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冬梅+李大成
摘要:高校协同创新是当下高等教育领域最为引人瞩目的改革之一。高等职业教育进行协同创新是其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以专业建设为依托开展协同创新工作是高职院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和载体。佛山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结合实际进行了基于区域产业视阈的协同创新路径的研究和实践,通过区域产业分析明确了协同创新的目标,探索了校企合作育人新机制以及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
关键词:区域产业;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协同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12-0066-04
2012年教育部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是继“985工程”、“211工程”之后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2011计划”提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在政府主导下,产、学、研相结合,通过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学校、企业之间的合作创新,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开放、集成、高效”的合作新模式。因此,高校协同创新成为当下高等教育领域最为引人瞩目的改革之一。高职院校更应该立足自身特点和优势,积极发挥特色,构建多元化协同创新模式,推进政、产、学、研、用多方联动,积极服务区域经济和地方社会发展。因此,对于高职院校如何开展协同创新、如何结合具体专业进行协同创新发展进行研究与实践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基于区域产业视阈的高职专业协同创新发展思路
(一)高职专业协同创新的定位
“2011计划”以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载体,协同创新中心分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四种类型。通过分析,适合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是与当地支柱产业深度融合构建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点,促进区域创新。因此,高职院校必须结合自身的重点专业、优势专业、特色专业,构建协同创新平台,使其成为高职院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和载体。
专业协同创新发展不仅在内部要进行校内不同学科、专业以及不同团队之间的协同创新,更要开展高校外部,包括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高校与企业之间以及高校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协同创新。因此,协同创新的主体是多元化的,协同创新的手段是打破各元素壁垒、协调发展,协同创新的目的是各元素和谐前进,不仅要很好地整合,更重要的是突破。
(二)高职专业协同创新的路径
首先,依托专业群,丰富内涵建设。学校的专业建设,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和前瞻性,既要依托原有的专业群体系,也要与时俱进。专业与专业群唇齿相依,主要涉及到三个层面:第一,专业与专业群具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能训练实践,这是涵盖某一技术或服务领域的若干个专业(方向)的一个集合,这就构成了第一层的协同要素;第二,专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训体系、教学资源库、质量保障与监督机制等多个子系统,这些子系统与专业群中的其他专业存在交叉与资源共享,这些构成了第二层面的协同要素;第三,每个子系统又涉及多个方面,这些构成了第三层面的协同要素。
其次,协同产业群,服务区域经济。高职院校具有区域性、职业性、服务性等特征,产业群的结构是专业设置的基础,产业群的人才需求是专业发展的直接动因,产业群的岗位职业要求是专业建设的内涵依据,使产业群和专业之间有一种资源结构和功能设计的同质性和互补性。创新模式的协同主要体现在校企合作共建,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协同创新、打造办学特色的重要途径。通过建立起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机制,实现互利共赢,实现创新主体的协同。通过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共育、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创新目标的协同。
最后,落实载体,构建协同创新发展平台。在不同层级建立同时具备培养人才和提高创新能力的协同创新平台,包括高职院校内部各系部、各专业之间;高职院校与高校之间;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其他科研院所和地方政府之间。高职院校内部的协同创新平台要着重致力于优势学科和专业的强强联合,形成互补。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建立协同创新平台的基础是有机结合学科链和产业链,目的是致力于引领行业技术进步、使产业技术自主化,形成区域创新体系,解决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和满足区域发展的需求。
二、基于区域产业视阈的数控技术专业协同创新实践研究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是广东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坚持“立足地方、服务企业、质量为本、校企联动”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将政、校、企、行合作引向纵深发展。数控技术专业是2007年成功申报的高职专业,2013年成为广东省重点建设专业,并依托学院先进制造技术中心组建了科研创新团队。在专业建设过程中,逐步确定了基于产业视域协同创新进行专业发展的思路。
(一)区域产业分析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专辟一章对“促进制造业高级化”进行论述,广东省在先进制造业现已布局项目总投资4 377亿元;《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的战略定位之一就是将其建设成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将“数控机床和数控系统”列在五大重点布局的第四位;《广东省先进制造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佛山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佛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等都把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列为中心任务。
广东省专业镇去年实现GDP总量1.64万亿元,占全省GDP比重的31%,已成为广东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对区域经济的平均贡献率达39%。佛山是广东省制造产业集群最为密集的地级市,是全国制造业强市。其三水工业园与南海工业园均为国家级工业园是以现代制造业作为主导产业的高科技产业园区,其主导产业支撑技术是数控加工技术。截止2013年底,佛山市技能人才总量达到47.9万人,但是高级技工、高级技师等仅6.88万人,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数控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缺口约20 000名,培养力度和速度远远跟不上先进制造产业发展的步伐,已成为产业发展、企业转型升级与自主创新的掣肘。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利用学校地处佛山核心工业园的地域优势,立足学校周边广东省制造集群专业镇对数控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面向机械装备、汽车制造、新材料、光电产业等先进制造业,瞄准数控高速加工、数控多轴加工、模具快速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方向,强化零件数控编程与精密加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佛山先进制造企业输送高素质高技能的紧缺数控人才,专业定位适应产业需求。
(二)创新“三厂实践、五阶训练、四手晋级”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三厂实践、五阶训练、四手晋级”的数控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集群省级专业镇、国家级工业园的先进制造业发展输送高技能人才。对应数控技术“蓝领—灰领—白领—金领”四层技能人才要求,按照“新手—入手—熟手—能手”四层职业发展需求和学习认知规律,校企协同开发专业课程体系,将企业工作岗位任务与教学训练项目相匹配,将企业的行业标准、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相对接,为学生将来从事“学徒工—数控机床操作工—数控加工工艺员/数控编程编程员—班组长/线长/车间主任”等四个岗位晋级奠定良好基础;设计“生产认知训练—技术基础能力单项训练—专业核心能力专项训练—专业综合能力训练—专业拓展训练”五阶技能进阶实训,由简单到复杂,由纵向深入到横向拓展,逐级进阶培养学生专业核心技能;依托德国凯勒仿真软件实训室与虚拟制造实训室,构建具有实际企业生产情境的“教学工厂”,用于数控编程校验和仿真加工,让学生在“虚拟工厂—教学工厂—生产工厂”进行五段工学交替实践,虚实结合,体验数控加工企业的真实生产环境,逐步达到就业岗位的要求,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缩短毕业生上岗前的见习时间。数控技术专业“三厂实践、五阶训练、四手晋级”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三)探索“两站互通、四轮驱动、五方协同”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
探索“两站互通、四轮驱动、五方协同”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成立三水合成快速制造学院,促进校企联盟协同创新。(详见图2)
“两站互通”是指专业建立来自企业一线的技能大师的工作站,聘请经验丰富的数控技术能手、高级技师定期来校为专业学生上课,参与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另一方面,企业建立科技特派员工作站,聘请来自学校的高层次人才对企业进行技术服务,带动专业学生参与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拓展创新素质。通过高层次教师与高技能人才双向交流,校企实现合作共赢。
“四轮驱动”是指学校拥有“佛山市职业技术教育基地总部单位”、“佛山职教集团(筹)理事长单位”、“佛山市职业教育学会会长单位”、“佛山市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挂靠单位”四个市级协同平台,有利于得到政府层面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以及来自行业协会的工作支持。
“五方协同”是指学校与毗邻的省级专业镇乐平镇、狮山镇等政府部门,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核心园区——南海园和三水园管委会,机械、模具行业协会等以及先进制造企业五方深度融合,共同进行数控高技能人才培养。
利用工业园区“园镇融合”的管理体制,依靠政府促进与园区行业龙头大型企业互动合作,实现校企优质资源共享,实施校企双元育人,保证校企合作高效运转。通过“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进行“订单”培养和“厂中校”合作,进行高技能人才培养。
(四)构建“两化体验、三网对接、四台支撑”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
构建“两化体验、三网对接、四台支撑”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面向学校周边产业集群省级专业镇、国家级工业园的中小微企业开展技术服务与培训,不断提升专业服务社会的能力。 (详见图3)
“两化体验”是指学校已建立CAXA工业云技术服务体验中心,以及面向佛山市中德工业服务区德资企业服务的凯勒数控仿真软件实训室,为学生体验工业化与信息化最新技术提供先进技术平台。
“三网服务”是指专业群已建佛山市中小家电企业技术服务网,在建佛山市机械装备业中小企业技术服务网,依托佛山英诺工业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智慧岛协同创新平台,利用“三网”为园区中小微企业进行技术服务、技能培训以及来料加工等横向课题服务,合作申报各级科研项目。
“四台支撑”是指专业拥有西安交通大学快速制造国家工程中心、中央财政支持现代制造实训基地、在建佛山市快速制造工程研究开发中心以及乐平镇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四个科研服务平台,为专业师生提供良好的协同创新实验条件,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行业企业共性和关键问题,为企业服务发挥更大作用。
在专业创新团队的团结协作下,通过“送技术、送资源、送人员、送培训、送文化”等多种途径,通过“来料加工、技术改革、新产品研发、手板快速制作、技术培训、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在佛山高新技术开发区一区六园的制造企业中实现课程教学企业化,增强学生就业适应能力。
基于区域产业视阈的高职专业协同创新,可打破高职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分散封闭的状态,建立多模式、深层次的合作,形成区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佛山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在区域产业背景下进行的协同创新路径研究,对相关制造类专业协同创新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下一步需要对高职专业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包括动力机制、激励机制、风险分担机制以及利益分配机制)和政府行为(包括政府介入的限度、边界和方式,适当的政策设计)等进行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熊励,孙友霞,蒋定福,刘文.协同创新研究综述——基于实现途径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1(14):15-18.
[2]赵剑冬,吴天生.基于区域产业视角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规划[J].价值工程,2014(11):13-15.
[3]薛二勇.协同创新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政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2(12):26-29.
[4]郭江平,谢晓轲.高职院校建设协同创新平台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研究与实践——以佛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论坛, 2014(2):55-57.
[5]林东明.地方高校融入区域协同创新发展践行路径探索[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4,12(2):156-159.
(责任编辑:杨在良)
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Specialti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Industry
——a Case Study of CNC Technology Specialty in Foshan Polytechnic College
XIA Dong-mei, LI Da-cheng
(Foshan Polytechnic College,Foshan Guangdong 528137,China)
Abstract: As one of the most dramatic reforms in higher educati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s a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specialty construction,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way and carrier of improving the social service capabili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CNC technology specialty in Foshan Polytechnic College performs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the collaboative innov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industry, through which it clarifies the objectives of the collaboative innovation, and probes into the new talents training machanism of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the new platform.of industry-college-researc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Key words: regional industry;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specialty construction;collaborative inno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