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韵婷
摘 要:本文基于从“成本——收益”维度设置农业现代化效益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灰色优势分析为指标赋权,对广东省1993-2013年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显示:2000年前广东农业现代化效益水平为正,2000年后转为负值,2004年效益水平从原来加速下滑转变为加速上升。这表明:广东农业现代化发展一直受到成本因素的制约,近年来广东现代农业发展方式转型对提高农业现代化效益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效益;后现代农业理论;灰色优势分析;广东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15)05-0019-06
一、问题提出
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现代化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广东省作为率先开展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地区,近年来农业产业综合实力、集约化水平、整体素质和外向型农业发展水平都有明显提高。2013年统计数据显示①,广东省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946.81亿元,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047.52亿元,分别比2012年增长2.2%和2.5%;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230.12亿美元,比2012年的213.25亿美元上升7.91%;珠三角地区农产品商品率已经超过80%;全省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9.6%。但与之相关的资源、环境、社会等方面的问题也日益突出,表现为区域差异较大、人均耕地低于0.8亩的国际水平②、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民素质不高等方面(傅晨、陈春霞等,2003)。
农业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针对不同发展阶段,使用有效的测度和评价方法为制定广东农业现代化政策措施提供依据。因此,本文基于广东现代农业的“成本——收益”两个维度,构建一套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农业现代化效益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广东农业现代化发展历程,对促进广东制定合理、有效的农业发展规划与策略措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有关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研究
21世纪至今,国内现有的关于农业现代化评价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单纯农业维度、“三农”角度和“成本——收益”维度。
从农业角度评价农业现代化。从农业生产发展的角度来评价是判断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状况的基本轴线,国内早期的研究就是从这一基本轴线出发对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测量的,其中中国统计研究所课题组(2003)的成果具有代表性,课题组通过生产手段、生产条件、劳动力和产出能力四个方面构建了农业现代化指数。但由于不同地区农业资源禀赋和城市化发展的差异,单纯从农业生产发展角度来界定农业现代化水平,不仅忽略了农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还可能忽略农业发展过程中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
从“三农”角度评价农业现代化。针对单纯从农业角度评价农业现代化的不足,学者尝试从农业、农村和农民三个维度构建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研究重点不同,加入特定的评价维度。为反映农业商品化程度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李林杰、郭彦锋(2005)在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中添加了农业生产经营的商品化程度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两项重要指标。为了突出农业科技对现代农业的贡献作用,易军、张春花(2005)在测量北方沿海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时加入农业科技水平的指标。为了进一步解决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的全面性和代表性兼顾的问题,郭冰阳(2005)运用动态筛选方法构建的农业现代化指标时也包含了农村城镇化发展水平这一指标。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背景下,从“三农”角度评价农业现代化,对于导向农业现代化的根本目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劳动者生活水平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从“成本——收益”维度评价农业现代化。传统的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和方法难以精确地描述在建设现代农业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和成本。近年来,后现代农业理论的出现,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1998年,美国学者C.D.弗罗登伯格认为,现代农业是一种由机械论范例而来的简化理论,无论从技术的、经济的、社会的乃至精神的角度讲,现代农业都处于一种杂乱无章的状态(C.D.弗罗登伯格,1998),具体表现为,农业技术几乎完全依赖于一种矿物燃料和石油化学等非再生的、逐步耗尽的、有毒的资源,土壤耕种层的遗失严重等。他进一步提出,要试图更加全面准确地分析农业现代化成就与代价的对比情况,必须展望一种基于生态学精神的、相互关系范例的新思想,即后现代农业理论。后现代农业理论推崇多元和谐的整合性思维模式,倡导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责任论和和审美旨趣多方面的和谐。
综合“三农”角度评价方法和后现代农业理论思想,李丽纯(2013)构建了一个包含由农业生产收益、农村发展收益和农户生活收益、农业生产成本、农村发展成本和农户生活成本六个方面22个指标的中国现代农业效益水平评价指标,并根据这套评价指标发现近30年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效益水平总体为负。虽然李丽纯的研究针对全国的农业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不能直接应用于区域性的研究,但是作为一种评估思路对区域农业现代化评估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的启发。
(二)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赋权方法
赋权是否适当直接关系到评价结果的准确性。现有用于确定农业现代化指标权重的方法主要有德尔菲法(Delphi)、层次分析法(AHP)和灰色优势分析法。
“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课题组(2012)运用德尔菲法,请有关专家针对农业现代化指标的信息量、敏感性和独立性赋予权重。蒋和平、黄德林等(2005)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农业现代化指标的权重。为了统一定性和定量指标,对非定量因素进行定量分析,许林、宋光辉(2010)和吕杰、赵红巍(2014)结合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来建立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然而层次分析对数据样本有要求,还要求样本服从某一典型概率分布,德尔菲法也会受到评价人的主观判断影响。对于样本较少和样本规律性较差的数据而言,这两个方法都无法得到客观有效的指标权重。李虹来、勒中坚(2007)和李丽纯(2013)开始探讨把灰色优势理论用于确定农业现代化指标权重。
经检验,灰色优势分析法有助于解决以“贫信息”为特征的不确定性系统的小样本问题(刘思峰、杨英杰等2014)。灰色优势分析主要通过分析特征行为因素和相关因素行为组成的关联矩阵来判定行为特征因素是否优势因素。
(三)广东农业现代化评价研究
国内有学者针对广东现代农业发展实际,尝试构建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评价广东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傅晨、陈春霞等(2003)根据《2010年珠江三角洲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发现,无论从农业劳动生产率、生产手段、产业结构、经营规模,从农产品经济价值、农副产品加工率或从农民收入增长水平等方面来评价,广东农业现代化程度显示较低。康艺之、万忠等(2010)横向比较国内其他农业强省发现,广东农业基础生产条件、农副产品加工率、农民人均收入水平和城乡差异水平都是广东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薄弱环节。以上研究有助于发现广东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症结,但已有研究未系统提及于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成本因素,所使用的指标权重赋值和设置指标标准值的方法均不可避免具有一定主观色彩。
通过对文献梳理,本文从“成本——收益”维度构建农业现代化效益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灰色优势分析法对指标进行赋权,以测度过去20年间广东农业现代化水平。
三、广东农业现代化效益水平评价指标的选取与赋权
(一)评价指标的选取
本文参考李丽纯(2013)的研究,从收益和成本两个维度分别构建广东农业现代化效益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根据客观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原则,最终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农业生产收益等9个评价指标(见表1)。
(二)评价指标的赋权
1.收集整理评价指标的实际值
通过1993-2014年的《广东统计年鉴》和《广东农村统计年鉴》收集表1涉及的9个评价指标的统计数据。对于个别缺失的数据,采用线性插值法进行估算。为了排除主观因素干扰,提升评价体系的可信度,本文采用灰色优势分析对各评价指标进行赋权。
2.计算评价指标的灰色综合关联矩阵
命名Xi和Yj为广东农业现代化系统的行为序列,Xi代表收益特征,Yj代表成本特征。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建模系统3.0”计算得广东农业现代化效益水平指标灰色综合关联矩阵,结果如矩阵C。矩阵中,ij为指标Xi和指标Yj的灰色综合关联度,ij值越大,表征Xi和Yj关联度越高。
关联度计算结果显示,最大值37=0.891,表明关联程度最高的“收益——成本”组合是农业出口水平和农村风貌改变程度。最小值11和64=0.502,表明农业和电力消耗水平、农村教育水平和农药消耗水平是一组关联程度最低的“收益——成本”组合。
3.灰色优势分析
灰色优势分析,是指根据灰色综合关联矩阵,计算指标的关联序,表征各项指标在衡量同一项目的代表性强弱。根据灰色关联矩阵,计算得广东农业现代化收益类指标的关联序为:X5>X3>X2>X7>X4>X1>X6。结果表明,最能代表广东农业现代化收益水平的指标是非农产业比重,依次为农业出口水平和劳均农业产值,表现最差的指标是农村教育水平。
成本类指标的关联序为:Y8>Y9>Y5=Y7>Y3>Y4>Y2>
Y6>Y1。结果表明,最能代表广东农业现代化成本水平的指标是家庭生活离散程度和农民医疗保健开支,接下来依次为城乡产业效率差距和农村风貌改变程度,表现最差的指标是电力消耗水平。由此得出,农业生产成本对广东农业现代化成本的作用相对农村发展成本和农民生活成本的作用小。农民生活成本是引起广东农业现代化成本变U化的关键因素,农民在交通通信和医疗保健支出起到关键作用。
4.计算指标权重
根据灰色综合关联矩阵分别计算指标Xi和Yj的权重。首先,令Ui表示指标Xi的权重。然后,且,。同理计算得指标Yj的权重Vj,指标赋权结果总结如表2和表3。
四、广东现代化收益、成本和效益指数的测度与波动趋势
(一)评价指标标准化处理
为消除各评价指标数据的量纲差异,使得定量指标间具有可比性,采用公式将原始数据标准化。公式中Xij为原始值,Zij为标准化后的标准值(i=1,2,…,7;j=1,2,…,9)。
(二)农业现代化收益、成本和效益指数测度
通过构建评价模型得到每年的广东农业现代化指数,见表4。农业现代化收益指数和成本指数分别代表代表广东农业现代化所取得的成就进步和损失和代价,效益指数代表广东农业现代化的质量水平。广东农业现代化收益、成本和效益指数计算结果如表5,散点图如图1。
从图1可以直观看出,1993-2013年间,广东农业现代化收益指数C和成本指数T均呈现不断走高的态势。2000年前,广东农业现代化收益指数大于成本指数,反应为效益指数M为正值。2000年后,广东农业现代化成本指数比收益指数高,反映为效益指数M为负值,这表明2000年后广东农业现代化的总体效益为负。广东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一直受到成本因素的制约,特别在2000年后,广东在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和农户生活等方面所付出的代价要相对大于所获得成就。
(三)波动趋势的非线性回归分析
对三种指数曲线进行非线性回归分析,得到拟合函数曲线能更准确地反映农业现代化三项指数的波动趋势。通过观察图1,根据不同期限波动差异,对三项指数分别进行非线性回归拟合,拟合结果见表6。从非线性回归结果可知,模型Ⅰ、Ⅱ、Ⅲ、Ⅴ的拟合优度R2均大于0.95;五个模型的弃真概率均小于0.001,模型均可被确定为可信模型,三类指数的拟合曲线见图2。
拟合结果描述图
收益指数C波动趋势的回归拟合结果表明,广东农业现代化收益指数C一直处于加速增长的状态,表明20多年来广东农业经济稳定发展,农民收入得到提高、农村生活环境有一定改善。这与以往学者对广东农业现代化进步方面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
成本指数T波动趋势为:指数T的运行轨迹一直位于横坐标的上方;在2000年前,指数T比指数C略低;2000年到2004年间,指数T呈现加速上升态势;2004年后,指数T由加速上升转为减速上升。广东从1992年开始进入以“三高”农业为重点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通过依靠科技进步、发展规模经营和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社会化服务以及加大政府对“三高”农业的投入,广东农业的效率和效益得到一定的提高。然而,随着广东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均耕地不断下降,人地资源矛盾突出。据统计,2001-2005年间广东省减少耕地258.45万亩,平均每年减少51.69万亩③。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资源约束,自然灾害等导致成本直接加速增长,加上缺乏对这种模式固有缺陷的充分认识和有效应对,使得2000年后指数T一直处于加速上升状态。
效益指数M波动趋势表现为:1993-2004年加速下降,2005-2013年转为加速上升,整体呈现为一个不规则的“V”型走势。对此可以解释为,广东省现代农业发展方式转型战略在2004年后起到一定积极效用。具体表现为:农业方面,通过加快建设生态公益林,使森林覆盖率维持在高于50%水平,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和海洋资源方面也得到有效保护;政府落实政策治理土地市场秩序,年度复耕土地多达4千公顷;通过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认定,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进一步提供农业效益。在农村方面,坚持整村规划和整村建设原则,实现农村饮水、危房改造等工程进展顺利、成效显著。对于农户而言,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7.7%,全省农民人均年肩负率达到93.7%④。总的而言,广东省现代农业发展方式转型战略通过农业、农村、农民三方面的协调发展,进一步提高农业现代化收益、降低成本,使得广东农业现代化效益在近十年来有了较快的发展。
五、结论
本研究基于后现代农业理论,从“成本——收益”维度对1993-2013年广东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进行测度。研究结果发现:首先,非农产业发展和农业出口水平已经成为广东农业现代收益重要组成部分,而农民生活水平成为广东农业现代化最显著的成本。其二,1993-2013年间,广东农业现代化收益和成本均保持持续增长态势,但进入21世纪后,广东在建设现代农业所付出的成本和代价比获得的收益要高,广东农业现代化进入“高水平、低效益”的非良性状态。最后,在广东现代农业发展方式转型战略作用下,广东农业现代化效益指数在2004年后由加速下降转为加速上升,为了保持广东农业现代化良性发展,需要继续提高“三农”收益,同时降低发展“三农”所带来的资源、环境、社会等方面的成本。
参考文献:
[1]“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课题组.农业现代
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调研世界,2012(7):41-47.
[2]弗罗登伯格.后现代农业[J].国外社会科学,1993(4):71-
74,49.
[3]傅晨,陈春霞,张日新.广东离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还有多
远?[J].南方经济,2003(12):36-37.
[4]傅晨.广东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1999-2007[J].农
业经济问题,2010(5):26-33,110.
[5]郭冰阳.用动态筛选方法构建我国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
系[J].统计与决策,2005(21):42-43.
[6]蒋和平,黄德林,郝利.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定量综
合评价[J].农业经济问题,2005(S1):52-60,69.
[7]康艺之,万忠,方伟,等.广东农业强省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及应用[J].广东农业科学,2010(8):305-306.
[8]李虹来,勒中坚.灰色关联分析在农业现代化评价体系中的
应用[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1):43-44,79.
[9]李丽纯.后现代农业视角下的中国农业现代化效益水平测
评[J].农业经济问题,2013(12):7-14,110.
[10]李林杰,郭彦锋.对完善我国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
思考[J].统计与决策,2005(13):34-36.
[11]刘思峰,杨英杰,吴利丰,等.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第七
版)[M].科学出版社,2014.
[12]吕杰,赵红巍.辽宁省农业现代化水平测度及对策研究[J].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74-82.
[13]许林,宋光辉.珠三角都市型农业(UA)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及实证研究[J].软科学,2010(5):95-100.
[14]易军,张春花.北方沿海地区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定量评价[J].
中国软科学,2005(1):134-139.
[15]中国统计研究所课题组.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国仅仅走了
三分之一[J].中国国情国力,2003(4):12-16.
(责任编辑:汤钦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