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娟
(黄淮学院 外国语言文学系,河南 驻马店 463000)
“中式英语(Chinglish)”是指国人在习得英语的进程中,因受中西二元文化差异、语言习惯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语言负迁移现象,即带有明显汉语言文化特征的畸形英语[1]。学界对“中式英语”的研究自20世纪60年代已经开始,但大多数学者一直将其视为“母语与英语的畸形儿”加以责难。随着中西文化的不断融合及新媒体传播的发展,逐渐有学者开始接纳“中式英语”,典型的有来自德国的Oliver Radtke,他认为“中式英语”是英语字典和中国语法邂逅的美好结晶,他说:“如果有一天,当外国朋友来到中国,却再也看不到‘Welcome to presence(欢迎光临)’这样的欢迎辞,只剩下一个干巴巴的‘Welcome’时,将是一件多么单调的事情!”[2]“中式英语”无意间造就了外国人眼中富有戏剧性的幽默感[3]。2013年11月,风靡微博的网络流行语“no zuo no die(不作死就不会死)”被美国在线俚语词典Urban Dictionary收录后,国内多家媒体争相报道,长期饱受诟病的“中式英语”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捧。笔者对新浪微博进行关键词搜索,发现跟“no zuo no die”有关的微博数高达488万,跟“you can you up”有关的微博数更是超过了5.8亿,“中式英语”在社交中的受捧程度足见一斑。
当前有关“中式英语”的研究主要在如下几方面展开:第一,对“中式英语”的概念进行界定,即何为“中式英语”,及其与“中国英语”概念的比较;第二,对“中式英语”表现层面的探讨,包括“中式英语”的词汇、语法结构等;第三,从文化、认知等角度探究“中式英语”的深层次成因。以上这些研究都基于批评的框架,罕有文献研究人们对“中式英语”的接纳,正因为如此,本文试图通过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探测人们对“中式英语”的接纳意愿及影响因素,并选取大学生为实验样本进行数据检验,提出对“中式英语”的研究展望。
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属于认知心理学范畴的研究模型,其目的在于研究个体对信息所持态度形成的路径及机理,最早由Richard E. Petty等人提出。该模型假定个体对信息的处理方式有两种路径:中枢路径和边缘路径。中枢路径是指与信息内容自身相关的因素,而边缘路径是指与信息有关的其他因素。两种路径的选择取决于个体对信息作精细加工的可能性高低,这种可能性又受到个体认知需求(need for cognition)的直接影响。所谓认知需求,是指“个体参与和享受思考活动的倾向”[4]。根据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高认知需求的个体会选择中枢路径处理信息,与之相反,低认知需求的个体会选择边缘路径,见图 1。以广告对消费者的说服为例,认知需求高的消费者会认真考虑广告中涉及的产品或促销信息,即中枢路径。而认知需求低的消费者更关注广告中的其他情感因素,如自己喜欢的明星等,往往忽略了产品本身。像这种通过关键因素以外的信息来形成或改变态度的方式被称为边缘路径。
图1 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
当前,“中式英语”的应用与传播主要基于互联网终端的虚拟社群、QQ、微博等社交媒介。根据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在网络环境下,个体对信息的态度确立需要参考两个关键因素:信息质量及信息来源的可靠性[5]。前者跟信息内容相关,包括消息的准确性、关联性和内容本身的详尽程度;后者是指个体通过信息发送者、传播渠道等对信息可信度的感知。一般而言,当信息来源具有较高的可靠性时,对个体态度更容易产生显著的影响,如信息发送者是自己喜欢的明星、具有权威的专家或圈内的好朋友时,个体对信息发送者有较高的信任水平,因而也更倾向认为信息是真实的、可靠的。将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应用到“中式英语”接纳意愿的研究中,也可将影响因素分为“中式英语”信息质量和信息来源可靠性两类。
信息质量是指“中式英语”相关信息的内容质量,包含两个方面:关联性和信息的详尽程度。由于“中式英语”在词汇和语法上偏离了标准英语,因此本文不考虑它的准确性。“中式英语”在社交中备受追捧的主要原因,在于它有着“意料不到”的幽默效果。每一句流行的“中式英语”背后,都有一句同样广受青睐的汉语。除去“中式英语”在语法上的“五音不全”,这些风靡网络的“中式英语”有着共同的特征:易读、易懂。其中,易懂指“中式英语”和与其对应的汉语流行词之间具有强关联性。例如,熟悉网络社交的人们听到gelivable后会立刻想到“给力”。信息的关联性越强,人们对“中式英语”的接纳意愿越高。此外,信息的详尽程度是反映信息质量的另一指标。“中式英语”的习得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因此,要理解“中式英语”所表达的真实含义及应用情境,需要信息发布者对“中式英语”给出详尽的解释,信息越详尽完整,信息质量越高。
信息来源属于个体精细加工的外围线索。包敦安、董大海基于社会认同理论研究网络评论信息可信性的影响因素时发现,发帖者级别和社区透明度是影响网络评论可靠性的关键变量[6]。在网络社交背景下,“中式英语”信息来源可分为信息发送者和信息渠道两个部分。当信息发送者与个体是信任关系时,个体对信息来源可靠性的感知会显著增强。例如,当信息发送者是个体喜欢的明星、崇拜的领导、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关系好的朋友时,个体更愿意相信信息是真的。信息渠道是指“中式英语”的传播载体,通常,渠道的地位和透明度越高,其公信力越强。
预实验的目的在于筛选正式实验所需的“中式英语”语句及影响因素。首先,本文通过新浪微博和百度搜索整理出一个列有 20条语句的“中式英语”清单,其中10条为网络社交用语,10条为公共场所提示用语。然后,选取武汉某高校工商管理学院 30名本科生参与调查,让每位参与者选取 3项最为熟悉的“中式英语”,并让30名学生依次就各自接触“中式英语”的渠道,对流行“中式英语”的使用进行自由讨论。通过分析发现,30名学生最熟悉的3条“中式英语”全部为网络社交用语,其中,“no zuo no die(不作死就不会死)”“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好好学习,天天向上)”30人全选,“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得票次之,因此我们将上述3条语句确立为正式实验所用的“中式英语”;学生接触流行“中式英语”的主要媒介是微博、QQ、贴吧等在线社交工具,基于人际网络的熟人分享是“中式英语”线下传播的主要方式。
1. 量表修正与问卷收集
在进行预实验的基础上,我们仍然选取高校大学生群体为实验样本进行正式研究。大学生的英语整体水平较高,且热衷于网络社交,对“中式英语”的学习能力以及接纳意愿强于一般人群,故用大学生作实验样本具有很强的代表性。首先我们让被试者填写人格需求量表和3条“中式英语”语句的接纳意愿量表,然后由研究者宣读2014年6月23日腾讯教育频道的一条关于“no zuo no die”的新闻报道并向被试者提问:“如果你要分享这篇报道至你的社交主页,你会考虑哪些因素?”最后由被试者完成有关影响因素的问卷。人格需求量表,我们保留了Cacioppo和Petty等学者开发量表的测项语句,将评分由原来的5点量表改为7点量表;接纳意愿量表采用李克特7点量表自主设计。正式实验累计有172名学生参与,剔除无效问卷并严格控制男女比例为1:1后,保留有效问卷128份,问卷有效率74.4%。
2. 数据分析
我们利用SPSS20.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认知需求量表的 Cronbach’s系数为 0.789,说明量表信度较好。
表1是基于性别对认知需求和对“中式英语”接纳意愿均值的分组比较。从表中可以看出,男女两组的认知需求均值得分均在4.5以上,说明整体认知需求水平较高。其中,男生组的认知需求均值为5.5,女生组认知需求均值为4.6,二者均值相差0.9,并且双侧T检验的显著性系数Sig.<0.05,表明认知需求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且男生整体的认知需求高于女生。对“中式英语”接纳意愿的均值比较中,双侧 T检验的显著性系数 Sig.= 0.002<0.05,说明男生对“中式英语”的接纳意愿要显著高于女生。尽管认知需求存在性别差异,但是对“中式英语”接纳意愿中的性别差异明显缩小(接纳意愿女=5.45>认知需求女=4.63)。由此可以看出,高校大学生对“中式英语”的接纳意愿较高。
表1 基于性别的分组比较
为了验证各影响因素对不同认知需求的大学生接纳“中式英语”的影响,本文以128名有效被试的认知需求均值得分的中位数为分割点,将被试分成两个不同认知需求水平的实验组(高认知需求VS低认知需求),每个组有64名被试。然后对两大类影响因素的均值得分做独立均值检验,结果如表 2所示。
表2 基于认知需求的分组统计
由表2可以看出,四大影响因素双侧T检验的显著性系数 Sig均为 0,说明它们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进一步观察组间均值得知,高认知需求的被试者在信息关联性和信息详尽性两个因素的均值得分高于低认知需求组,但在信息发送者和信息渠道两个因素上的得分却显著低于低认知需求组。结合前文对两大类影响因素的讨论,可知:认知需求水平高的个体会选择中枢路径做信息加工,因而对“中式英语”信息质量本身的关注要强于低认知需求者;低认知需求者会选择边缘路径做信息加工,在决定是否接纳并采用流行“中式英语”时考虑更多的是信息发送者、信息渠道等外围信息。这与本文模型的理论假设是一致的。
为进一步验证不同性别的认知需求差异对“中式英语”接纳意愿的影响,本文以接纳意愿为因变量,以分组后的认知需求为固定因子,以性别为随机因子,对参加实验的大学生分男生、女生进行接纳意愿数值测定。结果表明:男生的接纳意愿值在5.7-5.9之间,整体高于女生的5.3-5.6,这说明男生对“中式英语”的接纳意愿要高于女生,再次证实了性别所导致的接纳差异。并且,男生的认知需求水平与对“中式英语”的接纳意愿呈正比,其认知需求水平越高,对“中式英语”的接纳意愿越高;女生则呈反比,其认知需求水平越低,对“中式英语”的接纳意愿越高。二者相反,这说明性别和认知需求存在显著交互效应。
立足于“中式英语”在网络社交中日渐受到追捧的事实,基于认知需求理论和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分析了影响大学生接纳“中式英语”的主要因素,并以高校大学生为实验对象开展实证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大学生对网络流行的社交类“中式英语”的接纳意愿较高。“中式英语”因其在词汇、语法等方面偏离了标准英语而饱受诟病。本文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高校大学生群体对网络流行的“中式英语”有较高的接纳意愿。一方面,生搬硬套的“中式英语”往往能创造诙谐的幽默感,正是因为这种“弄拙成巧”的效果使其在网络社交这种非正式的语言场合大受欢迎。另一方面,高校大学生整体英语水平较高,在网络社交中与“中式英语”的接触点较多,他们既是“中式英语”的传播者,也是创造者。需要说明的是,大学生并不是对所有“中式英语”都持有较高的接纳意愿,他们仅对社交类“中式英语”有特殊偏好。
第二,大学生接纳“中式英语”的影响因素因人而异。根据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可知,个体对“中式英语”的态度(接纳VS排斥)取决于个体对信息精细加工的具体情况,而不同认知需求的个体加工信息的方式又有区别。高认知需求的个体更关注与“中式英语”内容相关的信息质量,包括信息的关联性和详尽性。而低认知需求的个体更愿意通过信息发送者、信息传播渠道等边缘信息来建立对信息可靠性的感知。两种路径并无优劣之分,在多数场合,二者同时发生作用。
第三,性别对大学生接纳“中式英语”有显著作用。性别对大学生接纳“中式英语”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认知需求水平及对“中式英语”的接纳意愿存在性别差异。相对于女生,男生有着更高的认知需求,对“中式英语”有着更强的好奇心和采纳意愿。另一方面,性别和认知需求具有交互作用。对男生而言,认知需求越高,接纳意愿越强;对于女生,较低的认知需求反而使她们对“中式英语”有更高的接纳意愿。
“中式英语”从“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到香饽饽的转变,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网络社交语言环境的改变。让带有汉语言胎记的“中式英语”跟大众熟悉的网络社交情境很好地结合,既是“中式英语”的出路,也是对未来“中式英语”研究的展望。
[1] 马庆林,季建芬.“中式英语”成因之认知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2] 陈小慰.翻译教学中“守土有责”意识的培养——中式英语遭追捧现象剖析[J].上海翻译,2010(3).
[3] 陈小慰.外宣翻译中“认同”的建立[J].中国翻译,2007(1).
[4] 范晓屏,韩洪叶,孙佳琦.网站生动性和互动性对消费者产品态度的影响——认知需求的调节效应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3(3).
[5] Sussman S M,Siegal W S.Informational Influence in Organizations: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Knowledge Adoption[J].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2003,14(1).
[6] 包敦安,董大海.基于 ELM 的网络评论信息可信性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