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及其启示

2016-01-06 14:41高璐敏
世界教育信息 2015年13期
关键词:美国管理模式启示

高璐敏

摘 要: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在300多年的演进历程中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理念清晰、目标明确、分工细致、运作高效的体系化、专业化、职业化模式,极大地增强了美国高等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文章以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为切入点,系统地梳理和阐析其发展脉络、当前主要变式,并将之与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加以对比,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学生事务工作体系和人才培养机制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启示

作为世界上公认的高等教育较发达的国家,美国非常重视“以生为本”的高校管理工作,并在学生事务管理(Student Affairs Administration)方面形成了一整套理念清晰、目标明确、分工细致、运作高效的体系化、专业化、职业化模式。本文通过探究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发展脉络及其当前的主要变式,并将之与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加以对比,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学生事务工作体系和人才培养机制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①

一、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发展脉络

学生事务管理这一术语起源于美国,主要是指学校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参与学生非学术性活动或课外活动的所有事项和活动集合的总称[1]。自17世纪以来,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经历了5个基本的发展阶段,其模式构建也保持了同步发展的态势。

(一)以替代父母制为主要模式的孕育期(1636年-19世纪中叶)

替代父母制,即校方替代学生的父母行使职责,主要由教师、校长、董事三方共同对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及成长加以管教和约束,并通过肉体、精神以及经济的手段惩罚违纪的学生。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诞生于殖民时期的美国高校一度采取替代父母制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具有两个显著特点:其一,教师全面参与学生的在校学习和生活,既承担授课任务又负责学生事务管理;其二,教师通常按照宗教信条规范学生的言行并施以严格的约束和监督。19世纪中叶,该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不仅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性被严重压制,而且教学和管理职能混杂,效率低下。

(二)以独立的学生人事工作为主要模式的形成期(19世纪中叶-二战前)

被誉为“现代大学之母”的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建立于1810年,随后,其 “教研合一”的办学理念被引入美国高等教育领域。此种理念所催生的“要么出书,要么出局”(Publish or Perish)的思想使得教师更加关注学术领域而逐渐无暇顾及除教学、科研外的其他工作,以致美国高校急需一批负责学生事务的专职人员。自19世纪中叶起,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团组织和文体活动在学生中逐步建立和开展。为了规范学生日常行为,学生事务管理的重要性逐步凸显[2]。1891年,勒巴伦·拉塞尔·布里格斯(Lebaron Russell Briggs)被哈佛大学时任校长查尔斯·威廉·埃利奥特(Charles William Eliot)任命为学生主任(Dean of Men),主要负责学生课外活动及个人事务方面的咨询与指导工作[3]。作为美国第一位专职负责学生事务的管理人员,此次任命标志着美国的学生事务管理,从教师兼职进入拥有独立的建制并由管理人员专职负责的阶段。

(三)以学生服务为主要模式的发展期(二战后-20世纪60年代)

1944年,罗斯福总统签署的《军人权利法》(The GI Bill of Rights)正式开启了美国以联邦政府为主体资助退役军人接受教育和培训的传统,大量退伍军人进入高校学习。面对高校学生数量的增加和类型的多元化,美国政府于1949年提出了“学生服务”(Student Service)的理念,倡导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充分考虑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类型、学习能力、心理特征、生活境遇等因素,为学生发展提供环境适应、学业指导、经济资助、医疗保健等一系列个性化的服务。从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美国高校愈加关注学生需求和学生权益的保障,并开始改变传统的学生事务管理模式,赋予了其更多服务的内涵,进而促使学生事务突破了“学生人事工作”的局限,全面进入“学生服务”时代。

(四)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要模式的成熟期(20世纪60年代-20世纪90年代)

20世纪60年代后,学生事务全面发展,美国大学人事协会(The American College Personnel Association)推出了著名的“明日高等教育工程”(The Tomorrows Higher Education Project),并于1972年发表研究成果《明日高等教育视角下的学生发展:回归学术》。其中,“学生发展”被定义为“人的发展理论在高等教育中的运用”,使每一位参与其中的人能够完成越来越复杂的发展任务,达到自身的独立和自我实现。学生发展理论认为,学生有权决定自己生活的方向,有权选择自己受教育的内容,学校则主要扮演帮助学生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的角色。“明日高等教育工程”充分肯定了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推动了学生事务管理思想的转变——由“学生服务”转向“学生发展”,摒弃以往单纯服务学生的理念,逐渐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即强调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去发展而不仅仅是对他进行智力方面的训练[4]。1966年,美国健康、教育和福利部(Department of Health, Education and Welfare)确认了高校学生服务管理的17项职能。1988年,学生服务和发展项目标准促进会(Council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tandards for Student Services,CAS)制定了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的13项标准,目的是向学生事务管理人员提供相关的道德标准,使其在日常的专业实践中规范自己的行为。20世纪90年代初,学生事务管理已然形成完整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并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呈现专业化、职业化发展趋势。

(五)以关注学生学习和个人发展为主要模式的探索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

1994年,美国大学人事协会提交的一份报告明确提出“学生的学习乃当务之急——学生事务的含义”(Student Learning Imperative:Implication for Student Affairs,SLI)的论点。SLI理论的提出使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进入新的探索期。虽然学生学术发展与学生事务各自独立存在,但并不意味着两者完全割裂。SLI理论将学生事务与学术发展的结合点落于学生学习之上,其实质是倡导学生事务要以促进学生学习和个人发展为目标,并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和“以教学为中心”[5]。该理论的倡导者认为,如果学习是衡量大学效率的主要标准并决定大学的教育质量,那么学生“学什么,学多少”也将成为判断学生事务的价值准则。

二、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

的主要变式

美国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幼稚到成熟、从定位模糊到职责明确,已成为一个职能多样化、职员专业化、研究学术化的特色领域。

时至今日,美国的学生事务管理依然以关注学生学习和个人发展为主要目标,其模式包括直接报告式(Reporting to the CEO)、间接报告式(Reporting through another Institutional Officer)、双重报告式(Dual Reporting Relationship)和分散型组织结构式(Decentralized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四种变式。直接报告式是指校长直接过问学生事务工作,一些分歧可以在协调中得到直接解决而无需完全依赖行政命令,其弊端就是当校长忙于其他事务时会影响学生事务的处理效率;间接报告式是美国大学目前普遍采用的形式,即分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通过定期与教务长交流沟通,加强学生事务部门与学术部门的合作;双重报告式是指由一名副校长分管学生事务,并在校长会议上参与协调各项问题,而日常涉及财政问题和政策解释的工作则由一名执行副校长负责;分散型组织结构式是由学校的教学机构、心理服务机构、健康和体育机构等管理部门分别承担学生事务的管理职能,以便学生能尽快得到相关指导和服务。[6]

1937年,美国教育委员会(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ACE)颁布的《学生人事观》列出了23个学生事务职能部门。由于美国高校的多样性,不同学校的学生事务组织机构也不尽相同,一般包括健康服务中心、财政资助中心、辅导中心、学生申诉中心、社区中心。学生事务由副校长专门管理,并由专职人员主管每项工作。专职人员学历层次较高,多为硕士或硕士以上学位,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实践经验。[7]

本文以加州州立大学为例,着重说明其学生事务管理组织体系。该体系包括5个部门。第一,招生管理部门。加州州立大学的招录比大致为10:1,这一部门负责处理学生申请、学分转换、授予学位与学籍注册、学生毕业等事务。第二,残疾学生服务部门。在加州州立大学,我们可以看见许多身患残疾的学生,他们和普通学生一样穿梭于各个教学楼之间,没有丝毫障碍。这一部门就是专门为残疾同学提供服务的,其工作内容包括提供各种翻译服务,如听力或阅读障碍的同学能够得到特殊的教材或者辅助设施,学业支持、助学补贴咨询等服务。第三,学业以及心理咨询服务部门。这一部门主要负责学生的学业指导咨询和心理咨询。学业指导咨询包括为学生选修课程和其专业发展提供建议。该部门有8~10名专业咨询师,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危机干预,开展小组活动以及进行课堂讲授等。第四,财政资助部门。这一部门负责为学生提供贷款、奖学金和校园工作机会。加州州立大学有将近40%的学生需要贷款。能否获得贷款与学生的学习表现密切相关,平均学分绩点在2.0 以下的同学会被中止贷款。第五,学生会。美国大学的学生活动非常广泛,学生会是一个主要的活动场所,被称之为“校园的客厅”(Living Room of the Campus),其中有咖啡室、桌球房、游戏房、学习室、餐厅,也包含部分学生组织的办公室和会议室。

三、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主要模式

辅导员是我国高等教育开展学生工作的一支非常重要的队伍。1953年,清华大学时任校长蒋南翔创造性地提出政治辅导员制度。至今,我国高校开展学生工作已经有60余年的历史,形成了独立的学生工作管理模式。学生工作处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管理部门的主体,承担主要的学生事务及其管理工作。团委是与学生工作相关的另一个重要部门。为了协调学生工作处和团委的工作,许多高校团委副书记兼任学生工作处副处长。除了自己专门负责的工作外,学生工作处和团委还负责协调校领导和学校其他各职能部门的工作。在院系一级管理层面,一般由学院(系)党总支副书记、联合学院(系)副主任以及全体辅导员成立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加强日常学院(系)内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校学生工作处和学院(系)学生工作组形成两级管理、职责明确、齐抓共管、条块结合的学生工作管理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学生工作的重心和特色,负责学生工作的人员也归入党务系统。高校学生工作在管理模式上注重思想引领,但随着学生事务内容的愈渐繁重,行政化也越来越明显,体现党政合一的运行机制:学校一级的学生工作由党委副书记和副校长共同负责,校党委指导团委,学院党总支指导团总支开展学生活动。

四、美国学生事务管理模式

对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启示

(一)转化学生工作人员的角色,树立服务引导型学生工作理念

美国学生事务管理是随着美国高等教育的演进而发展的活动。随着学生管理发展理论的变化,学生工作人员的角色也在慢慢变化,尤其是近年兴起的SLI理论将学生工作人员的角色定位在“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一方面,他们应认真履行本职工作,服务学生;另一方面,他们还要通过咨询、相关指导等服务,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主成长的能力,促进学生心理的成熟。学生工作人员提供的服务大致分为三类:心理辅导、职业辅导和社会化辅导;其工作特点为学生提供专业、细致的咨询和指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帮助学生学会求职技巧以及社交处事的方式。

我国学生工作人员主要是各高校的辅导员,他们直接与学生接触,接受学校党委、学院党总支的领导。辅导员制度设立之初,其工作重心就在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近几年,伴随着学生服务内容的变化,各高校分别开设心理咨询中心、就业指导中心等服务部门,但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仍是学生工作最重要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工作面临的社会性问题越来越多,如学生的心理问题、求职问题,越来越需要各高校学生工作人员的重视和支持。学生工作人员要更加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让学生适度地参与管理,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从而全面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二)构建服务型学生工作体系,全面完善学生服务

实行学分制的美国高校不分班级,宿舍是学生相对集中的地方。因此,美国的大多数高校以宿舍为单位管理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具体工作涉及到学生的就寝时间、吸烟、饮酒、电器使用、客人留宿、安全撤离等诸多方面。在科研方面,学生通过辅导中心预约辅导员咨询相关事项。辅导中心的心理辅导员、职业辅导员、学习辅导员、生活辅导员均可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咨询和指导。

我国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方式是管理型,管理体制成块状,每个院系是一块,其中教学、科研、党建、共青团和学生会(简称团学)活动等跟学生相关的内容全部集中在院系学生工作组当中,每位辅导员在学生工作组中对自己所带班级学生负责。如果学生在学习、生活、心理、职业等方面需要得到帮助,应首先找其所在班级的辅导员。这种学生工作体系的优点是有利于班级稳定,能够及时掌握学生动态并给予支持。然而,随着学生人数的扩大以及学生服务需求类别的增多,对辅导员专业能力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在这种管理体制下,辅导员需要了解心理学、职业发展、各专业知识、社交等多方面的教育内容,才能为学生提供专业化服务。辅导员工作专业化提升与有效完成各院系团学、党建等工作之间时常发生冲突,迫切需要构建服务型学生工作体系。

在我国现有的高校体制下,可着力建立健全专门化的学生管理服务中心,在学生工作处设立就业指导中心、学生心理咨询与服务中心、学习辅导中心、资助中心、学生活动中心等,并在各中心的日常工作中突破现有的层级。同时,借鉴美国高校辅导的预约制度,学生本人可直接向各中心提出预约,各中心根据具体情况安排辅导员对学生进行个体疏导或集体辅导。此外,可让在校大学生参与各中心日常办公,提高学生的自我服务意识,并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延伸教育触角,实践学生生活区管理模式改革

宿舍、食堂、活动场所等学生生活区既是学生课外休息、生活、学习和交往的空间,又是第一课堂的延伸。我国大部分高校实行的是学校-学院-班级的管理模式,普遍存在着教学与生活相割裂、教育与后勤相分离等管理瓶颈问题。耶鲁大学住宿学院的设计在学生生活区管理方面非常成熟,在该校精英人才培养的教育活动与后勤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耶鲁大学安排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同学住在一起,以促进个性化发展。每个住宿学院都设有娱乐室、图书馆、教室等,同学们可以在里面交流学习、举办大型活动,如迎接新生晚会等。各住宿学院还开设音乐欣赏、诗词写作、摄影等课程,以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能力。实行学生生活区管理模式可以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衔接,并对学生的管理职责进行分工——将与学业、就业相关的教育管理划归学院,把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日常事务管理等划归生活区管理委员会,两者共同承担起育人的重要职责。其中,学院主要负责教工和学生的专业培养、学科竞赛、学风建设、教学动态和就业指导,乃至以学院为单位组织大型活动;生活区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公寓文化建设、学生评奖评优、心理健康、财政资助等。实行学生生活区管理模式改革是突破学生管理瓶颈的实际需要。除了上课时间,学生大部分时间活跃在生活区,而现有各高校的生活区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条件,远不能满足学生实际需求。实行学生生活区管理模式改革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开拓教育阵地的必要尝试。培养大学生不仅要注重其专业素质的提高,更要注重对其心理调适、生活规划、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培养和指导。大学生生活区管理就是培养相关能力的很好平台,其教育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和培养健康人格。近几年,我国已有不少高校开展这种管理模式的探索,如以西安交通大学为代表的书院制,学生们在生活区开展着除了传统课堂以外的各种活动。

(四)建立专业化、职业化的学生工作队伍,扩宽学生工作者发展空间

建立专业化、职业化学生工作队伍已成为我国各高校学生工作者的共识。在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方面,学校不仅应给予一定的技术指导和方向性引导,并在财力上给予支持,而且要注重对辅导员专业能力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根据现有的服务体系,建立学生管理人员的分类定岗制度,形成职责明确、功能互补、专业突出的学生管理系统,避免出现“职能部门千根线,辅导员岗位一根针”的现象,即辅导员忙于协调日常行政部门的运作,节约了行政事务的运行时间成本,却极大妨碍了对学生培养这一实质职责的履行。在美国高校从事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随着经验的累积,学生事务工作人员将能够担任越来越重要的职位。各高校还应构建良好的激励机制,如提供用于专业发展的资金,为工作人员提供更多的接受培训的机会,为从事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团体搭建一个有潜力的职业发展平台。

通过对中美两国学生事务工作管理模式的比较,可以发现,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在专业化服务和交流、职业发展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缺陷。中美两国国情不同,具有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高校建设的特点和机制也有所不同,但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高校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的特点与管理经验值得借鉴。由此,积极推进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体制变革与模式创新,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乃是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的应有之义。

注释:

①笔者于2014年8月参加了所在高校与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合作交流计划,在加州州立大学的学习经历对深入了解该校及美国高校学生管理实务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克拉克·科尔.大学的功用[M]. 陈学飞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117.

[2]秦涛. 论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专业化发展[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41.

[3]李明忠,焦运红.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及其特征[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5):72.

[4]赵浩华. 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职责与管理之比较[J]. 成功(教育),2012(22):174.

[5]刘子真,程瑶. SLI理论与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J]. 航海教育研究,2006(3):36.

[6]Margaret J. The Handbook of Student Affairs Administration[M]. The Jossey Bass Higher and Adult Education Series,1993.105,117-118.

[7]张晓艳. 中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内容的比较分析与启示——以中美英三国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4(15):1.

编辑 吕伊雯 校对 潘雅

猜你喜欢
美国管理模式启示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高校网站安全管理研究与探讨
美国商业银行衍生品业务的特点分析
浅谈高校图书馆随书光盘的编目与管理作用
工程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学生考研管理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