,有百利而无一害。没有师和生、生和声之间双边互动的教学活动,缺乏生命力,缺少实用性,难以推进和促成教学相长、互惠共赢的目标达成。教师开展双边互动教学活动,能够实时了解初中生认知现状、学习实情和问题不足,从而设置出针对性、实用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举措。本人现结合教学实践体会,简要论述初中数学课堂双边互动的开展。
一、在探知知识要义中,实施双边互动
数学知识点讲解,是数学学科教学进程中的首要工程,基础工作。学习对象只有具备深厚的知识素养,才能更加深刻、更为高效的开展数学学习活动。数学知识点讲解,不能采用教师一人“独角戏”,自说自话的单向模式,而应该将学生纳入课堂数学新知讲解之中,引导初中生和教师交流讨论,组织初中生之间合作分析,在深入探讨、深刻合作中,讲授数学知识,掌握知识要义。因此,在数学新知内容的讲解中,教师要运用教学活动互动性特征,通过师生之间谈话交流的形式,围绕数学概念、性质、定理等等内容,教师引导初中生就知识点中的重点内容、难点内容等进行深入细致的交谈、开展循序渐进的互动引导、进行深刻的数学知识点探知指导等活动,展现出教师的主导特点和学生的主体特性。如“梯形的中位线”一节课“梯形的中位线定理”知识点教学中,教师设计了“如图所示,有一块四边形的地ABCD,测得AB=26cm,BC=10cm,CD=5cm,顶点B、C到AD的距离分别为10m、4m,求这块地的面积”案例,组织学生一起师生互动探究。
师生互动讨论认为,此图形是一个不规则的多边形,计算其该图形面积时,需要借助于辅助线进行分割,把它分成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梯形,然后利用相应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采用与学生谈话、交流的方式,在相互谈、引导思、双边探等互动形式中,实现对知识点内涵的深刻认知和全面掌握。
二、在探析案例思路中,实施双边互动
数学学科教学,离不开数学案例教学活动。教育构建学认为,案例教学时数学学科教学体系的重要构建因素,也是学习能力素养锤炼的重要“载体”。笔者以为,数学案例教学,目的不是案例解决的“结果”,而是案例解析的“过程”。传统数学案例教学,采用的是“到嘴到肚”,直接告知解答方法的形式,不利于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不利于学生主体的技能培养。因此,初中数学教师案例讲解,应该充分挖掘案例解答过程的丰富内涵,延长案例探析活动的时间过程,围绕案例的条件关系、隐含的数学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等“核心”,让初中生做案例解析“主角”,教师有的放矢、见缝插针进行深入引导、深刻指导、科学点拨,在疏密有致的互动活动中解析案例,掌握精髓,提高素养。
问题:如图所示,AD平分△ABC 的∠BAC,DG⊥BC且平分BC,DE⊥AB,DF⊥AC。求证BE=CF;如果设AB的长度为a,AC的长度为b,求AE.BE的长度。
学生解析:要求证BE=CF,需要证明Rt△BED≌Rt△CFD,通过问题条件可以知道,需要构建图形,连接BD,CD。求AE、BE的长度,可以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内容,进行解答。
教师指点:本题综合考查了角平分线与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
学生再度思考,认识到该案例解析的关键是:正确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添加辅助线构造图形。
上述解析案例过程,学生成为“当事人”,教师成为“旁观者”,围绕解决问题思路探析这一任务,二者之间进行既相互独立的探究活动,又有相互合作的互动活动,实现了在协作中进步,在互动中提升。
三、在评判学习成效中,实施双边互动
评判学习对象学习成效,是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新课标、新理念、新要求。这就对教师课堂教学评判提出了新要求、新标准。传统教师评、学生听的评判方式,已不适应课改要求,初中生面对教师的“说教”,内心会产生抵触情绪,把教师的评说当作“耳旁风”,不能达到指点迷津、明晰思路、提升进步的效果。笔者认为,评判学生学习成效,应让初中生参与其中,组织初中生组建评价合作小组,开展评价和自我评价学习活动,要求初中生之间相互讨论、相互指点,认识学习不足,听取他人建议,提高评判成效,提升学习效能。
总之,初中数学课堂的运动特点、互动特性,决定了教学活动离不开双边互动活动的开展。教师要科学运用教学方法,让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真正“动起来”、“探起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五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