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燕
摘 要:小学语文高年级教材中,选择了一定数量的民间故事,但由于理念的错误,阅读教学常常会走入重点把握不准、串讲闲聊、语言缺失品析等误区。本文提出要整体把握,感受民间故事的文体特点;穿越藩篱,品析民间故事的表达风格;逐层推进,推进民间故事的语用训练,从而提升民间故事教学效益。
关键词:整体把握 文体特征 逐层推进 语言训练 表达风格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2B-0013-02
我国有五千年悠久灿烂的历史,各种形式的文学创作可谓层出不穷。其中,民间故事作为普通群众集体创作的文学样式,在我国文化史上散发着别样的光辉。小学语文高年级教材中,选择了一定数量的民间故事,但由于理念的错误,阅读教学常常会走入重点把握不准、串讲闲聊、语言缺失品析等误区。民间故事应该给予学生什么,语用训练应如何实施呢?笔者以《牛郎织女》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整体把握,感受民间故事的文体特点
(一)在跌宕起伏的故事中感受
民间故事能够在普通民众的口耳相传中流传千古,生动跌宕的故事情节是重要的保障。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引领学生深入文本,感受故事发展的起承转合、峰回路转:牛郎因为父母双亡,在哥嫂的压迫下过着孤苦的生活——但有了老牛的相伴,心灵得到些许安慰——在老牛的告知下,牛郎得知织女下凡,为自己的生活赢来了转机——牛郎与织女男耕女织,过着平凡而幸福的生活——王母得知情况,棒打鸳鸯抓走了织女,打破了牛郎平静的生活——牛郎遵循老牛的遗嘱,披上牛皮追赶织女——但被天河相隔,只能每年七月初七相会于鹊桥。
整个故事情节曲折生动,扣人心弦,伴随着人物心理的起起伏伏,紧紧抓住学生的关注点。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文本语言,引领学生深入故事,感受故事发展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使其对故事的解读与体验进入更深的层次,为阅读教学中归纳、提炼故事内涵、掌握叙事表达方法,起到潜移默化的渗透和奠基作用。
(二)在神奇鲜明的人物中体验
民间故事的创作表达普通民众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与渴望。因此在故事人物的设置上,不仅形象鲜明,而且富有神奇的色彩,更突出的是人物立场分明、善恶清晰。在《牛郎织女》一文中,涉及到的正面形象就有牛郎、老牛、织女,反面则有哥嫂、王母娘娘,老牛在整个故事中还起到串联、推动故事发展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民间故事创作的特点,帮助学生借助人物形象的体验,感受普通民众的心声。
以老牛这一角色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聚焦神奇,从民间故事中的老牛会说话、能预测未来、牛皮能飞等特点,感受老牛不同寻常的魔力。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顺势引领学生思考:为什么民间故事要给予老牛这种平常“人”不具备的能力?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学生逐渐意识到由于生产力低下,古人对于自己的生活无法控制,总是生活在压迫之下,只能借助超出人的能力的神奇之处,实现内心的渴望。
再以“王母娘娘”这一角色为例,教师引领学生聚焦王母娘娘做的事情,即“抓走”“划出银河”引领学生感受高层人物对普通百姓的打压,并适时补充对“秉公执法”的看法,引发学生争辩,从而让学生正确把握人物个性。
这样的教学中,教师依循着民间故事对人物刻画的特点,从具有的神奇以及正邪分明入手,使学生感受到了人物鲜明的个性,为领悟民间故事奠定了基础。
二、穿越藩篱,品析民间故事的表达风格
(一)在清新平实的语言中品味
民间故事出自普通民众,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寓意深刻的语句,而是呈现出清新平实的特点。叶圣陶先生改写的这篇《牛郎织女》秉承了民间故事的语言风格。但如果在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细加品味,不难发现这些平实清新的语言背后其实蕴藏着遣词造句的策略和艺术,正所谓平淡中见真功。
以王母娘娘下令抓走织女和两个孩子:“一天,王母娘娘……快去找爸爸”这一片段为例,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一闯”“一抓”“一推”“一拽”等动词,将王母娘娘不顾亲情、心狠手辣、嚣张跋扈等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而在引领学生深入品味语言之后,教师放手让学生从另一个侧面感受,引领学生深入语言,探寻“死死抓住”“边挣扎边望”“一声大喊”的深刻内涵,感受牛郎织女一家原本生活的幸福、彼此感情的和谐。
在教学中,教师理应引领学生聚焦民间故事的文本语言,促进学生咀嚼体悟、感知辨析,从而感受民间故事文本语言表达的精妙,尤其是平淡之中铸神奇的表达特点。
(二)源于生活洞察
在以上教学环节落实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从民间故事的视角进行这样的思考:为什么会出现民间故事这一特殊的文学形式?民间故事要表达怎样的主题?在引领学生思考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补充当时因为生产力低下以及制度不完善,普通百姓过着怎样悲惨的生活:物质生活水平非常低下,人身自由、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几乎已经实现无望。因此他们只能将自己的梦想寄托在自己创作的故事中,因此民间故事中到处渗透着人们对自由生活、幸福爱情的渴望。在《牛郎织女》中,勤劳的牛郎与善良的织女成为了普通百姓的见证人和代表,他们敢于挑战传统制度的弊端,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向恶势力发起了攻击。
就这样,民间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行为都在主动追求与权力限制中展开,这其实正是人们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这样的教学引导,让学生从实践层面感受到民间故事源自人们的真实生活,从而探寻到其产生的根源。 (下转61页)
(上接13页)
三、逐层推进,推进民间故事的语用训练
提炼概括与展开复述是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标志,现实中学生的这两种能力还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复述时不能抓住要点,概括时却具体异常。民间故事具有较长的篇幅,故事性相对鲜明,各种叙事的要素一应俱全,是学生历练语言表达,尤其是复述概括能力的极好范本。
(一)拾级而上,梯度训练
分层概括。在学生初步阅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尝试将课文分为五大板块,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提炼,概括出每个板块的大意:1.牛郎生活贫苦,只能与老牛相依为命;2.在老牛的帮助下,牛郎与织女成为夫妻;3.牛郎与织女的生活幸福美满;4.家庭惨遭破坏,追赶时被银河隔开;5.从此牛郎织女只能每年到鹊桥相会一次。
词语概括。在学生厘清文本结构,感知文本大意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再度提炼。在学生进行概括前,教师可以为学生作出示范,如第一部分可以借助“穷困潦倒,相依为命”加以概括,学生在模仿中形成了这样的词语:老牛相助,结识织女;男耕女织,幸福美满;家庭破碎,相隔银河;鹊桥相会,两眼相望。
概括全文。在以上环节中,学生对各个不同的板块有了较为熟悉的了解,教师还不能让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就这样处于零散之中,只有在把握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上,故事的整体轮廓才能在学生的意识中逐渐清晰,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以故事发展的线索串联整合,整体感知文本的主要内容。
就这样,学生从板块到词语,回归文本,整个训练呈现出鲜明的阶梯式,将概括的方法渗透其中,也可以关照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促进了学生概括能力的提升。
(二)归零为整,水到渠成
这篇课文分为五大板块,每一个板块都自成一篇,可以进行复述练习。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以概括出的四字词语入手,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自主性复述练习。然后在小组中进行展示,并要求学生相互聆听、互提建议。最后,教师按照故事发展的情节,分别邀请不同板块的同学进行复述,并将故事串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如此练习,让学生历经一场从复述一个部分,到整体复述全文的过程,实现了从易到难的过渡,起到了较好的表达作用。
总而言之,民间故事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是一种相对独特的文体。阅读教学应该依循文本的创作规律,让学生在感受这一文体独特的特点之后,形成对民间故事本质根源的认知,从而提升民间故事的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于强.讲述——教学《牛郎织女》的另一种路径[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4,(11).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5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