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提问的艺术思考

2016-01-06 02:33夏希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5年20期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提问

夏希

[摘要]提问是一门艺术。《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既要从宏观的策略上重视提问的艺术,也要从具体的操作上重视艺术的提问。本文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为例,从艺术的角度切入,论述课堂提问的艺术思考。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提问;艺术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20-0101-03

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是师生交流、教学互动的一种方式,通过提问活跃学生的临场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高校文学课程的教学中,如何结合文学艺术的特点,在艺术的提问上思考,教师以自身的提问艺术,激励学生的艺术思维,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推动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提问是一门艺术。教学中既要从宏观的策略上重视提问的艺术,也要从具体的操作上重视艺术的提问。本文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为例,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从艺术的角度切人,结合提问的艺术和艺术的提问,论述《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提问的艺术思考。.

《中国现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阶段的必修基础课,是以现当代文学历史进程中重要的文学现象、作家作品、社团流派为研究对象的专业课程,既有古典文学的承传又有外国文学的接受,是一门在全球文化背景下涉及面较宽,辐射性较强的基础课程。这门课意在探索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规律,把握主要“文体”的演变轨迹,熟悉各个历史时期、各主要文体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总体成就及其发展的有关规律。文学史、文学思潮、作家作品三位一体、互联互动,培养学生分析文学现象和理解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学阅读、鉴赏、分析以及写作的能力,提升人文精神的品位,为学生将来的工作与学习打下良好的语言文学基础。由于教学内容多,教学时间短(每周3节),为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接受较好的艺术熏陶,除开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外,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重视课堂的艺术提问,营造课堂的艺术氛围,在艺术的互动中优化课堂教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课程面对的是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他们才从高考的指挥棒下解放,阅读文学作品甚少,文学理论的基础较薄,老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让学生从呆板的应试环境中走出,让文学的五彩阳光照耀他们的心灵,在课堂的艺术提问中,感受文学艺术的无限魅力。

一、“现当代”的艺术性提问。激发艺术思维

文学是人生的艺术,情感的形式,是社会的艺术再现。就《中国现当代文学》而言,除开给学生讲解文学史的知识外,教师必须有清醒的“现(当)代”意识,“文学”意识,贴近现实,把握当下,把有限的时间运用在分析作家作品的“现(当)代”艺术上,引领学生走进艺术的殿堂,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现当代文学近百年,名家名篇众多,作为这门基础学科的专业教师,多是经过较长的专业培训,对文学作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教学时,教师要展示教学个性,讲出自己的特色,“现(当)代”的艺术性提问应于首先考虑。例如沈从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专章讲授的重要作家,一般都要选择其代表作《边城》进行艺术分析。学生高中时期学过《边城》节选,对于故事情节早已熟悉,进人大学课堂,再讲《边城》,教师的教学目标要随之改变为培养学生的鉴赏、分析能力,最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打破僵化的应试思维模式。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为文学经典的《边城》,重点可放在语言的赏析上。沈从文的文学语言具有鲜明的个性,浸透了作者的人格和感情,洗去了浮华和矜持,进入了纯真和自然的美学境界。他把湘西口语的野性和天然,文言的精确和含蓄,古典文学的气韵生动结合到几乎完美的程度。“写小说就是写语言”,“写景不用成语”,一篇小说,一道风景,最终靠语言来完成。《边城》提问的艺术思考,首先是沈从文在现代的地位,对当代的影响,大师之所以为大师,重点自然放在语言艺术上,细读文本,巧妙设计,艺术提问。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边城》开篇,不到一百字,意蕴却极其丰富。教师先不急于讲解,可将问题艺术地抛给学生:开头一段,统领全篇,这段文字包含哪些内容?为什么一段话中反复出现“一”,“一”的句式?看似平常的“一”,随意排列组合,熟悉而又“陌生”,背后含藏什么?“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对全篇而言,有何特殊意义?

小溪流下去,绕山蛆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以计数。

行云流水,天然清新,寥寥几笔就将读者引入如诗如梦的桃花源里。带领学生领略沈从文的语言艺术,也是教师的提问艺术,进入艺术的《边城》,进行文学、文字的古典探源,可向学生提问:如此文字是否似曾相识?但又有所不同?

沈从文总是“要贴到人物来写”,把人物溶入自然,把风景当作人物,不过多描写翠翠的外貌,而是将其置身于一幅纯美的山水画卷中,色彩出于天然,声音宛如天籁,“气氛即人物”,篁竹、山水、笛声共同为翠翠的美丽形象营造一种氛围,美的性格,美的形象水乳交融,连那只黄狗也受美的熏陶而充满灵气。沈从文的得意门生,也是“把白话文写到顶点”的一位当代作家汪曾祺说:“《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言。既不似初期那样的放笔横扫,不加节制;也不是后期那样过事雕琢,流于晦涩。”顾及全人,顾及全篇,教师“要贴到人物来讲”,沈从文的《边城》“触目为青山绿水”,让你过目不忘,随手拈来,都是艺术的提问,都有艺术的发现,都可激发新的艺术思维。

二、“诱导”的艺术提问。培养艺术兴趣endprint

学生对所学课程感兴趣,是教学成功的一个标志。就《中国现代文学》而言,文本是依托,教师讲课必须要求学生有较宽的阅读面,否则教学的愿景将难以实现。近年来急功近利的应试教学,阅读生态的失衡,导致90后的学生阅读量锐减,相比起纸质文本他们更喜欢网络媒体,因而培养学生阅读文学文本,培养艺术兴趣则成为教学的一种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创设艺术的情境,艺术地诱而导之,艺术的兴趣随之而来。比如在讲授鲁迅小说《祝福》的时候,在鲁镇送灶爆竹的钝响声中,用甲骨文将“祝福”艺术处理后提问:为什么小说的标题取为“祝福”?中学早已学过,学生仍有兴趣回答,老师借题发挥,渲染更深一层次的艺术场景,诱导学生的艺术兴趣。接下来继续提问,让学生分析小说的主题,学生会异口同声回答“四大绳索”残害祥林嫂,至于哪“四大”,部分学生可能已经遗忘,教师点拨诱导,学生存封的记忆开启,会说出所谓的“夫权、父权、族权和神权”,然后教师另换新的视角,用现代文学的“新说法”拓宽思路,让学生挣脱“四大绳索”的套子。艺术地“诱导”学生,从“中学思维”进人大学的现代文学新思维,对作品作出开放的多元的艺术新阐释,用文学艺术的剪刀剪断应试的绳索,走进绚丽多姿的艺术世界,又为以后更多、更“艺术”的“艺术提问”做好准备。

三、“瞬间”的艺术的提问,激活艺术思考

教师、学生都是课堂的参与者,课堂不单单是教师展示才华的舞台,同样也是学生展示个性的天地。处于信息时代的学生见多识广,个性独立,思维开阔,教师更应该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激发学习的热情。教师艺术提问的本领,在于把握艺术产生的“瞬间”,激活学生的艺术思考。

诗歌被称之为“瞬间”的艺术,以闪电般的灵感,刹那间的发现,跳动的意象组合,创新诗人生命的体验。《再别康桥》是学生颇为熟悉的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大多数同学喜欢且能背诵,“河畔的金柳,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心头荡漾;“清泉似虹,彩虹似梦”,不愿惊扰;“不带走一丝云彩”,沉默的康桥,唯有悄悄离开。“康桥”诗中有画,余韵悠长,学生的艺术想象一触即发:志摩有志摩的康桥,学生也有自己的“康桥”,一支长篙轻点,一船清辉放歌,天上彩虹,人间清泉,进入诗的场景,艺术的提问瞬间即来,艺术的思考瞬间激活。走进“康桥”,走出“康桥”,很多现代诗的问题,当代诗的讨论,纷至沓来。瞬间发现。即时捕捉,师牛互动,文学的课堂。应是诗的世界。

戴望舒的《雨巷》同样也是现代文学的名篇,叶圣陶说这首诗歌“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作为一首影响深远的名作,教学时反复吟诵,细读细品,教师正好采用“瞬间”的艺术提问方式,把学生带进诗歌的艺术境界,在那寂寥的雨巷中,寻找儿时的“雨巷”,故乡的“雨巷”,青春的“雨巷”……瞬间的艺术发现,留下属于自己的艺术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讲,提问也是一种瞬间艺术。

四、“自由”的艺术提问。爆发艺术灵感

大学课堂是自由的。学生在课堂中可自由地表达思想,可质疑权威,推翻定见,师生相互提问,教学互动,教师的答案最多也是仅供参考,只要学生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就该得到鼓励。就《中国现代文学》而言,除开史实之外,很多的问题,特别是对文学作品的分析,根本就没有标准的答案。走出“标准答案”的阴影,自由的艺术思维海阔天空。教师需要的是艺术地抛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而不是将学生限制在教师设置的问题套子里。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质疑的精神,而不是束缚学生的思维。《子夜》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长篇,瞿秋白赞赏《子夜》是“应用真正的社会科学,在文艺上表现中国的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扛鼎之作”。教师通常会介绍这一观点,但实际上学生对此充满疑惑,他们觉得这样的观点有些拔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很多作品都在表现社会关系,《子夜》展示了很多阶级关系,却较少表现城市的普通市民。教师要以自己的理解回答学生的质疑,阐明观点,自由讨论。

再如张天翼的《华威先生》,讽刺辛辣,语言精妙,用漫画式的夸张塑造一个“忙碌”的“开会迷”——华威先生。现代文学的课堂不只是常规性地把握华威先生的形象和艺术特色,还要带领学生从更多的角度品味张天翼《华威先生》的艺术旨趣。学生一般都能归纳华威先生的特点“忙”,教师因势利导巧妙地“自由”艺术提问,让学生即兴表演,二度创作华威先生的形象。90后的学生表现欲强烈,立即找到感觉。他们会略带夸张,惟妙惟肖地将华威先生那小指“翘得高高的,构成一朵兰花的图样”;会借助教室里的扫把充当“老粗老粗的黑油油的手杖”,“庄严”的、“从容的”的在教室跺着脚步子,“门口稍停了一会儿,拿着一支雪茄烟(粉笔)打手势”,“还点点头”,“眼睛并不对着谁,只看着天花板。”……如此的自由提问,既活跃了课堂,还让学生进入了角色,加深人物的理解。“授人以渔”引导学生发散更多的自由思维,将华威先生这样的“自由”艺术表演在戏剧、诗歌等作品中自由应用。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艺术的提问可以拨动学生的心弦,活跃课堂的氛围,引发学生的潜能,调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课堂提问也是一门学问,需要教师潜心钻研,提高自身的素养,开阔自己的视野。课堂提问不只是教师抛出问题,自问自答;也不是学生的个人行为,展示自己的个性,而是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合力配合,共同完成的教学工程。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贴近现实,联系生活,中国现当代文学“当下性”的特点将为课堂的艺术提问引发更多的艺术思考。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提问
《圣经》文学价值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圣经》文学价值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数学课堂提问七要
用问题打开学生智慧之门
浅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技巧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教学研究策略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循循善诱,实施生本化初中语文课堂提问
慕课的发展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