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及启示

2016-01-06 14:53孙晓雪
世界教育信息 2015年13期
关键词:师资培训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战略

孙晓雪

摘 要:香港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展了计算机程的设计和教学;目前,香港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文章从发展战略、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资源建设以及师资培训四个方面对香港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进行概述,以期为内地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香港;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培训

21世纪,人类步入了以经济全球化、世界信息化和教育一体化为主要特征的竞争时代。“信息化”一词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引发了教育信息化潮流。基础教育信息化作为提高公民信息素养的奠基性工程,是教育应对信息化趋势的本质要求和必然选择。香港作为世界金融、科技和信息中心,是为数不多较早开展信息技术教育(香港称之为“资讯科技教育”)的地区。研究香港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经验,对内地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战略

政策指引实践。先进的战略理念是香港基础教育信息化取得成功的首要条件。香港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进行计算机课程的设计和教学工作。1982年,计算机被首次引入香港的学校。同年,香港修订了中学四、五年级的计算机课程纲要,并在30所中学开展试验项目,将计算机课程作为会考科目。1985年,计算机成为香港中等学校课程的学科之一[1]。自此,香港的信息技术教育步入快速发展阶段。

1997年,时任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先生在《施政报告》中提出一系列关于强化信息技术教育的举措,包括政府增拨经费,以提高中小学校的计算机配备数量;在10所小学和10所中学推行资讯科技先导计划,以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的最佳教学模式;在中学设立多媒体学习中心,促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等。

1998年,香港出台了第一份资讯科技教育策略文件——《与时俱进:善用资讯科技学习五年策略》(以下简称《五年策略》),其宗旨是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以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在这一核心思想的引领下,该文件提出三个具体目标:使学生成为具有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个体,使学校成为充满活力和创意的场所[2];为学生提供利用网络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机会;使学生学会筛选、分析和处理各类信息,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与意识。

2004年7月,香港教育部门颁布了第二份资讯科技教育策略文件——《善用资讯新科技,开拓教学新世纪》,其中不仅总结了《五年策略》所取得的成果和出现的弊端,而且从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层面制定了香港信息技术教育的未来发展目标。例如,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学校领导的管理能力、改善教师的教学能力、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丰富信息化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借助信息技术推进教育改革等。

2007年10月,香港教育部门发布了第三份资讯科技教育策略文件——《适时适用科技,学教效能兼备》。该文件指出一些学校片面追求技术的误区,强调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着眼于以人为本,而不应仅仅关注技术,资讯科技要同时成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工具,即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能一味地鼓励其使用信息技术,而忽视教师指导的作用,应避免两者间不平衡现象的出现。同时,文件明确提出,2009-2013学年在香港中小学校全面推广电子学习,以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最终实现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的双向提升。

在过去一段时间,香港紧随时代步伐,始终把提升学生和教师的信息化能力作为核心发展战略,不断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向更高水平和更高层次发展。

二、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保障,长期以来备受关注。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硬件设施建设和网络设施建设两个部分。在硬件设施建设方面,香港特区政府不断增加财政拨款,购买计算机和其他硬件器材,并加强后期管理和维护。相关数据显示,1997年,香港特区政府拨款2.54亿港币,为每所小学增添15台计算机,其中2台与因特网连接。此后,特区政府逐渐加大资金投入力度,1998年,耗资近26亿港币,为香港每所小学配齐100台计算机,同时更新中学已有计算机及其他硬件设施。在《五年策略》实施期间(1999-2003年),香港政府陆续投入60多亿港币,用于1200多所中小学的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03年,全港中小学校均已完成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同时大多数学校成立了多媒体学习中心[3]。2003年至2006年年底,香港政府共投入约72亿港币,用以改进和提升中小学校的硬件设施。2007年香港教育署公布的信息技术教育统计指标显示,香港小学阶段的生机比已达到6:1,中学阶段的生机比达到4:1,超出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的平均水平。近年来,香港地区中小学校的计算机拥有量及相关硬件配备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不仅在数量上远超预定目标,而且在质量上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在网络设施建设方面,香港特区政府于1998年推出“数码21”资讯科技策略。该策略明确指出,在加强网络设施建设的基础上提升香港地区的网络服务水平,以期在全球网络互联的新世纪使香港顺利成为世界领先的数码城市。随着该策略的实施与推进,2001年,香港已成为全球网络设施最完善的城市之一。这为其校园网络的构建和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和技术支撑。在这一广阔的发展背景下,一方面,特区政府持续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中小学校园网络系统的建设。例如,向每所学校提供为期3年的网络环境建设专项经费,启动校园网络建设。到2007年,全港公立学校均实现了宽频网络连接的目标。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全港中小学均已完成校园网的建设工作,即网络几乎覆盖了香港校园的每个角落,包括教室、多媒体机房、教师办公室、图书室等。另一方面,特区政府不断采取措施,促进校园网络的正常化发展。例如,为学校推荐或安排网络服务公司,以协助学校加强校园网络的日常管理和系统定期维护;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制定科学的技术行为规范;提供权威的建设规划指南等。

三、信息化资源建设

信息化资源建设作为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与灵魂,是促使其良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香港特区政府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始终将信息化资源建设列为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建设项目。1998年,在优质教育基金资助下,香港成立了当地迄今最大、点击率最高的教育网站——香港资讯校园。该网站以推动学校师生使用互联网服务为目的,到目前为止已为800余所中小学提供网络服务。

1999年,为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全民共享,香港成立了优质教育网上资源中心。该资源中心包含教学素材、文献资料、教学案例等多项内容,为师生随时获取所需教育资源提供保障。就学生而言,利用此网络空间获取知识与信息,不仅有助于其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顺利进行,而且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就教师而言,一方面,通过此资源中心不仅可以了解最新的教育资讯、计划、报告和教育成果,还可以获取优质的教学资料、教学课件以及教学案例,为其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高效教学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教师也可通过网络上传教学资源,促进优质资源的流动,最终实现教育资源的网络共享。

2000年8月,香港教育部门建立了全球首个网上教育电视频道——香港资讯教育城[4],分为公众、家长、教师和学生四个频道,内容涉及教育前沿动态、教学资源、信息技术教育、文化艺术等方面。这一项目资源的建立,为广大用户提供了更为广阔、有效的学习内容,强化自主学习过程,促进终身学习观念的形成。

2003年,香港正式开通了以教育内容为主的全新门户网站——学校团队(School Team),其宗旨是加强师生间、生生间以及父母与子女间的沟通和交流,为教师、家长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多边的网络互动平台。

近年来,随着特区政府对信息化资源建设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内容也愈加丰富,不仅包括素材类教育资源和网络课程建设,还涉及教育资源建设评价、教育资源管理系统开发等方面。

四、师资培训

教师作为教育改革的主导力量,是实现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所在。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要求教师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现代教学方法、灵活运用信息资源的能力等。香港自1998年开始着手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五年策略》将师资培训划分为四个水平,即基本程度水平(接受有关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和教学软件的应用培训)、中级程度水平(接受有关在备课和授课时使用信息技术的培训)、中级偏上程度水平(接受有关计算机联网和利用教学软件备课的培训)、高级程度水平(接受有关计算机辅助教学和高难度计算机操作的培训),并对每阶段应达到的培训时长和培训人数作出了具体说明,其最终目标是全面提升香港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促使其在教学过程中熟练运用信息技术。截至2003年8月,香港所有教师(5.06万人)均已接受基本程度水平的信息技术培训。其中,达到中级程度水平的教师占77%、中级偏上程度水平的教师占27%、高级程度水平的教师占6%。[5]

为进一步推广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现校校用、班班用、师师用的终极目标,特区政府在不断加大培训力度的同时,开始尝试对信息技术教师的职责和岗位进行重新界定与划分。例如,教育部门为163所学校各增聘一名资讯科技教师,主要负责各校信息技术的统筹工作,以实现资讯科技教育的专人负责和管理。此外,为体现各学校的教育特色,丰富信息技术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特区政府还专门为250所学校各安排了一名资讯科技统筹员,以协助学校制定、实施及推广各类信息技术教学的校本计划。[6]

随着师资培训范围的不断扩大,传统的培训形式已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近年来,特区政府尤为重视教师培训方式的变革,以转变传统的教师教育模式。例如,定期为在职教师安排训练课程和复修课程,以进一步提升在职教师的信息化能力。同时,特区政府也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将信息技术列为大学的必修课程、设立信息技术培训中心等,以促进职前教师专业培养。

五、启示

内地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虽已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同香港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香港的有关经验值得借鉴。

(一)政府高度重视,逐步提高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公平程度

香港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始终把资讯科技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其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且一直给予强大的资金保障,用以更新硬件设备和改善相关软件环境。此外,香港特区政府对弱势群体也提供许多帮助和支持。例如,发放津贴,以保障贫困家庭学生使用资讯科技设施;为残障人士提供资金补贴等。这一系列措施的施行,无不彰显特区政府努力缩小教育差距的决心,以期逐步提高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公平程度。

众所周知,内地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区域以及城乡间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更新速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直接导致各地信息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内地农村和城市小学的生机比分别为34:1和18:1[7],与香港地区相比差距甚远。这时刻提醒我们,内地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公平问题亟待解决。

(二)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径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定位准确

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香港特区政府始终不遗余力地进行相关政策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以确保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顺利推进。通过对香港以往相关战略、政策的分析可发现,香港特区政府尤为重视教育目标的调整,始终将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态度和价值观上面。例如,为实现新的培养目标,造就信息社会所需人才,《适时适用科技,学教效能兼备》就中小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实施和评价,教师专业发展,设备资源的管理和开发等问题提出了具体建议;同时,指出应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实现教育教学观念更新,彻底转变思维方式,最终确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学习观和信息观。这使得香港的信息技术教育在过去几十年间得到了迅速发展,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内地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必须突破原有的单一线性发展思路,从整体推进的角度进行规划,将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师资培训等要素有机结合,使信息技术融入到学校教育的生态系统之中,最终实现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优化发展。

(三)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模式:政府推动、企业支持、多方参与

全员参与、各尽其责,是香港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经验。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香港特区政府的主要职责包括投资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制定资讯科技教育发展策略、监督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施情况、加强师资培训和管理等。在政府的号召和推动下,信息技术教育得到香港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各类企业对此投入了大量资金,为学校配备硬件及软件设施、提供网络服务、资助相关科研活动等。同时,香港教育部门也组织教育界、商界和资讯科技界的专业人员和团队共同研究和策划相关工作,以保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顺利开展。纵观香港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其巨大成就的取得归功于香港特区政府的大力推动、企业的资金支持及教育界相关人士的广泛参与。与香港地区相比,内地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主要依赖于政府和学校的推动,而企业的支持和参与力度远远不够。因此,政府应采取一定措施,鼓励和推动社会各类企业加大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和资助,特别要加大对西部和偏远山区的支持力度,切实提高落后地区的信息化水平,最终实现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5][6]陈俊珂,孔凡士.中外教育信息化比较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4,19,20.

[2]王运武.我国香港和台湾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及其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07(12):8.

[3][4]郑芳霞.香港及亚洲各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J].科技视界,2012(31):161.

[7]王攀花,张肖.新加坡与中国的基础教育信息化比较研究[J].软件导刊,2013(7):7.

编辑 吴婷 校对 朱婷婷

猜你喜欢
师资培训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战略
现行高校师资培训体制问题剖析
中国旅游业助力中国经济增长分析
中国旅游业助力中国经济增长分析
PPP模式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PPP在高校基础设施建设的模式浅析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民航运输企业的发展探究
从财务角度分析公司发展战略问题探讨
基于SWOT分析的某公司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研究
一体化教育实践基地模式构建研究
独立学院师资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