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桩核冠修复前后龈沟内致龋菌定植数量变化
徐仰龙邹雪辛秉昌1
(遵义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贵州遵义563003)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桩核冠修复前后龈沟内致龋菌定植数量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在该院口腔修复科进行单侧下颌第一磨牙桩核冠修复的老年患者36例。将患者一侧桩核冠修复的牙齿作为受试组,对侧健康的下颌第一磨牙为对照组。受试牙预备前,预备后72 h、1 w,冠修复后1个月,分别收集牙根面菌斑,之后进行厌氧菌培养,对其中的变异链球菌、黏性放线菌及内氏放线菌进行鉴定和计数。结果预备后1 w受试组菌落计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预备后72 h和1 w受试组菌落计数均明显高于预备前(P<0.05)。受试组内氏放线菌菌落计数在预备前明显低于对照组,预备后1 w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受试组黏性放线菌菌落计数在预备后72 h和1 w时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受试组内氏放线菌及黏性放线菌在预备后1 w、修复后1个月均明显高于预备前(P<0.05)。结论变异链球菌、内氏放线菌及黏性放线菌在预备1 w菌落计数明显增加,修复后1个月菌落计数降低。在牙体预备后初期,应注意患者菌斑的控制。
关键词〔〕桩核冠;变异链球菌;放线菌
中图分类号〔〕R78〔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贵州省科技厅联合基金资助项目(No.黔科合J字LKZ〔2010〕02号)
通讯作者:辛秉昌(1982-),男,硕士,主治医师,主要从事龋病病因与预防研究。
1青岛市口腔医院
第一作者:徐仰龙(1981-),男,硕士,主治医师,主要从事龋病病因与预防研究。
基牙根面龋是桩核冠修复术后主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3%~20%〔1〕。研究〔2〕显示,变异链球菌、黏性放线菌及内氏放线菌是老年人根面的主要致龋菌。目前国内外对老年人桩核冠修复前后根面致龋菌定植数量变化的系统研究较为少见。本次研究通过选取在本院口腔修复科就诊的老年无咬合功能的下颌第一磨牙桩核冠修复患者,观察其在修复过程中及修复完成后变异链球菌与放线菌的定植情况及变化趋势。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在本院口腔修复科就诊的老年无咬合功能的下颌第1磨牙桩核冠修复患者36例。纳入标准:年龄≥65岁,无明显牙周炎症且下颌第1磨牙残根残冠咬合功能丧失;受试牙可经过根管治疗得到保存和修复;近1个月内无服用抗菌药物史;患者自愿参与本次研究,能够按要求进行日常口腔维护;桩核冠修复:钛桩+3M树脂+纯钛烤瓷冠,肩台宽1 mm,冠边缘在龈下0.5 mm。排除标准:患者口中已有修复体;存在严重的颌骨及颞下颌关节疾病;存在严重的全身系统性疾病。将入选患者一侧桩核冠修复的牙齿作为受试组,对侧健康的下颌第1磨牙为对照组。
1.2实验材料参考菌株为ATCC12104(内氏放线菌模式株)和ATCC15987(黏性放线菌模式株)均由吉林大学口腔医学院提供。TaqDNA聚合酶、20 mmol/L MgCl2溶液、特异性引物,购于北京赛百盛基因技术有限公司;10%十二烷基硫酸钠(SDS)、1 mol/L (Tris)溶液、0.5 mol/L乙二胺四乙酸(EDTA)溶液、STE缓冲液 (pH8.0)、PCR缓冲液、4 mmol/L NaAc(pH5.2),均购于湖北鸿运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3研究方法
1.3.1细菌生化和形态学鉴定生理盐水漱口后,用无菌挖器对下颌第1磨牙龈沟内的牙菌斑进行收集。分别在患者基牙预备后72 h、1 w,修复后1个月时取样本,将取样管放置于涡旋器上2 min进行分散,之后选用磷酸盐缓冲液(PBS)将样本稀释至10-2、10-3。用接种环取60 μl稀释液接种于放线菌和轻唾-杆菌肽琼脂选择性培养基,划线涂布均匀并编号。在37℃厌氧环境下培养48 h。之后进行菌斑的形态学观察以及革兰染色鉴别,对放线菌及变异链球菌采取生化鉴定。
参考文献1.3.2放线菌菌种验证使用PCR技术对内氏放线菌及黏性放线菌进行鉴定。设计引物〔3〕。其中内氏放线菌正义引物序列设计为5′-CCTTGTCCTCGATCACAGCA-3′,反义引物序列设计为5′-CCGCTCATCGCGGCACA-3′,设定扩增长度为180 bp;黏性放线菌正义引物序列设计为5′-CGTCCGCGCTGATCGCGGTA-3′,反义引物序列为5′-CCGTGCCTCCCGCCAT-3′,设定扩增长度为161 bp。
2结果
2.1形态学观察变异链球菌在MS平板表现为半透明、边缘齐整的菌落;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显示为成呈链状排列的革兰阳性球菌。黏性放线菌在厌氧血琼脂平板表现为直径0.6 mm的乳白色、边缘齐整的黏性菌落;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显示为革兰阳性,形态不规则的杆状菌。内氏放线菌在厌氧血琼脂平板上表现为淡黄色、边缘整齐的菌落;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显示为形态不规则的分枝杆菌。
2.2放线菌PCR验证使用PCR技术进行检测,BIO-RAD凝胶成像系统对电泳条带进行观察和记录,结果显示,显示出的电泳条带均为单一条带,片段与目的片段长度完全相符,同形态学观察和生化检查结果一致。
2.3变异链球菌不同时期的检出率及菌落计数变异链球菌的检出率各时间点间均无差异(P>0.05);预备后1 w受试组菌落计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预备后72 h和1 w受试组菌落计数均明显高于预备前(P<0.05)。见表1。
2.4放线菌不同时期的检出率及菌落计数各时间点两组内氏放线菌及黏性放线菌的检出率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组内氏放线菌菌落计数在预备前明显低于对照组,预备后1 w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受试组黏性放线菌菌落计数在预备后72 h和1 w时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受试组内氏放线菌及黏性放线菌在预备后1 w、修复后1个月均明显高于预备前(P<0.05)。见表2。
表1 不同时期变异链球菌的检出率及菌落计数 ± s, n=36)
与同期对照组比较:1)P<0.05;与预备前比较:2)P<0.05;下表同
表2 放线菌不同时期的检出率及菌落计数 ± s, n=36)
A为内氏放线菌;B为黏性放线菌
3讨论
研究〔4〕显示,根面龋的发病率伴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上升,其发生主要由于根面矿物质被菌斑微生物代谢产物溶解。本次研究中在对照组牙龈沟内菌斑和预备基牙的形成初期菌斑中变异链球菌及放线菌广泛存在。相关研究〔5〕显示,导致修复最终失败的主要原因为固定和全冠修复体边缘继发龋。固定修复之后继发龋的发病率较高,主要原因为全冠边缘具有的特殊解剖结构导致清理困难。在继发根面龋之后,食物残渣在局部更易滞留,对硬组织造成破坏。同时,根面修复材料的理化性质、冠边缘适应性等因素也影响龈沟内菌斑的形成。
本研究结果与基牙预备之后根面菌斑的重新产生相关。在牙菌斑生成的初期,6~72 h内主要为球菌的大量聚集,72 h之后主要表现为杆菌与丝状菌数增加,1 w之后主要为球菌及放线菌。基牙预备之后,将牙本质晶体结构重新显露出来,同之前的界面相比具有明显差异。以上因素共同对变异链球菌在新界面的生长黏附造成了影响。修复后1个月该菌量恢复至修复前水平,其与冠轴面的恢复相关,同时可能生长空间逐渐变小,该菌为兼性厌氧菌,牙龈沟内的电势处于较低水平,对该菌的生长不利。
黏附素和生物膜中的受体蛋白是放线菌黏附的主要依赖因素。此外,Ⅱ型菌斑对放线菌和异种菌之间的共聚反应的调节作用也能够促进菌斑的成熟〔6〕。本研究提示黏性放线菌与内氏放线菌相比更易早期定植于根面。另外,临床工作中在修复手术后初期应严格控制根面菌斑。预备前对照组根面内氏放线菌的检出量明显高于受试组,可能与该种放线菌更易定植于健康根界面相关。预备后1 w受试组内氏放线菌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可能原因为牙体预备后根面牙本质显露出的胶原蛋白明显高于预备前,进而提供了大量放线菌黏附位点。
4参考文献
1李行懿,陈娜,刘聪,等.老年患者基牙龋病与可摘局部义齿关系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刊,2011;46(10):44-6.
2陈洪,何静.复合树脂加玻璃离子夹层修复老年后牙根面龋42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21):4238-9.
3杨燃,邹静,李继遥.儿童口腔放线菌与儿童龋的关系初探〔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7;25(6):568-70.
4盛继英.老年人根面龋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9):4881-2.
5李欣,雷胜男,何祥一,等.根面不同处理方法对覆盖基牙继发龋影响的研究〔J〕.口腔医学研究,2012;28(2):143-5.
6赖光云,李鸣宇.继发龋的研究进展〔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0;37(1):113-5,119.
〔2014-02-11修回〕
(编辑袁左鸣/滕欣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