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昔”——兼论“昔”与“腊”、“臘”之关系

2015-12-24 05:38:48刘兴均
关键词:本义义项字形

刘兴均 徐 敏

(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6)

一、引言

汉字是世界上仅存的一种表意文字,其总的特点是“据义绘形”,因此,它能使人“见形知意”。[1]但是由于汉字历经数千年变化,字体也屡经演变,使得现代汉字的形义联系很模糊。在演变的过程中,由于时代和个人的局限,某些汉字最初的字形即能体现其本义的笔意难免会发生变化,进而符号化,后来的字形已经不能很好地传达古人的造字意图,使得本义很可能被衍生出来的借义或引申义所取代而不明确,甚至被混淆使用,于是我们就要通过古文字资料找到它的原始形态,恢复它的本来面目,由汉字的笔势还原到它的笔意,溯本复形,以形索义,寻求其本义。王宁先生指出:“由借字探求本字叫溯本,由笔势推寻笔意叫复形。溯本和复形是文字学理论在训诂上的运用。”[2]本文以“昔”字为对象,依据甲文、金文及古文字学家的考论来对其本义、假借义及其与“腊”、“臘”二字的关系作一番考察。

二、“昔”字的字书释义

汉字“昔”在今天所记录的基本词义是与“今”相反的词义,解释为“以前的、以往”等义,也是它的常用义。在《汉语大字典》里面,主要收集了它的以下几个义项:第一个是以《说文》为依据而解释的“乾肉”义;第二个义项是“从前;往日”;第三个义项是“久远;久旧”;第四个义项是“夜晚”;第五个义项是“终了;末尾”;第六个义项是作为姓氏。同时还有另外一个义项是假借为“错(cuò)”,表示“粗糙”义。[3]“昔”字在文学作品中也被广泛使用,《诗经·小雅·采薇》里就提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人凭借一个“昔”字,恳切地表达出了多年未归即将归家的征人心中的千万种滋味。“今”为“昔”而意惹情牵。

《汉语大字典》应该说是目前收字最多、释义最全的字典了,可惜在其所列的六个义项中都没有涉及到“昔”字本义,因此有必要对昔字加以重新审视。

三、“昔”字的原初构形、构意及其文献证明

我们知道,汉字源于图画,最初是先民在“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之后“随体诘曲”而画成的,“汉字的本质并不表现在与语言的联系,汉字同人的观念、意识、思维的联系,才是最本质的联系”。[4]那么,我们的祖先们最初在造“昔”这个字的时候是怀着怎样的意图,想表达怎样的意识观念呢?探本溯源,翻开《说文解字》,许慎的解释是:“昔,乾肉也。从残肉,日以日希之,与俎同意。”[5]为了确认“昔”的本义是否就是“乾肉”,我们必须找到它的最初造字的形体,也就是能体现其本义的笔意。在徐中舒主编的《甲骨文字典》中收录了“昔”的以下几种形体:

并在其中解字道:“从日从 ,叶玉森谓 乃象洪水,即古 (zai)字,从日。古人殆不忘洪水之 ,故制昔字,取谊于洪水之日。”[6]

今按:叶氏之说不为无据,《说文解字》解释“ ”为“害也,从一,壅川,《春秋传》曰:‘川壅为泽,凶。’”[7]清代王筠《说文句读》云:“此谓水害也。”[8]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也指出:“ ,水害。由‘一’壅塞在‘ ’字正中会意。”[9]“ ”的甲骨文字形主要有“ (一期戬四四.二)、(二期合集二四四二六)、(三期甲二六四二)”等几种[10]。一期甲文象江水横流逆行、浩浩荡荡的样子,这和《尚书·尧典》描述的“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11]是极为吻合的。二、三期有竖写和斜写的“ ”字,不管是横写还是竖写都有波浪纹,以形容水势的浩大。罗振玉在《增订殷墟书契考释》里也说:“象水壅之形,川壅则为 也,其作、等状省,象横流泛滥也。”[12]正常的顺流畅通的江水是用“川”或者“水”来表示的,以水字的甲骨文为例,“ ”,《说文·水部》释为“象众水并流”[13],这是一种循道而流,没有横流、斜流的态势。所以,以“ ”表示“水灾”义来看,先民们是在认真观察水流后概括抽象出来反映客观事物的形象,而不是随意的想象。

由此可知,“昔”为形义合成之字, 为表形构件,为表意构件,因为当日子讲,它已经抽象化为一个表义构件了,不像其本义指太阳那样形象,是义化以后的一个构件。①

由此,我们可以推出“昔”的造字本义为“远古洪水泛滥的日子”。《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昔在唐尧,洪水滔天”[14],当帝尧看到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忧心忡忡,他询问四方的诸侯:“嗟,四岳,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有能使治者?”[15]可以想象,那个时候的人们为躲避洪灾危害,纷纷逃难到地势较高的地方,或穴居,或巢居。他们所看到的大概就是甲骨文所记录的状态,波涛滚滚,遮天蔽日。综上,我们可以推测先民们造出这个字所要表达的观念或情感:或许是表示对这场天神震怒而降临给人间的灾难的恐惧敬畏之情,或许是悼念并缅怀在洪水中失去的亲人,又或许是渡过灾难之后庆贺绝处逢生的喜悦,也或许是留给后人“居安思危”的一个忠告,意味深长。总之,“昔”的本义不是许慎所解释的“乾肉”。

四、许慎《说文解字》对“昔”字本义的误判及其原因

那么,许慎的《说文解字》所解释的“乾肉”义从何而来呢?让我们继续结合“昔”的字形来分析。“昔”的金文字形是“ ”,与原初文字甲骨文字形相差不大。但是小篆就发生了讹变,成了“ ”[16],原本表示洪水灾害的“ ”变成了“ ”,极像篆文的羊头。所以《说文解字》所解释的“乾肉”义是就讹变后的形体所作的解说,加之,后来“昔”又被借用作从肉昔生的“腊”,更为其释为“乾肉”义找到了文字上的证明。因此,许氏之误,误在没有溯本,这与当时古文字材料稀少的客观条件有关,加上又为新形借义所障蔽,故有此误解。

五、“昔”、“腊”和“臘”三字的关联

本义为“乾肉”的另有其字,是在“昔”的基础上加义符“肉”,从肉、昔声的“腊”字。它的金文字形为“ ”[17],籀文为“ ”。“昔”和“腊”在一些字典里被认定为古今字,例如《汉语大字典》里解释“昔“的第一个义项是依据《说文》作出的,认为昔字本义为“乾肉”,后作‘腊’”。我们认为古今字中的今字义定是为区别某一字的不同义项而造的,或记录古字后来产生的引申义,或记录古字的本义。“腊”不是记录“昔”的本义,从“洪水泛滥的日子”这一意义也引申不出“乾肉”义,因此,“昔”用作“乾肉”义,纯属同音借用。许慎以借义为本义,故又误认为“ ”为“昔”的重文(籀文),而未将真正表示“乾肉”的“腊”字收入《说文·肉部》,其实“昔”与“腊”几乎就是同时代产生的,不应为有先后之别的古今字,且各有其本义,这种情况下尽管有形体上的联系,也不能判为古今字。

“昔”后来由“远古洪水泛滥的日子”引申泛指“从前、往日”义。《易·说卦》提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18]有时,“昔”也特指昨天。《玉篇·日部》:“昔,昨也。”陆德明《经典释文》阐释《庄子·齐物论》:“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时也提到:“昔者,昨日之谓也。”[19]无论是“洪水泛滥的日子”还是“从前、以往”,到现在都有长远的时间距离,进而引申为“久远、久旧”义。例如,《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弓胶昔乾,所以为合也”。[20]段注:“……昔肉必经一夕,故古假借为夕。”所以“昔”又有“夜晚”之义。[21]再者,“以往的、从前的”都是已经结束了的,于是“昔”又引申为“终了”。《吕氏春秋·任地》:“孟夏之昔,杀三叶而获大麦。”高诱注:“昔,终也”[22]。

作为“乾肉”的义“腊(xī)”,在《周礼》中,当它与“脯”、“月无”连用时又特指未经片薄而干制的细小野物。《天官·腊人》:“掌乾肉,凡田兽之脯腊、月无胖之事。”郑注:“腊,小物全干。”[23]

后来,“腊”又用为“臘(là)”的简化字,其本义表示“年终的一种祭祀”。《说文解字·肉部》记载的是:“臘,冬至后三戌,臘祭百神,从肉,昔声。”[24]东汉蔡邕在《独断》中也写道:“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曰臘”。[25]这都是与祭祀相关的记载。臘祭与我国的农耕文明关系密切。上古时,人们趁着清闲的冬藏之季休养生息,祭祀祈福,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商代,人们每年会用猎获的禽兽举行春、夏、秋、冬四次大祀,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其中,冬祀的规模最大,也最隆重。《礼记·郊特牲》里记载:“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26]蜡祭于每年十二月举行,是合聚万物之神而祭之,但主要的祭祀对象有八神,所以叫做“大蜡八”。这八神分别是“先啬一,司啬二,农三,邮表 四,猫虎五,坊六,昆虫七”。[27]这些都是掌管或劝农之神,祭祀的目的就是报答诸神对农业丰收的庇护。由此,君王还可以通过蜡祭的情况了解到四方年成的丰歉。“八蜡以记四方。四方年不顺成,八蜡不通,以谨民财也。顺成之方,其蜡乃通,以移民也。”[28]在那时,能够举行盛大的蜡祭,是百姓富足、国家强盛的一种表现。在最初,确切地说,祭祀祖先叫做“腊”,祭祀神灵叫做“蜡”,两者是有明显不同的,隋朝杜台卿在《玉烛宝典》里也论证了这一点:“腊者祭先祖,蜡者报百神,同日异祭也。”[29]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秦汉以后两者逐步合二为一,统称为“腊祭”,它综合了两者的祭祀习俗,祭祀内容也得到了扩大。从而形成了中国的腊祭文化,留下蜡腊、腊坛、腊宾(腊祭的助祭人)、腊祠、腊官等词语,作为年终的腊月也因此而得名。由于古代祭祀一般会持续几天,所以腊祭具体日期不定,渐渐地才固定为腊月初八。至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腊八节”是怎么形成的呢?这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有关。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一种安抚民心稳定政权的政治手段,统治者大力推行佛教,广建佛寺,在杜牧的诗歌《江南春》中就有体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由此,佛教逐渐融入到中华文化中。佛成道日逐渐和腊祭日融合,腊祭的习俗弱化,敬佛礼佛反而得到强化,从而形成了今天的“腊八节”。[30]为什么会以“腊”作为“臘”的简化字呢?笔者认为两者存在着联系。“腊”的本义是“乾肉”,其特点是干燥坚硬。古代农业社会,缺乏现代保鲜等技术,猎获到的鸟兽通常风乾成腊肉,到了年终祭祀就可使用之,“臘”与“腊”意义联系在于此。

至于“腊肉”之“腊”读“xī”还是“là”呢?陈元靓《岁时广记·煮腊肉》里提到冬季腌制后风干或熏干的肉品为“腊(là)肉”,也就是腊月前后腌制的肉,而“腊(xī)”是未腌制的干肉。所以,笔者认为判断是“腊(là)肉”还是“腊(xī)肉”的关键是看肉是否腌制过。当然,我们今天所说的“腊肉”为了保存更久、口味更佳多是经过腌制的,而且是在年终所制,所以读为“腊(là)”较为妥当。

六、结语

“昔”的本义是“远古洪水泛滥的日子”而不是“乾肉”。“昔”在用作“乾肉”义时,与“腊”并不是古今字,而是同音借用字的关系。“腊”与“臘”在表示猎获鸟兽制成的“乾肉”义上,应该是音近义通之字。从“昔”到“腊”体现出汉字极强的自我创造力,真正是“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它们的最初字形也表明了汉字“据义绘形”的特征。

注释:

①关于“义化”,我们借用王宁先生《汉字构形学》的术语。是指某一构件“象物性淡化,成为具有意义的字而参加构字体现构象,称为构件义化。”(三民书局,2013年,第40页。)

[1] 刘兴均.训诂学原理方法与实践[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

[2] 王宁.训诂学原理[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

[3] [16]徐中舒.汉语大字典[M].四川辞书出版社,1995.

[4] 李敏生.汉字哲学初探[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

[5] [7][13][24]【汉】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2013.

[6] [10]徐中舒.甲骨文字典[M].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

[7] 【清】王筠.说文句读[M].北京市中国书店,1983.

[8] 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M].岳麓书社,2001.

[9] [12]【清】阮元,等校订.十三经注疏[M].中华书局,1981.

[14] 汪启明.华阳国志译注[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

[15] [20]卢苇,张赞煦,点校.史记[M].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

[17] 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M].语文出版社,2008.

[18] 蒙巽.易经·说卦传[M].武汉出版社,2014.

[19]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M].中华书局,1983.

[21] [23]【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2] 张富祥,注说.吕氏春秋[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

[25] 【汉】蔡邕.独断[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26] [28]杨天宇,注说.礼记[M].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

[27] 【唐】孔颖达.礼记正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9] 【宋】李日方,等撰.太平御览(卷三·引玉烛宝典)[M].中华书局,1960.

[30] 高志宏.腊八节的历史变迁与社会转型[D].中南民族大学,2012.

猜你喜欢
本义义项字形
甲骨文“黍”字形义考
甲骨文中的字形直立化二则
复习生字字形的方法
小心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添一笔变个字
“酉”字初探
青年时代(2016年7期)2016-05-14 11:40:50
“自”的本义是鼻子
民歌《茉莉花》歌词本义喻反腐
乐活老年(2016年10期)2016-02-28 09:30:38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知识窗(2015年1期)2015-05-14 09:08:17
大连书家之张本义
海燕(2013年2期)2013-07-09 12:34:12