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伟森
摘 要:近20年来,我国大豆出口量维持较低水平,相反进口量快速上升,现在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我国大豆生产效益较低,种植面积趋于下降,国内大豆产量堪忧,其影响因素包括土地种植效益、大豆种植技术、价格、制度等,同时国内大豆食用消费与压榨需求不断上升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大豆贸易关乎国家粮食安全,需要引起政府重视与寻求解决办法。
关键词:大豆贸易;产量;供给;需求
中图分类号:F32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15)05-0059-05
一、引言
大豆是中国传统的优势农作物,其种植历史悠久,不仅播种面积大,而且生产数量多。中国是世界上重要的大豆生产国之一,其大豆种植与出口数量曾位居世界第一。随着时代的发展,由于国际大豆种植结构的变化、大豆种植技术的进步以及国内大豆需求的增加,1996年,我国的大豆供求局面发生逆转,中国从大豆的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从此以后,我国每年从国外进口大豆的数量逐年上升,至今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
大豆贸易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改善,多数国家对于大豆的需求逐渐增加。当前,世界上种植大豆的国家主要有四个,分别是美国(40%以上)、巴西(约为25%)、阿根廷(约为15%)和中国(约为6%),四国的大豆生产量已经占了全球产量的90%左右。其他国家也生产大豆,不过各自的产量不大。由于全球的大豆主要由几个国家生产,使得大豆的国际性贸易成为必然趋向。
二、中国大豆贸易发展历程与现状
图1显示了1993-2013年中国大豆的出口量在17万吨至83万吨之间浮动。峰值出现在1994年,主要在于1994年中国大豆产量较多。最小值出现在2010年。总的来说,近20多年来中国大豆的出口量不大,其出口量所占全球的比例就更小了。中国以前是大豆生产大国与出口大国,随着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发展,美国、巴西、阿根廷大规模种植大豆、出口大豆,中国的大豆大国地位在国际上已经逐渐消失。
图2显示了1993-2013年中国大豆的进口量,总体上呈快速上升的趋势。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进口量仍然较少,基本维持在100万吨以内,1996年达到110万吨,随后维持在平缓上升阶段。2000年中国大豆进口量冲破千万吨的大关,随后维持着一个快速上升的趋势,2010年已经达到5000多万吨,仅仅10年间便翻了5倍,到了2013年甚至冲破了6000万吨大关。由此可见,在这10几年的发展历程里,中国对于大豆需求的增加量是巨大的。
图3显示了1993-2013年中国大豆的生产量、消费量与净进口量,图中的圆点虚线表示大豆生产量。从中可以看出在这20年里,中国大豆的生产量维持在1000万吨到2000万吨之间,其生产线趋于平缓,期间有一定程度的波动,但波动幅度不大,说明这20年间中国大豆的生产状况总体上变化不大,在大豆生产技术日益发展、大豆需求日益增长的今天,这无疑是一个问题,也是多方面的国内与国际因素造成的。近几年间,大豆的生产量甚至出现了平缓减少的迹象,更加值得关注的是2010年至今我国的大豆产量逐年下降,根据德国汉堡的行业刊物《油世界》的资料显示,中国生产大豆的数量在2014年会降至近22年来的最低水平,预测为1170万吨,比上年减少约4%。同时,中国大豆播种面积在2014年减少7%,而玉米播种面积增加至历史最高位,其原因就在于大豆价格下跌,中国农户无法盈利,因此转播玉米。
图3中的实线表示大豆的净进口量,一种贸易产品的净进口量在数值上等于其进口量减去出口量。在1993-1995年间,中国大豆的净进口量为负数,说明大豆的进口量小于出口量。然而,到了1996年,我国大豆的净进口量为正数,达到9万吨,此后我国一直是大豆净进口国家。从图3中可以看出,在1996-1999年间,我国大豆的净进口量呈现着平缓增长的趋势。然而从1999年开始至今,我国的大豆净进口量总体上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这主要基于国内大豆供给的停滞不前与需求量的大幅增长。当然其中也不乏一些波动性的年份,如2001-2002年以及2010-2011年大豆净进口量负增长,2003-2004年净进口量平稳。
图3中的虚线表示大豆的消费量,从图中可以看出1993-1996年间,我国的大豆消费量呈现着一种平缓的趋势。然而从1996年开始,我国对于大豆的消费量逐年攀升,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另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图3中大豆消费量的曲线形状与净进口量的曲线形状相当,说明我国大豆的净进口量主要是随着国内大豆消费量的上升而上升的。
总的来说,中国的大豆贸易分为两个阶段:1996年以前,我国进口大豆的数量少于出口量,为大豆净出口国。1996年以后,我国进口大豆的数量多于出口量,为大豆净进口国,此后大豆进口量逐年攀升,至今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
三、从供给方面看我国的大豆贸易状况
首先,大豆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土地,在统计中描述为大豆播种面积。图4显示了1993-2013年中国大豆的播种面积,从图中可以看出20年来中国大豆的播种面积在700-1000万公顷之间浮动,总体呈现一种动态下降的发展趋势。在这20年里,2012年我国大豆的播种面积达到最低水平,为717万公顷。从图中看出,1996年、1999年、2011年、2012年以及2013年的大豆播种面积都低于800万公顷,上文也说到2014年大豆的播种面积预测比上年减少7%,约为637万公顷。这说明了,最近几年来我国的大豆播种面积呈总体下降趋势,这并不利于我国大豆市场的发育。
农民在决定生产结构时,主要考虑的因素之一便是各种作物单位面积净产值的高低,农民在各种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会选择单位面积净产值较高的农作物进行生产种植。廉价进口大豆的冲击使得国内大豆市场价格下降,农户种植大豆的利润空间减少,转而种植利润空间较大的玉米,使得大豆总体的种植面积减少。
接着,我们来分析一下影响大豆产量的另一个因素:大豆的单位面积产量。表2显示了2000年以及2010-2012年中国与世界大豆单产的水平,图5是对表2的折线图表示。
从图2中可以看出中国大豆的单产在这10多年间呈现着平缓增长的态势,但一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2010-2012年间,中国大豆的单产平均水平只有1.81吨/公顷,是世界平均水平2.44吨/公顷的3/4左右,说明当前中国大豆种植的技术水平距离世界上许多国家仍有一段距离。原因在于中国对大豆科研推广经费投入不足,大豆技术推广不力,使得大豆相对于其他作物,其单产增加较为缓慢。由于大豆单位面积产量较低,种植成本高,农民在相同条件下没有足够的意愿种植大豆,使得我国大豆产量较少。
在价格方面,近年来我国大豆的价格受国外转基因大豆的冲击,国内大豆生产利润较低,生产商、农民减少种植大豆转而种植玉米等,大豆播种面积下降。2014年3月份,我国大豆发生多单“洗船”事件(直接违约拒绝收货,损失掉预付款或保证金,也包括在海运途中转手卖掉,支付一定违约金的情况),表明了中国在大豆贸易中的弱势地位。中国目前虽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但它在世界大豆贸易中的议价能力是较小的。最具有大豆议价能力毫无疑问是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美国,美国农业部所发布的大豆产量报告往往对大豆价格有着重要影响,因而成为大豆期货价格运行的风向标。中国在世界大豆价格的话语权上难以发挥作用,大豆价格的剧烈波动毋庸置疑将危及我国的食品产业安全。
另外,相关制度的设置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从1996年起,中国对大豆进口征收3%的关税和13%的增值税,由于政策执行力度不足,大豆进口数量由进口商按照国内需求与市场情况决定,没有实行配额限制,进出口关税都按照3%的税率执行。尽管如此,由于当时国产大豆仍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压榨企业以及食用消费,因此大豆进口量的增长不大。但在1999-2006年,在缺乏相应限制的情况下,国外资本乘机而入,在我国沿海地区撒放大豆压榨企业的“渔网”,着手“捕获”中国的大豆市场。
当中值得一提的就是“大豆危机”事件。2003年8月份,美国农业部发布了大豆生产受天气影响,在定期报告中调整大豆库存数量至20年来的最低点。在表面供给下降的大条件下,世界大豆价格不断上涨,2003年8月大豆价格还只是540美分,2004年4月初大豆价格已经升至1060美分,上涨幅度接近一倍。如果换成人民币计算,大豆价格在中国由每吨2300元升至4400元。中国的压榨企业基于对大豆价格上涨的恐惧心理,还有相应的投机心理即“抢到豆子就能赚钱”,全力加大对进口大豆的采购。2004年初,中国企业在美国“抢购”了800多万吨大豆,按照当时人民币的汇率计算约为4300元/吨,这是一个相当高的价格。然而,2004年4月,美国农业部又调高了大豆产量数据,国际供给上升的消息随之而来,大豆价格出现直线下降,跌幅接近50%。这对中国的压榨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是一场噩梦,在这场危机中陷入绝境,外资企业乘虚而入,中国的大部分大豆市场落入“外人”手中。当中的制度因素“难辞其咎”,中国对于大豆贸易没有进行相应的大豆信息贸易服务,没有设置相应的大豆贸易安全性保护,在进口大豆价格的威胁下,国内大豆竞争力减弱,对进口大豆依存度提高,进口价格容易被外国卖家操控,受制于人。
2007年我国大豆进口关税降至1%,在国内大豆供给不足、需求增加以及相关贸易发展下,进口大豆的价格优势不断挤兑中国大豆,中国大豆的地位逐渐下降。韩国最大报纸《中央日报》发表文章质问,“曾经那么多的中国豆都去哪儿了”。大豆进口量的逐年攀升使得我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在生物技术发展的今天,转基因大豆已经占据中国进口大豆的大部分市场,毫无疑问这对中国人的健康构成潜在的威胁。
四、从需求方面看我国的大豆贸易状况
大豆在生活上一般有两种用途:榨油与直接食用。我国榨油用的大豆一般为进口大豆,加工产品主要是豆油和豆粕(矫江,2009)。
食用大豆简单来说就是可以直接食用的大豆,在这用途上属于粮食作物。大豆在植物中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大豆里的蛋白质含量丰富,约为40%,在质量与数量上均可以与动物蛋白媲美。据资料显示,500克大豆所含有的蛋白质相当于1000克瘦猪肉、或1500克鸡蛋、或6000克牛奶所含有的蛋白质,因此大豆常常被称为“植物肉”或“绿色乳牛”,这是对它所含蛋白质营养的美誉。另外大豆对于降脂、降糖、预防癌症、护肤美白、降低血脂、防止血管硬化、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具有一定的作用。中国是最早种植以及食用大豆的国家,中国人一直有食用大豆的传统习惯。随着社会进步,大豆制品如豆浆、豆奶、豆粉、豆腐、豆酱等层出不穷,人们对大豆的消费稳定增加,我国大豆的需求量逐年上升。
大豆可以榨油,是我国四大油料作物之一,其含油量一般在18-22%,有的品种可达23%以上(周肃纯, 1981)。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居民消费豆油的数量不断增加,大豆压榨需求快速上涨,同时由于国内大豆压榨产能扩张迅猛,大豆消费需求出现飞跃式增长(金森森、罗帅, 2014)。目前我国油脂消费总量为2700万吨左右,国内油料作物如大豆、花生、油菜籽等折合油脂产量约为800万吨,仅占国内油脂消费量的30%,其他70%则全部需要依赖进口。在进口的油脂中,直接进口量占国内消费31%,间接进口量(进口油料作物然后加工压榨出油)占国内消费41%。另外,近几年来,中国大陆人均食用油消费量快速增长,当前大陆人均消费19公斤,预测未来10年人均消费将达到25公斤,那么全国需要在目前油脂供应基础上再增加1000万吨,在人口达到顶峰时期预测需要增加1500万吨。由此可见,我国对于油脂的需求是大量的,在目前经济条件下国内油料作物不可能全面供应油脂原料,因此进口油料是必然的。就大豆而言,进口大豆含油量相对较高,据资料显示,国产大豆出油率约为17%,进口的转基因大豆出油率约为20%,相差3个百分点(安载学、韩成伟, 2013),因此虽然转基因大豆面临着安全性的问题,但在以数量为大前提的条件下,进口大豆仍然成为主导。
五、结论
我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然而随着国际大豆种植格局的改变、转基因大豆技术的发展、国内大豆需求量的不断上升,我国从1996年开始大豆进口量多于出口量,至今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
当中的影响因素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在供给方面——国内大豆利润空间相对较窄,使得大豆种植面积日趋下降;大豆单产水平较低,种植技术有待提高;进口大豆冲击国内大豆市场,国内大豆在“价格战”中失去优势,中国在国际大豆定价上权力较小;我国对于大豆贸易政策执行力度不够,对国内大豆企业的保护与信息服务不足。在需求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传统食用大豆的消费量不断提高,国民消费豆油数量快速增长,解决大豆压榨需求是关键。
近年来,国内大豆种植效益相比玉米等粮食低,大豆种植面积下降,大豆产量堪忧。大豆对外进口依靠将逐渐影响我国的国家粮食安全,因此需要政府重视并寻求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矫江.我国应重点发展食用大豆[J].大豆科技,2009(03).
[2]周肃纯.四大油料作物之一——大豆[J].油脂科技,1981(S1).
[3]金森森,罗帅.中国大豆贸易现状及中长期发展趋势[J].
黑龙江粮食,2014(05).
[4]安载学,韩成伟.中国1995-2014年大豆进出口状况预测与
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3(22).
(责任编辑:肖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