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雪芬
【摘 要】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教师往往都是围绕着教材内容进行的,往往使学生与生活隔离,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创设充满生命活力的智慧课堂,需要语文教师充分发挥教学智慧,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智慧课堂 生命活力 激发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充分利用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使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使学生的个性、潜力、创新精神得以充分发挥呢?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学生在课堂上几乎与“生活”隔离,教师应将课堂教学置于社会情境之中,才会让学生学习感受到生命的活力。
一、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知识学习的快乐
美国教育学家华特·科勒涅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大课堂的教学观念,创造条件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其知识储备,进而激发其学习兴趣。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入手,逐步培养其多向思维的能力。如古诗诵读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学生年龄小的特点,力求做到入情入境,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课件教学的方式,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静止的文本可以按设定的轨迹运动,静态的图像可以像动画一样随着教学进程播放,色彩随着情境变化而变化,速度自主控制。这样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可以使小学生更好地感知文字背后的生活情趣,更大程度上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如古诗《画》的教学中,学习“远看山有色”时,教师通过演示“山”的图片,让学生感受青山的美丽;学习“近听水无声”时,演示“水”的多维图片,让学生们倾听流水哗哗啦啦的声音。这样的教学,把学生置于生活情境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生命飞扬的个体!
二、拓展时空环境,让课堂充盈互动生成的火花
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师与学生教学互动,引领学生自主走向知识。每一个学生都是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独特个体,都有着特有的生活经历、生活智慧和业已形成的个体经验和思想观念。因此,学生们对同一篇课文,同一个句子,甚至同一个词语,都可能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教师教学过程之中,不妨留几分钟时间让学生主动支配,可以质疑、讨论、交流,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延伸拓展。这样一段自主支配的时间,往往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教“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一句时,有学生问“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教师没有急着解释,而是引导学生:“你在生活中见过饱经风霜的人吗?怎样看出他是一个饱经风霜的人呢?”学生们的回答中,有的联系到父母工作的艰辛,有的联系到老工人、老农民的面庞,有的甚至联系到电视中看到的场景。而他们所谈到的这些内容,都是课本上所没有的。
三、点击联想,让课堂融入现实生活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边有广告牌;买东西,有附带的说明书……”《冰花》一文生动描绘了冰花的千姿百态和晶亮洁白。由于地域与气候的因素,我们这里的孩子缺乏真实的生活体验。不过,“冰花”虽然离他们的生活很远,但“雪花”则为大家熟悉。于是,课堂与生活的联系就可以从这儿开始。课堂教学过程中,在《雪绒花》的音乐声中,孩子们画的画,剪的剪,贴的贴……教室的墙壁上,很快就贴上了好多有趣的雪景图,窗玻璃上更是贴上了数不清的“雪花”。教室里的气氛温馨、热烈而又充满诗意。笔者即兴改编课文:“我走进教室,看见玻璃窗上贴了一朵朵美丽的雪花……”孩子们情不自禁地顺着老师的话继续创编起课文来:“玻璃窗上开花了!啊!真漂亮……”从“冰花”到“雪花”的联想,实现了语文课堂与现实生活的有效链接。
四、阅读延伸,让课堂在品悟中超越生活
我们的语文教材精选优秀的各类作品,语文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时,一定要让他们仔细地去阅读品味。教学《鲜花和星星》时,教师设计了“我也当个小诗人”的教学环节。师:这首诗歌很美,大家想不想也写出这样的好诗?生异口同声地说:想!师:好吧!让我们一起来作一首吧!师出示图1:这是什么?生1:一群羊。师出示图2:这个是?生1:蓝天。生2:蓝天白云。师师出示幅图3。生1:哇!好漂亮的小花。生2:好多好多美丽的小花。师赞许地点头,出示图4。生1:这是春天美丽的草原,长着许多美丽的花儿。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下面我们来作诗,看谁能成为最棒的小诗人。师出示“练一练”:我最喜欢春天满地的小花:这里(),那里(),真比()还多。大家自由思考后,生1:我最喜欢春天满地的小花,这里一朵,那里一朵,真比地上的牛羊还多。师点击课件出示“聪聪的诗”:我最喜欢():这里(),那里(),真比()。不一会儿,生1:我最喜欢小河边飞翔的小燕子,这里一只,那里一只,真比天空中的白云还多。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既可调动其知识积累,又实现了教学的课外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