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重卡脚踏板区域车身结构的优化设计

2015-12-24 01:48
关键词:安全结构设计强度

吴   迪

(江淮汽车股份公司技术中心 车身电子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某重卡脚踏板区域车身结构的优化设计

吴 迪

(江淮汽车股份公司技术中心 车身电子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摘要:以重卡为基础介绍车身脚踏板区域车身结构强度不足的原因,提出对车身脚踏板区域车身结构强度弱的整改方法,解决脚踏板区域强度不足的问题,增加踩踏脚踏板区域的安全性,此结构的优化为脚踏板结构的设计提供了指导与参考。

关键词:重型卡车;强度;结构设计;安全

汽车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安全性已经逐渐成为广大车主购车时考虑的首要因素,即使由于资金等现实因素制约,潜意识里仍将安全性列为重点。对于商用车来说,脚踏装置的功用是便于用户进入驾驶室,也是进入驾驶室的唯一途径。近些年来,国内很多重卡出现了踩踏踏板偏软的问题,引起顾客强烈的抱怨,从而影响顾客的满意度,失去客户的信赖,也就失去了市场的竞争力。因此,汽车的蹬踏安全性越来越得到业内更多的关注。车身作为载体为脚踏装置提供安装点,若连接踏板的车身钣金强度不足,将会影响蹬车的稳定性,严重时,车身钣金开裂后,踏板装置失去支点,乘员无法安全地进入或离开驾驶室。车身不像其他的专业零件只需换装零件即可,且难于维修,更换成本更高。所以,车身结构设计的合理化将决定蹬踏踏板的安全稳定性。

车身的强度的高低涉及到钢板选材以及车身的焊接状态的优劣,同时也与车身的结构设计密切相关,因为设计合理的车身结构,将有利于力的传递,减少应力集中的现象,从而获得更好的安全性。本文分析了脚踏板区域车身结构强度弱的原因,提出了车身结构设计的基本思想和具体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安全性。

1脚踏板区域强度不足的原因分析

相对乘用车或是轻卡驾驶室,重卡驾驶室的车身比较高,脚踏板装置的前端固定在前门柱外板下连接板上,脚踏板装置的后端固定在地板裙板前面板上。驾驶员或乘员通过踏板进入驾驶室,蹬踏踏板时,踏板受到一个Z向向下的力,由于踏板与车身钣金件是固性连接,此时,踏板会施予一个沿Y轴轴向的扭矩,产生的扭矩主要集中在前门柱外板下连接板上。并且,驾驶室踏板悬臂短,前端固定点整体强度弱,在受到力和力矩时,不能很好地将力传递到前门柱外板上或是其他区域。久而久之,驾驶室的大幅度振动大大降低了钣金的疲劳寿命,最终导致前门柱外板下连接板开裂,从而影响蹬车的安全性。

脚踏板区域钣金开裂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踏板悬臂短,应力较集中;

(2)车身设计结构不合理,受力集中某一区域,且受到的力无法传递出去;

(3)车身钣金强度不足。

2脚踏板区域车身设计原则

对脚踏板区域车身结构设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材料:钣金的选材对车身的强度有着重要意义,对于车辆受到撞击概率比较大的区域,可采用高强钢材料进行防护,其他的区域一般采用板材为冷轧低碳钢板DC03或DC01,这样可以在保护车身安全的情况下,节省成本。

(2)结构:良好的结构设计可以使力充分传递到其他区域,避免局部区域应力集中,在保证强度的状态下,不需要使用强度大的高强钢,不但节约了成本,同时也不会使工艺复杂化,此方法在车身设计中要重点考虑。

(3)工艺:首先保证冲压件的质量达到设计要求,不允许有毛刺、开裂或起皱现象;其次要确保焊装工艺实施的可行性及操作方便性,提高焊接精度和强度;最后,在进行总装工序时,操作方便性可以提高零部件的安装精度,从而保证合格的产品下线。

本文主要从车身的结构设计方面进行讲述。

3车身结构设计

3.1增加受力传递结构

通常车身结构中踏板只是与裙板前面板通过螺栓连接,蹬踏踏板时,受力集中在裙板前面板上。裙板前面板的材质为SPCC,料厚为0.8mm。蹬踏踏板时,沿Y轴轴向受力较大,裙板变形量较大,内部并没有增强的结构(如图3所示)。对于目前现状,可以采用在踏板支架总成与地板或是车架增加连接支撑杆结构,这样可以把力传递到车架或是地板上,减缓裙板前面板集中受力的状况。本文以在踏板支架总成和地板增加连接支撑杆为例进行说明。

3.2采取的方案措施

在地板与脚踏板支架总成之间增加一个斜撑杆总成(一个地板支架组件和蹬车踏板支撑支架总成通过两个Q140820的螺栓连接而成),如图4、图5所示。斜撑杆的上端与地板进行固定,斜撑杆的下端与踏板支架总成进行固定。增加斜撑杆后,在螺栓连接处分别给地板沿Z轴向上的力和踏板支架沿Y轴负向的力,沿Y轴负向的力可以抵抗裙板前面板的变形,如图6所示,从而解决裙板前面板应力集中的问题。

结构设计后,经过CAE分析以及实物验证,踏板区域受力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4结语

在车身设计过程中,局部区域强度弱的问题不可避免,但是可以采取措施积极地防范,良好的结构设计可以提高车身的安全性。本文以某重卡白车身为基础,从结构设计方面进行讲述,提出通过力的疏导来缓解应力集中的设计要点,可有效地提高车身的强度,为白车身的强度设计提供指导和参考。

参考文献:

[1]陈家瑞.汽车构造(第四版)[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2]邓文英,郭晓鹏.金属工艺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赵九江,张少实,王春香.材料力学[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张耀华

作者简介:吴迪(1988—),男,山东蓬莱人,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车身设计。

收稿日期:2014-12-09

中图分类号:U4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6341(2015)01-0026-02

doi:10.3969/j.issn.1674-6341.2015.01.012

猜你喜欢
安全结构设计强度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结构设计优化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低强度自密实混凝土在房建中的应用
Vortex Rossby Waves in Asymmetric Basic Flow of Typhoons
地埋管绝热措施下的换热强度
BIM结构设计应用
某排水虹吸井结构设计
基于DEFORM-3D的300M超高强度钢切削性能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