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颖
摘 要:微课以其短小精悍、形式多样的特点,在化学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用微视频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微视频讲解题例,突破教学重难点;借助微视频演示实验,深化学生对较难实际操作实验的理解。
关键词:微课 微视频 化学教学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渗透到了日常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互联网+”成为不可拒绝的生活模式、生产模式和学习模式。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慢慢渗透,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等软件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像这样的特点,具有许多对于教育、教学来说堪称特别宝贵的特性与功能,这些特性与功能是其他媒体所不具有的,同时还增加了“人机交互”和“立即反馈”,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David Penrose提出了“微课程”的概念,萨尔曼·可汗的“可汗学院”于2011年将“微课”这一概念传入中国,由此掀起了研究“微课、翻转课堂”的热潮。近日,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下发了《关于组织申报“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应用研究”课题的通知》,由此可见微课研究已经成为主流。那么,微课到底是什么?微课如何与日常课堂教学进行对接?微课除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还有什么应用?这些都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需要思考和实践的问题。笔者结合化学教学实践,谈谈微课的具体运用。
一、什么是微课
微课,从字面上理解,是一种“小型课”,其“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容量小,微课在具体应用中可能是针对某些教学内容或教学知识点进行的突破性讲解,也可以是对一个化学实验的演示,还可以是对某个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过程等;二是时间短,通常教学都是基于教材的结构来进行的,一般不会将教材中的内容段分开,但微课却可以将教学段分开,形成多个微视频,一般一个微视频的时长在5分钟左右,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知识点的突破。
微课是以“微视频”(有点类似于现在风靡的“微电影”)为核心的教学方式,是将某一个知识点的突破、某个实验的演示或是将某一个教学场景等拍成一个“微视频”。其具有的优点很多,比如在一个45分钟教学时段中,教师通常会将一个教学段的内容全部讲解完,并且是一次性完成,不具有重复性;但如果将这段教学内容进行“分割”,拍成多个教学微视频,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播放,同时也可以多次重复播放。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去选择并理解教师呈现的教学内容,重点学习自己所需要掌握的知识。
二、微课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引入课题,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知识产生了兴趣,学起来更加容易,对于教师来说也就省去了组织教学的过程。一节课能否顺利开展,开头至关重要,教师可以通过微视频的方式引入新课。例如,笔者在教学“铁的获取与应用”知识点时,在课前剪辑了一段微视频,集成了两个场景,一个是钢厂在炼钢过程中的操作,出钢水时的壮观场景让学生感到无比的震撼;另一个是高原火车铁轨出现了裂缝,应用铝热反应来焊接铁轨时的场景。学生看了这两个视频以后觉得无比兴奋,急于了解关于钢铁的冶炼等知识,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很认真地听课,并展开深入思考。
(二)题例讲解,突破难点
在学习一些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时,对学习者逻辑思维的要求较高,而班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在课堂教学中一部分同学能迅速理解并掌握课堂所学的知识,但也会有部分同学或是由于基础不牢固,或是由于上课一时的“走神”没注意到,对教学内容没有很好地理解和掌握,对以后的学习造成消极的影响。如果教师在课堂中引入“微视频”,就可以很好地解决类似的问题。没能及时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的学生,可以通过慢放和重放视频,对那些未能及时理解和掌握的内容进行补救,从而可以提高班级学生学习的整体水平,也可以防止由于课堂教学的“一次性”而让部分同学掉队的情况发生。
例如,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将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得失数目相等、电子转移数目守恒”的问题熟练应用,并与原子数目守恒、化学反应中的电荷守恒联系起来,是学生应该具有的能力。教师通常会举出题例来说明这些知识点的应用,但不是所有学生都能一次性掌握,因此笔者将这些题例拍摄下来形成微视频,让学生反复观摩学习。如:向100mL一定浓度的FeBr2溶液中通入标准状况下33.6L的氯气,充分反应后溶液中溴离子的浓度为原来的1/3,试求原FeBr2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本题存在两个难点,一个难点是通入氯气时的反应顺序是先氧化二价铁,再氧化溴离子;另一个难点是怎么样通过“电子得失数目守恒”“原子数目守恒”“溶液中的离子电荷数守恒”等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笔者在拍摄微视频的过程中,应用了电子白板加旁白的方法,学生如果不能一次性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中概念应用的问题,可以通过多次观看视频的方法解决。
(三)演示实验,深化学习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科。教材中描述了许多化学实验,对于绝大部分化学实验的安排,教材编写人员都遵循了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和结论可靠的三大宗旨,但有少部分的实验可能由于装置的复杂性、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性存在未知因素,因而不适合在教室进行实验演示。为了突破教材重、难点,笔者也会设计一些实验进行演示,让学生切身体验和感受。其中有些实验在安全上存在不确定性,不宜在教学过程中演示,笔者就将这些实验拍成微视频,让学生观看,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知识。
比如学习“氯气的制备”,实验室制备氯气同时验证氯气的性质,而氯气是有毒气体,需要加一个尾气吸收的装置,这样一套实验装置的搭建就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另外,虽然针对产生的氯气加了尾气吸收装置,但事实上不可能所有气体都被吸收,最终拆卸装置时会有少量氯气泄漏,在相对封闭的教室中,氯气较难排出教室,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师生的健康。因而笔者将该实验在实验室中完成,拍成视频在教室播放,既让学生观察了实验全过程,理解和掌握了氯气的实验室制备和氯气性质的检验,同时又照顾到了师生的健康。再如,浓硫酸在水中稀释,应当将浓硫酸加入到水中,并不断搅拌,如果操作过程相反可能会引发实验事故,但学生对于这些没有亲身体验,就不能在头脑中形成较深的印象。笔者在实验室采取了安全措施的情况下,将水滴入到浓硫酸中,观察出现的意外情况,并将此过程拍成视频,学生观看后对操作出错后的后果有了感性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了很深的印象。在后来的学习检测中,笔者所在班上的学生面对该知识点的考查无一出错,这也是用微视频教学取得很好效果的有力例证。
如今,微课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各学校都在慢慢地探索。从化学学科的角度来看,高中化学知识点较多,对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比较高。教师可以通过微课来解决知识点多特别是难点多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提高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通过微课,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以及知识应用能力。相信在教育改革步伐不断加快的时代背景下,微课在未来的教学事业中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田家炳中学)
□责任编辑:张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